三國的漢中屬於哪個州匿名使用者 2013-07-10

是獨立的一個郡。那時候的益州是現在的四川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貴州的一小部分地區。涼州又稱西涼是現在的甘肅省。而漢中就是現在的漢中市和漢中市以南的部分地區。

三國的漢中屬於哪個州匿名使用者 2013-07-10

三國時期的漢中是屬於益州,漢中郡是獨立的一個郡,治所大概在今天的漢中南鄭。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

三國的漢中屬於哪個州匿名使用者 2013-07-10

應該是益州

三國的漢中屬於哪個州匿名使用者 2013-07-10

漢中,位於陝西南部的川、陝、甘三省交匯處,北屬秦嶺,南障巴山,漢水橫貫其中,形成了“四面固險”的盆地平原。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為有“小江南”之譽。在古代,由於漢中地介秦、隴、蜀、楚,路當川、陝要津,古道縱橫,關隘重鎖,所以,既是秦蜀間行旅通商的垂鎮,也是兵家必爭之要隘。 三國時期,蜀,魏爭奪漢中,在此屢屢發生爭戰,一些著名人物都曾在這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曹操為奪漢中,親率大軍“西征五斗未教首”張魯,在“陽平關”(今勉縣城西十里老城鎮)發生激戰,迫使張魯敗逃。曹操留夏侯淵統兵守漢中,駐定軍山、天蕩山一帶(今勉縣城南、城北);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為奪漢中,遣老將黃忠襲殺夏侯淵於定軍山下,又與趙雲在天蕩山夜燒曹軍糧草“數千囊”,曹軍敗退,劉備佔據漢中。同年秋,劉備在今勉縣城東五里的舊州鋪設壇立為“漢中王”。劉備還成都時,留名將馬超守“陽平關”,命魏延為“漢中太守”。定軍山之戰,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章武二年(公元222),四十七歲的馬超病卒於陽平關,就地安葬在今老城鎮繼光村;建興五至十二年(公元227—234),諸葛亮為此伐曹魏,揮師漢中,駐定軍山下一帶。凡五次伐(演義稱“六出祁山”),皆以此為進戰退守的軍事基地。在漢中的八年裡,諸葛亮曾在定軍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陣圖”;在黃沙(今勉縣東20裡)設計製造了適應山河運糧草的“木牛流馬”,又“休士勸農”發展生產;為了加強防禦,諸葛亮在今城固縣“增築樂城”,在勉縣城南20裡修築了“漢城”,並鑄造了銅蒺蔡(俗名扎馬釘、系暗器)、箭鏃和鐵刀薦兵器。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軍中,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攻,冢足容棺,殮以時報,不須器物”。遂將其葬於定軍山下;景躍六年(公元263),後主劉禪又“詔為亮近墓立廟”在漢中勉縣修了“天下最早的武侯祠”。所有這些重大的政治軍事活動,都為漢中留下了一批名垂青史的三國遺蹟。其中,尤以勉縣的史蹟為最。定軍山、天蕩山古戰場;古陽平關、漢城舊址;武侯墓、武侯祠著名勝跡;馬超墓、祠、劉備五漢中王設壇處、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以及諸葛亮讀書檯等等史蹟遺址地遍佈,形成了一片各具特色的三國旅遊景點,吸引著國內的遊客的關注嚮往。 除了勉縣眾多的三國史蹟的,在鎮巴、西鄉一帶,還有不少關於張飛的史蹟與傳說。據說,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走蜀道取漢中時,張飛由四川巴中揮師此上,準備迎擊魏曹真軍,以配合劉備取漢中,當張飛經過定運縣(今鎮巴縣)北部六十里的盤山道時,在此拴馬休息,從此,這裡就叫“栓馬岑”,現有一九三九年鎮巴縣長吳乾德刻立的一通高187釐米的《蜀漢桓侯拴馬處》碑石,以示紀念。在西鄉縣城南堰口鎮的午子山側臨河石崖上,刻有“飛鳳山”三個大字。據方誌載,這是張飛在午子山口大敗曹真軍後,心曠神怡,觸景生情,用文八蛇矛在山崖上刻出了“飛鳳山”三個大字,自此,該山便叫“飛鳳山”,至今刻字仍存,可惜淹在水中。從鎮巴到西鄉途中,尚有不少有關張飛的傳說。如:九陳壩,說張飛在此陳兵列陣;撈旗河、曬旗壩,說張飛大軍過河時將軍旗掉在河裡,將旗撈上岸後又涼曬軍旗。章武元年(公元221),劉備稱帝后,封張飛為“東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死後追諡為“桓侯”)。由於張飛的家鄉河北涿洲西鄉縣當時屬於魏國,劉備只好把張飛寄封在當時漢中的南鄉縣(今西鄉縣),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改南鄉縣為西鄉縣,西鄉縣因張飛受封而名。過去,在西鄉縣城西,有“漢忠顯王桓侯廟”,骨有張飛的大型彩塑像,今廟已不在,遺址猶存。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87ce60100ax12。html) - 三國史蹟漢中多 文/郭清華_三國研究郭夫子_新浪部落格 馬岱斬魏延的故事,婦孺皆知。在今漢中市汽車站旁的劉家巷內,立有一通中華民國二十年七月重建的《古虎頭橋》碑,上刻“漢馬岱斬魏延處”。據說,這是當年馬岱襲殺魏延的地方。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諸葛亮在五丈原病卒時,長史楊儀代理兵權,護送諸葛亮靈柩退軍漢中。由於楊儀歷來與魏延不合,所以,藉手中暫時兵權,汙陷魏延謀反,蜀軍不明真相,魏延一時難辯,楊儀遂遣馬岱追殺魏延於漢中,楊儀還來其族,造成了千古怨案。蔣琬繼任蜀漢丞相後,思魏延生前為蜀漢墓業屢產戰功,以禮將其屍首收蔡於今漢中市城北,又在墳前雕刻兩匹石馬,以示懷念,此地由此而名“石馬坡”。今魏延墓故址猶存,兩匹石馬,一殘失,一完整者已收藏於漢中市博物館。據者,石馬系漢魏圓雕。 在南鄭縣柏鄉街,有一座高十米,面積約一畝的“土疙疸”,這就是蜀漢盜寇將軍張嶷之墓。張嶷(?-254),字伯岐,四川南充人,曹隨諸葛亮北伐,後升為撫戒將軍而長期鎮守南中,後又從姜維伐曹魏,釋為盜寇將軍,戰死在逖道(今甘肅臨洮),葬於漢中。據考古調查,此墓屬實。一九八零年七月,在墓旁發現張嶷墓碑,高80米、寬57釐米,民國十年元月南鄭縣知事柴守愚立石,現收藏於漢中市博物館。 三國為漢中增輝,漢中因三國知名。近年來,漢中的三國史蹟不斷進行修葺,加以重點保護管理,一批批國內的學者與遊客前來漢中考察觀光,使漢中的三國史蹟將逐漸成為陝西乃至全國的旅遊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