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10分貝是樹葉沙沙的聲音,20到40分貝是鐘錶滴答聲,40到60分貝是我們正常交談的聲音。嘈雜和功利的白天讓我們忘記時間的流逝,所以我們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指標在鐘錶上轉動的清脆滴答聲,一滴一答把時間劃在我們心中,我們才會知了時間的快與慢。

時間是許多藝術家所創作的母題。

沒有人知道時間的起點,正如沒有人能預測它的終點。但,或許是為了生存,或許是為了與時間產生共鳴,人類開始了以自我認知的方式去度量、去定義時間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有了如今的24小時1天、7天1周等換算方式。

然而,時間的本質未變,依舊是虛幻縹緲的。在普羅大眾的心中,約定俗成的24小時或許就是時間的全部;而在藝術家的眼中,24小時只是時間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那充滿著未知的無限可能。

時間是什麼?科學家、藝術家、詩人都有自己丈量時間的方式,抽象的時間化身成為數字、雕塑、詩歌……

01.

《A Million Times》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我們似乎不曾留意時間本身和它經過時的樣子,擅長用模擬時鐘打造數字藝術作品的斯德哥爾摩工作室 Humans since 1982 用上千個簡約又形態一致的時鐘與時針詩意地記錄了時間行走的軌跡。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A Million Times”由 288 個時鐘及 576 個獨立馬達共同組成的大型裝置藝術。白色的鐘面,黑色的指標,如同隨著奧地利圓舞曲流暢的旋律和明顯的節奏,優雅地跳著“舞步”。時針和分針的運動呈現出特定的圖案,用非黑即白的視覺效果來描繪準確的時間。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無論 288 個時鐘的指標是富有韻律地轉動,還是打亂秩序重新排列組合,都顯得簡潔而又嚴肅。指標緩慢移動成線時如同慢動作的多米諾骨牌,既能夠鎖定時鐘的功能性讓時間悄然出現,又能夠呈現出似波紋狀的效果,如同被催眠一般,用視覺戲法模擬了時間的自然特性。

02.

《Slice of time》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時間切片”是為義大利奢侈製表商“沛納海”而設計的一組裝置。

設計運用透明的空殼材質,模擬製作出了沛納海品牌的手錶特點,設計由一組單一筆畫的數字時標和方形的外殼組成。這組以時間為主題的裝置在東京青山旋轉畫廊展出。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時間切片」是一根長達 16 米的塑膠管,剖面是一個簡單的鐘面,它與沛納海經典的錶盤形式一致,僅標有 3、6、9、12 四個數字。在將時鐘像切片面包一樣切下之後,經過打磨、拋光、組裝等過程後,一個實用的小時鐘就製作完成了。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在展覽現場,16 米長的塑膠管被一次次切割,每次切割的長度都以訪客的年齡為準,一毫米的時鐘代表一歲,一個簡約的時鐘彷彿就包含了人一生度過的光陰。隨著展覽的進行,16 米長的時鐘原料也漸漸消耗直到完全用完,就像是時間在不知不覺中緩緩流逝。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03.

《Light is Time》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在2014屆米蘭設計週上CITIZEN展出的光影藝術裝置,是由巴黎著名建築師田根剛 (Tsuyoshi Tane) 和西鐵城設計團隊聯袂合作完成。作品透過對八萬個腕錶機芯主機板進行改造,體現“Light is Time”的主題。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懸置於空中的八萬個機芯主機板和手錶零部件營造出一個充滿靈動,光與時間的裝置空間,彷彿走進一場雨中,被金色雨滴包圍著,而你一定是不想打傘的那個人。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建築師田根剛 (Tsuyoshi Tane) 透過觀察CITIZEN的製表過程尋找靈感,迴歸到時間的本質,提出了一個最簡單的概念:“Light is Time”。當太陽的光芒灑向地球的時候,地球上開始出現了晝夜交替和四季更迭,萬物開始生長。而當人類注意到這些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創造出了時間的概念。

十二刻度|為了讓我們看懂時間,這些藝術家都幹了什麼?

十二刻度是一家集手錶維修,保養,鑑定的網際網路平臺,想看更多腕錶知識和加入表主社群,歡迎關注公粽號:十二刻度表主服務

編輯|咔嘻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