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當日《私人訂製》的大致情節一出,便有人敏感,覺得這是《甲方乙方》翻版;終於逼到馮小剛也說了“就愛吃剩飯,入味”:雖然如封似閉,推搪得妙,到底是著了形跡。但其實,若對馮小剛略有了解,便不難明白:這剩飯,還真不只承著《甲方乙方》而已。

馮小剛承著王朔的套路,王朔當年就玩過此道:《頑主》裡頭,葛優、張國立們也是組個3T公司,替人排憂解難,如一刀橫切面,就勢展開,描繪北京人形形色色的生活。此後葛優便入了轍,總扮演這種好幫人忙的平民冷幽默角色:一整篇《編輯部的故事》,諸位編輯做刊物的時候寥寥無幾,淨忙著彼此扶危解難、代人解決問題、間或彼此耍貧嘴了。其實這就是借了個編輯部的殼,收羅了一群五湖四海、到處幫襯的人;包括馮小剛自己編劇、葛優和徐帆主演的《大撒把》,你也會覺得葛優幫襯徐帆,實在熱情得有些過分;之後到馮小剛做出《甲方乙方》,只不過是讓葛優從3T公司和《人間指南》編輯部裡走出來,不打幌子了,直截了當,實現人們的夢想。到《大腕》,更是為了跟老導演一句諾言,嘩啦啦鬧出天翻地覆的國際動靜來。

這一脈長線,一直連到《私人訂製》,其實一點兒都不奇怪。二十多年,馮小剛的電影裡,葛優常是這麼個角色:很熱心,有幽默感,冷著臉,幫扶各色人等,順帶不動聲色耍貧嘴。身邊的美女換了一撥又一撥,從劉蓓到徐帆經吳倩蓮到關之琳,每個美女對葛優態度都差不多:覺得這人特別沒譜,異想天開,但人不壞。包括這次《私人訂製》,又是個“藉著給人圓夢,順手異想天開”的事兒。

如是,或明或暗,其實馮小剛老是存著這點心思。葛優是那麼全面的演員:《圍城》裡的李梅亭,《霸王別姬》裡的袁四爺,《讓子彈飛》裡的師爺,變幻無方,我一點都不懷疑他來演張佳瑋,會讓我爸媽都覺得他才是親生的而我是六耳獼猴;可是在王朔和馮小剛體系裡,總是要變著法子,讓葛優擔這麼個角色:

一個貧嘴但溫和的,去幫別人扶危解貧、替別人實現夢想的造夢者。

問題來了:他怎麼就對這個情節,如此愛不釋手?

一方面,馮小剛的喜劇特色在於:繞了一圈兒,夢想其實並沒完全實現,只是大家的創傷被撫平了,心結解了,依然平民生活。比如《甲方乙方》裡,廚子的“打死我也不說”、牛老闆的“我就想捱餓”等等,事實證明完全是自己吃飽了撐的,太作;葛優總是能正兒八經的異想天開,把線拋得很遠,於是任何觀眾都得承認,馮小剛電影裡的葛優看著不靠譜,但很浪漫,最後雖然並無驚天動地的成就,卻總能把情節畫回原點,讓大家覺得平淡是福啦、心愛的人就在身邊啦,諸如此類。說穿了,這還是馮小剛和王朔那一脈北京人的思想:他們不太相信許多疑似的崇高,所以要想方設法,讓“打死我也不說”和“阿伊圖拉公主”這類有神話色彩的玩意解構掉,並透過葛優不動聲色的冷臉,讓觀眾大樂一番——在這種時候,他就特別像王朔,一個刀子嘴的解構者。

但是,還不只這一面。

《甲方乙方》開始時,英達演一書店老闆,夢想當巴頓,過過指揮盟軍的癮;葛優們實實在在,陪他玩了場大戲,替他實現了。這個情節對從小頑皮的男生而言,一定震撼極大:這種頑童式的浪漫,太多人在長大後被拋棄了;可是有人還記著,還會在電影裡展現一遍——還真當回事呢。

所以葛優又代表著這麼個形象:他在幫人實現夢想時,有種冷冽的幽默,用來戳破一些其實毫無意義的概念;但對一些真誠的、帶有無產階級色彩的夢想,他會格外周全。比如《大腕》裡那場荒誕的葬禮,他接了;《非誠勿擾2》開始那段離婚儀式,他接了。在這裡面除了荒誕的幽默感,還有種真誠的人文情懷在。

這種玩法當然有缺陷,所以《私人訂製》和《甲方乙方》連缺點都是一樣的:太多夢想了,最後顯得小品化,散;好比《編輯部的故事》三集連拍了似的。如果較真,你還會覺得,似乎連《甲方乙方》時期那種接地氣的北京胡同串子幽默也開始丟了。但怎麼說呢,這也是王朔+馮小剛體系的一部分——他們從一開始就奔著不管不顧去的;這個翻來覆去縈繞馮小剛作品的情節、這個葛優幾乎無法甩脫的“熱情圓夢者”形象,也許真就是他們自己無法擺脫的自我。所以你會覺得,在其他電影裡,葛優可以形態各異,千變萬化;但在馮小剛電影裡,葛優永遠是那個賀歲的葛優——也許只因為,他永遠在替人圓著各類私人訂製的夢想,順便擔當著馮小剛的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