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做股票的人都有這麼一個渴望:那就是找到一隻或幾隻十倍股,也就是我們所稱的“Ten bagger”;或許還有人會一拍大腿,我就買過十倍股,可惜賣了。是的,每個人都渴望找到“Ten bagger”,包括我們的彼得。林奇大叔。“十倍股”其實就是由投資大師彼得。林奇首創的這一術語。

那什麼是十倍股?簡單說就是,股票價格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例如五年以內)上漲超過10倍以上的股票。理論上來講,假定估值不變,當盈利年增長率超過25%時,10年期間公司的盈利和股票價格將上漲10倍,也就是十年十倍。曾經的蘇寧電器、網宿科技、東方財富、萬科、伊利股份、恆瑞醫藥、現在依舊不斷創新高的愛爾眼科、歐普康視等等,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十倍股。但有朋友就提出疑問,能抓到翻倍的股票都難,更別說十倍牛股,那無異於痴人說夢。確實,能夠順利地找到10倍牛股,並一直持有真的是難上加難,這需要真功夫!

那如果才能找到10倍牛股呢?記得彼得。林奇有一句名言:尋找十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從你家附近開始,在那裡找不到,就到大型購物中心去找,特別是到工作的地方去找。伊利股份、愛爾眼科就是我們身邊的十倍股。我們來看看愛爾眼科,2009年上市,前復權後,10年漲幅達27倍,任何時間、任何位置買入持有至今都是賺錢的。

那十倍股到底有沒有共同的特徵呢?我們能否總結出這些共同特徵,為找到下一隻十倍股做準備呢?

我們來看看年化收益超過29%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建議。林奇大叔把公司分為六種型別,分別是: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週期型、隱蔽資產型以及困境反轉型。那真正容易出十倍股的領域,其實主要是在以下三種類型:快速增長型、隱蔽資產型和困境反轉型,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

快速成長型

我們先來看看快速成長型,這個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成長股”,這可是最容易出十倍股的地方,也是林奇大叔最喜歡的一類公司,也是我目前重點研究的領域,包括去年重點研究的浙江鼎力、晨光文具、恆立液壓也都已經在十倍股的路上。為什麼說在十倍股的路上,因為浙江鼎力從2015年上市至今漲幅8。5倍,依照我的判斷,它是極其有可能完成10倍漲幅的;而晨光文具6倍,恆立液壓8-9倍左右。

那這類公司有些什麼共同特點呢?快速成長型的公司往往新成立不久,規模小,成長性好,年平均增長率為20%-25%。他們或符合國家政策,例如半導體龍頭企業兆易創新,2016年上市,漲幅18倍;或符合人們消費升級習慣,例如早些年的貴州茅臺、美的集團、恆瑞醫藥;或順應經濟大趨勢,例如安防產業鏈的海康威視、機械行業的恆立液壓(進口替代)和正在牛股路上的浙江鼎力(國內快速發展行業,符合經濟性和人口趨勢)等等。

為什麼要順應社會大趨勢呢?其實這個也很容易想明白,好的公司也只有順應人口、經濟大趨勢,業績才有可能飛躍式發展,資本市場才會有資金不斷認可,股價才會不斷上漲。當然我們選對行業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行業中質地好的公司,最好是細分行業龍頭。

當然還有一種模式,典型如愛爾眼科,它不僅是符合社會大趨勢,這個社會大趨勢就是我們身邊的小朋友近視眼越來越多。大家可以到學校看看,我記得我們讀書時,一般都是高中或者初中才開始有人帶眼鏡。而現在到小學看看,五六年級就基本有三分之一孩子都戴上了眼鏡,那高中和初中,沒有近視的孩子更是寥寥無幾。當然,愛爾眼科除了符合社會發展大趨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業務的可複製性,它往往在一個地方取得成功之後,迅速在其他地方一個又一個複製。隨著公司不斷開拓新市場,盈利快速增長,股價也隨之大幅上漲。其實當年的蘇寧電器也是同一邏輯。

投資這類公司的訣竅,是要弄清楚它的增長期可能會在什麼時候結束,最好在快速增長期結束之前提前賣出股票。因為這裡最容易發生戴維斯雙殺——殺業績、殺估值。

這個比較典型的就是網宿科技。網宿科技可謂2013年-2015年的超級大牛股,它主要做CDN業務。CDN通俗講,就是包電信和聯通寬頻,之後透過錯峰再分包給其他使用者。在當時寬頻需求增速高速發展過程的那幾年,網宿科技抓住網際網路紅利,2013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從12億增長到2016年的44億,三年淨利潤從2。7億增長到12。5億,淨利潤增長5倍,再加上牛市行情,網宿科技順利上漲10倍。但隨著阿里雲、百度雲的崛起,雲計算順手就把寬頻分配問題一次性解決,導致CDN單價暴跌至企業成本價,這個行業徹底被雲計算所顛覆,而網宿科技的盈利模式基本也就終結,股價也跌去高峰時的三分之二。

困境反轉型

另外一種容易跑出十倍牛股的領域,那就是困境反轉型的公司。困境反轉型的公司,是指那種已經受到嚴重打擊,一蹶不振,甚至幾乎要破產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很危險,但一旦出現轉機,也可能成為大牛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伊利股份。

2008年伊利股份因受三聚氰胺事件、美國金融危機、大盤暴跌的三重影響,股價從2008年初的33元多暴跌至6〜7元,復權價為負的1。5元左右(當時市值僅50億左右)。當時市場對伊利的貶聲不斷,要知道當年的伊利可是鉅虧了16億之多,可是5年後的2013年伊利股份最高漲到52元左右(2011年伊利股份有過一次10送10股,相當於你即使在2008年10元買入伊利股份的話,5年後都能爆賺10倍)。現在再看伊利,雖然我們剛剛度過熊市,牛市還姍姍來遲,猶猶豫豫,伊利股份仍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時的市值增長了30多倍。

2012年的茅臺塑化劑事件亦是如此,但斌也因此和茅臺結緣。所以當出現風險事故時,也許就是一個好的機遇。

隱蔽資產型

除了上面提到的快速增長性公司和困境反轉型公司,還有一種公司也比較容易跑出十倍股,那就是隱蔽型公司。

舉個簡單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當年彼得。林奇曾經參觀過一家普普通通的佛羅里達州小型養牛公司,當時看到的不過是一些矮矮的小灌木林,一群在牧場上吃草的牛,和二十來個員工。這家公司的隱蔽資產在哪兒呢?在這塊土地。10年後,僅僅這塊土地本身的價值就高達每股200多美元,這就是典型的隱蔽型資產型公司。

不過依照我的經驗,這些需要你有一些會計的知識,因為這會涉及到會計處理方法。因為隱蔽資產大多都是涉及到土地,但土地用成本法還是市值法計量,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國內有很多商貿零售公司,例如鄂武商,它其實生意都不怎麼賺錢,但是它持有的土地還是挺值錢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

掌握買賣時機

當你找到了可能的十倍股時,我們又該如何掌握買賣時機呢?

我們先來看兩種錯誤的買賣股票的做法: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投資者會習慣性地賣出盈利的股票,而把虧損的股票死死的抱住,等待回本,這種策略是不是有點像拔掉鮮花卻澆灌野草的感覺;那我們反過來就一定可以了嗎?其實這種策略也高明不到哪裡去,因為這兩種策略都把衡量標準放到了當前股價的變化上,把股價變化當成決策依據。

那我們到底應該看什麼才算正確呢?我們應該分析公司基本面。看看股價相對於公司基本面是高估還是低估?如果股價被高估,就應該賣出;如果股價被低估,就應該買入,當然這就涉及到估值的問題,不在今天討論範圍之內。

不過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尤其需要我們關注,那就是股市崩盤、或者公司出現黑天鵝時,這個時間往往也是撿便宜的好時機。至於你敢不敢撿,可以參考我寫的另外兩篇文章:《“逃得開”的經濟週期》和《再論週期》。

談完了買入時機,我們再來看看賣出時機。

我們在賣出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早地賣出一隻大牛股。從實際的經驗看,如果你看好一家公司的發展,就不要因為短期的理由去賣出它的股票,因為一旦賣出,你就有可能無法再用同樣的價格買回來。

那到底該何時賣出股票,其實本質上把握好兩點就夠了。第一是回顧下當時買入的理由還在不在,如果理由已經不存在,那就該賣出。例如,你買了一家快速增長型公司的股票,當初買入的理由是這家公司行業高增長,企業快速開疆擴土,盈利處於高速增長期,那麼一段時間後,行業增速下降或者競爭加劇等,公司的快速增長減慢時,此時就應該考慮賣出,以防戴維斯雙殺;再例如,你買入的是一家困境反轉型公司的股票,當所有難題都已經解決,公司股價也已經大幅上漲,那我們也應該考慮賣出;

第二點是你可以把持有的股票和市場上的股票橫向對比,看看是否還有更高的價效比的股票。如果市場上有更好的選擇,有更高性價比的股票,我們也該考慮賣出去換價效比更高的公司。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挑到十倍股已經很難,而把握好買賣點更難,這需要我們多多總結經典案例,多多修煉內功,功夫到,賺錢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