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講》是大陸發行改的名字,之前叫《天地有大美》。是臺灣作家蔣勳透過食衣住行四方面來表達自己對美學的見解和建議。目錄之前是幾幅蔣老家裡各種擺件的照片。照片很細膩,顏色很重,光和影的配合體現出的照片反映了一個文學老者對生活的一絲不苟和獨特見地。每一幅圖片都有書中一些經典的句子搭配,很突出中心。全文蔣勳貫徹的主題思想就是要慢生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達到一種美學的和諧。

談論食,蔣老用了較多的篇幅來闡述。畢竟,我們中國人對於吃是非常講究甚至苛責的。所以說起來會費些筆頭。對於吃,不同名族有著自己不同的飲食文化、原材料和加工方法。談到了蒙古人不吃海鮮,但是南方人也受不了頓頓羊肉。法國人吃一頓飯要三四個小時,一頓飯可以吃的讓彼此感情遞增。日本人對於壽司、生魚片的製作嚴謹講究,做出來的味道很地道。而且他們的飲食文化被傳承的滴水不漏。對於美食,可能不是出自知名大飯店的後廚。也許往往來自某個小鎮的小巷,或者來自兒時的味道記憶。就如蔣老全書念念不忘的新竹城隍廟的貢丸和米粉,還有童年母親自己種的那一把綠油油的空心菜配白米飯。對於吃還可以昇華到民族美學層次。所以吃體現的是民族的美學。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給中國沒事留下得不僅僅是美食,更多的應該是美食的文化。歷史越久的文化,薰陶出的美食越複雜。所以我們總喜歡拿我們的美食與美國的快餐來作對比,但是一個二三百年曆史的國家還來不繫統自己的美食文化,它有如何能與中餐相提並論呢?無論是酸甜苦辣鹹,只有自己慢下來細細品味,對食物用心,對食物講究,才能豐美一個人的生命的菜餚。

關於服裝,它除了能給人帶來禦寒遮羞的作用意外,還表達著更多的意義。有民族的服裝特色鮮明,有的卻找不出來什麼是自己本民族的服裝。這是一種必然趨勢,因為全球化的趨勢必然會使服裝風格產生某種攻擊性,與文化侵略類似。所以世界上很多國家自己的服飾往往在重大慶典上才會被使用,大部分日常生活時是被簡單的襯衫牛仔褲所替代。然而也會把人分成不同等級,也就是服裝產生了階級。那些政客往往是西裝筆挺,看上去很不親民。而普通百姓是不會天天穿著西服去掃大街,開店賣小吃或者其他一些職業。為什麼是名牌價格貴很多,因為有文化在裡面。比如原材料的來源,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亦或是這個品牌的歷史文化,這些都是價格高的來源。但是名牌的衣服不一定適合你,尤其是歐美的名牌穿在亞洲人身上不是很和諧。我們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來舒適自己。比如蔣老朋友送的一件襯衫,因為喜歡從來都是用手來洗,並且很享受用手揉搓衣領去除汙漬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給自己選擇有文化的服飾,譬如一件母親親手織的毛衣。款式也許不流行,但是真正的情感編制在裡面。那是無法估量它的價格。所以關於衣之美,衣服的選擇一定要從適合自己,彰顯性格來打扮,穿出你自己。

住。房子不是家,如何把房子變成家。房子要去經營、關心、佈置過才叫家。房子的地理位置,通風走向,佔地面積。這些都是一個房子的硬體。我們要用情感這個個人軟體來美化它。在住這個章節裡,蔣老一直引用陶淵明的一句是:“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所以,一個人對於一個家的依賴,在哪都不如“窩”在家裡自在。一個住家品質體現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現在人裝修,千篇一律。進他家和別人家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出了家門沒有哪個地方值得去回想,去體會。而且,那些開發商建造的房子醜陋不說,周圍的環境也是和廣告上的千差萬別。同時,在某某開發地之前可能是摸個歷史建築。因為現代人的對物質金錢的追求,使得那些文化,那些傳承被擯棄。這一切的原因就是生活的快節奏來不及讓人去反思自己的食衣住行。才使得那麼粗糙,不能登堂。對於住,我們要保護。保護小鎮文化,保護自己的品味,保護老祖宗留下得各種建築文化。放慢節奏,用心去住。

交通較之以前,發達的不止一點點。特別是近一兩百年工業的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髮達。從牛拉馬馱,到現在的飛機火箭,速度是成幾何式增長。老百姓的日常離不開車,近兩年來私家車數量的井噴造成的上下班擁堵在路上。這樣是不美的。有時候選擇不一樣的方式出行也許是可以帶來沒得體驗。上個世紀,腳踏車是一種奢侈品。後來有了車,腳踏車就不在那麼耀眼。而現在社會現象反映出,騎腳踏車有事一種奢侈。因為它更健康,更與眾不同,更應該被倡導。有時候人應該慢下來停一停,看看沿途風景。像古時候修建的亭子,就是讓你來停下來,看看亭子周圍的美景。快有事後固然時候,縮短時間提高效率。但是有時候,需要剎車來調劑生活。太快的速度會讓人暈眩,從而身體就會來鬧反抗。就把人生開成一次開車,一直開的很快選擇走高速,那麼你的人生也就會匆匆而過。我們可以選擇省道,縣道來慢慢享受欣賞。太快的人生,就是忙——“心亡”。所以人一定要在再快的時候停一停慢下來。來愛生命,欣賞生命的可能。

讀完《品味四講》,發現自己吃的太隨便,穿的不講究,住的也沒那麼有文化,行的更是糊里糊塗。顛覆了我食衣住行的三觀。所以,乘著新年立馬改善調整。真正的去品味食衣住行,活出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