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篦刮眼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5-23 回答

“金篦刮眼”之說,源於《涅盤經》卷八:“有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篦刮其眼膜。”比喻去除執著、障礙,使心眼明淨。如唐·杜甫《秋月夔府詠懷》詩:“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

比喻幡然醒悟。

相關閱讀

金屑翳眼(金篦刮眼)

與佛教有關的,多以“金”喻其貴。如佛陀成“金線”、佛身稱“金山”、佛口稱“進口”、佛經成“金經”、佛寺稱“禁地”,不一而足。佛經中的片言隻語、佛法中的一知半解,謂之“金屑”。《五燈會元》卷十一:“金屑雖貴,落眼成翳。”生動地喻說了執著文字、知見,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的道理。這裡的“眼”,不是指“肉眼”,而是指具足“真空妙有”等正見的“慧眼”、“法眼”和“佛眼”,禪宗一概稱之為“正法眼”或“頂門眼”。

禪宗一向標榜“不立文字”、“不涉理路”,因此力斥“金屑翳眼”之弊。《起信論》談到“計名字相”,謂眾生迷妄,執取名相,從而生起種種分別取捨的煩惱。佛教重視悟解,悟解之後,還要“稱解起行”。一昧在“名相”中兜圈子,“牽枝引蔓,說玄譚妙,正是金屑眼中翳”(《五燈會元》卷十七)。所謂“說食不飽”、“數寶不富”。明·真可《〈石門文字禪〉序》認為:“夫自晉宋齊梁,學道者爭以金屑翳眼,而初祖東來,應病投劑,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可見禪宗之興,正是為了破除六朝盛行的糾纏“名相”的流弊。明·陸西星謂:“定了名相,是為太虛生閃電也,論大道者不作是解。佛語說,金屑雖貴,著之眼中,何殊沙土?意蓋如此。”(《讀〈南華經〉雜說》)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禪宗的話來說,叫做“一翳在眼,空華亂墜”(《五燈會元》卷十六)。修行者不見自性,只看重名相、知解,在佛家看來,屬於“所知障”,結果是“醍醐上味,反成毒藥”(見《五燈會元》卷十七)。佛經中千言萬語,只是方便開示,猶如應病與藥,以指標月,以便眾生除妄歸真,明心見性。不理解這層言外之意,喻如執藥成病,觀指成妄。《五燈會元》卷四載:小師洪湮以講論自矜。徑山鑑宗禪師開示他說:“佛祖正法,直截亡詮。汝算海沙,於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見,泯絕外緣,離一切心,即汝真性。”“金屑翳眼”的比喻,正說明了佛法的真諦不在文字言說、名相及知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