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智行覺悟2018-12-18 17:36:30

謝謝邀請。我是篆刻愛好者。這個問題我回答的不一定專業,淺談我的感受。碑刻石刻的基礎,初學的時候也是要有毛筆字的書法基礎的。而且還要臨摹各種字型。碑刻石刻的運刀方法和毛筆字書寫運筆的走筆有非常大的區別的。碑帖上的字,是石刻者為了儘可能還原作者的形體韻味。墨跡就不一樣了。反正我總覺得初學書法的人還是先從墨跡參學練習的好,這是規律。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石千石5192018-12-18 10:23:54

謝謝邀請。 學習藝術之方法,本來就沒有墨跡與碑之區別,這個區別都是人為的。從吸收角度來看,主要是讀。所以沒有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上官18982018-12-18 19:05:32

謝三千里馬邀。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從碑入手,這是多數,不僅真書碑刻,連行書《蘭亭序》過去也是刻本,所以寫久了,就感覺和墨跡帖本隔了一層,就想找白底黑字的帖本來學,更有利於實寫感覺。終於在1994年從香港傳來了馮承素摹《蘭亭序》影印本(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同時出版的有米芾《苕溪詩》,《蜀素帖》影印本)為滿足學書者更上層樓,提供了學帖條件,使書學向生動邁進。另一種則是學帖學不出力道來,感覺唯有下決心學碑才是真補之藥。至於研究墨色變化,往往是書畫兼攻者所向往之命題,但對於專搞書法者也是一個饒有興趣的命題。惟有掌握好了用筆之後,才可能在墨法上下功夫。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蚨第雅談藝錄2018-12-18 10:46:22

關於此問題,只要是經常看帖的朋友,便不難理解古人的用筆習慣,尤其是行筆過程中的穿插、停駐、轉折與呼應關係。但唐以前的墨跡就相對少得可憐了,對此啟功先生曾說過:要透過刀鋒看筆鋒。這是對讀帖的一個很好的建議。然而,要想豐富書法的表現力,墨法和筆法同等重要,哪當然需要多研讀墨跡,這是與古代書法家對話的最有效方式。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雨夜彈琴2018-12-18 21:39:45

書法者常常在習字時借鑑和學習前人的佳作。自然,墨跡作品因字形清晰、氣韻流暢而更易獲得書法真諦。所以,初學者的最佳帖子是墨跡寫成的。

碑帖,由於要工匠手工雕刻製作,書法原作的運筆含糊不清,原作的神韻也立減三分。故,後人從石碑上拓寫印製的字帖,往往不是原書家的真跡了。但碑文具有金石之氣,硬朗剛勁,力道通透,碑帖依然具有一定的書法參考價值。

而真正的書法高手,常常融匯貫通,既學碑也學帖,技藝超群,超越了墨跡與石碑的界限,碑帖已不再相互掣肘,進而水乳交融。因此,再無墨跡與碑帖之分!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愛生活愛書法2018-12-18 08:07:21

我的經驗是,從初學階段就儘量選用墨跡。因為墨本是寫出來的,可以直觀地觀察體會作者的書寫技巧技法規律。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強調“規律”呢?因為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規律”,掌握之後要搞創作,那是在創造自己的“規律”。

但是碑帖自有碑帖的審美趣味。喜歡的話當然可以學習了,但是碑帖經過書丹、鐫刻、拓印才得來,原書寫者的書寫痕跡幾不可循,所謂的“金石味”再用毛筆再現出來,非的用特殊的筆法不可。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古代人為了解決流通傳揚的目的,把墨本刻在石、木等材料上,拓印出來,如《淳化閣帖》,也應歸於刻版而不同於墨本,被大量參照臨習,這個可能會更好一些,但仍然不同於原作。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我見過我的老師寫《爨寶子》碑,味道十足,但是如果沒見過怎麼寫出來的,還真不好想象。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嚴格來講,碑刻不應該叫毛筆書法,而是硬筆書法,鑿刻出來的嘛。但是它又源於毛筆書法,自然是具備一些毛筆書法的特徵,所以,有人會從碑刻逆推出寫的時候的樣子,找到書寫的技巧規律,再糅合進碑刻的味道,這就算成了。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所謂的高階階段我不知道是什麼階段,但是晚清以來大量的書法家由帖入碑,又出碑入帖,兩相參照,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究其原因,有一點不能忽視:碑刻的字數終究有限,不像傳統法帖數量繁多:二王一脈傳承下來,核心沒變,可以互相借鑑。碑刻不行,很多都是獨一無二的,像《曹全碑》算多的了,它也不夠用,得自己造出來。這個碑還好說一些,規律性強,像《張遷碑》就不太好造,因為太個性了。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這個是硬傷。但是如果把碑刻的結體、點畫反向移植,就是帖中有“碑味”,也是一種趣味。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不管是研究墨本還是研究碑版,到了一定階段搞創作,那是要在紙上的、用毛筆的——要麼寫碑;要麼寫貼;要麼帖中含碑,;要麼碑中含帖。這個時候,寫出來的都是墨跡。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這一層面的書法藝術規律就是如此,墨跡和碑帖之不同也很清楚,書法藝術的創作規律又大致如此,所以,題目中的題意並不準確。但是歸根結底,書法藝術創作還是要遵循最基本的藝術規律,不是無視基礎規律的塗鴉。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本文為昭明書館原創,觀點僅代表個人;圖片來自公開資料,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國風詩墨韻2018-12-18 09:07:47

沒分墨跡和碑的還不是高階階段。

當研究書法有深度時必須把墨跡和碑刻分開的,刻有刻法筆有筆法,必須要認真區別對待的。

那些把碑上拓下當墨跡臨寫的入門就錯了,碑必須分析刀後的筆。米芾的石刻不可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啟功說,透過刀鋒見筆鋒,但到高階階段才有這功力呀,初學者苦思刀鋒後的筆都是一頭霧的,石刻不可學,但可深研探法書之源也!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書山勤為徑2018-12-17 09:38:38

感謝邀請,您問題的後半句沒太懂。從我的經驗來說,我覺得一開始就應該從墨跡入手。之所以很多人學了很久碑版才學墨跡,是因為開始都不懂,不明白,不理解。而流行的入門帖隸書啊,篆書啊,楷書啊,大多還都是碑刻。等學過一段時間後臨寫墨跡才發現,原來墨跡和刻帖有巨大的差距。

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是刻帖,傳世的墨跡本有遠宦帖,遊目帖,可以對比。智永的千字文也有刻帖和真跡對比,很多很多。當你真正對比過才發現,其實刻本刻的再好也不如真跡。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你臨碑臨的非常逼真是否距離原作越來越遠?

另外墨跡有很強的書寫性,是紙墨相生的結果,可以字如其人。線條是有溫度的。而刻石是刀石相發,是完全不一樣的味道,所以你用毛筆去模仿毛筆和用毛筆去模仿石刻,感覺,用筆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不管你書法學到什麼階段,一定先建立起墨跡的臨寫經驗。比如你學聖教序,最好先學學王羲之的尺牘作品。如果沒有這個經驗打底,臨出來的聖教序就不是王羲之的聖教序。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讀書耕田人王七2018-12-18 21:01:25

謝千里馬邀請,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用筆在紙上寫字,而碑刻是我們能夠見到先賢書法大致面目重要的傳承方式,只所以是大致,字形應沒什麼出入,主要是細節,刻刀會衝開書寫過程中的虛線,使幅面光滑平整,黑白分明,加上書丹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小幅的異樣,但對於有豐富書寫經驗的高手來說影響不大。

對於初學者則完全不同了,由於接觸較少,會很直觀的照著拓片的樣子寫,寫來寫去,就象是刻帖的翻墨本,光滑平整,甚至為了達到效果,放慢運筆速度,或描或補,憑經驗判斷,這是一種歧途。會從第一印象毀了書者的審美,老早就把字寫美了,自此走進死衚衕。

也不能完全說是高低階,作為愛好者,如欲練碑,取其結體與筆畫特點,建議不可過於關注細節,書寫當中偶爾的筆劃的缺失或墨沒走到位,但對於每一個高手而言,意己經到了。高手看碑不是看的黑白分明,而主要看結體與筆畫特點。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為龍詩詞書法2018-12-18 10:12:58

非常感謝邀請。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這個問題,應該說問的非常好。在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這是一個提升自己水平,完善自己風格的主要思路和工作。到了這個階段,研究墨跡才能知道自己與古人細微差異,適當、及時的加以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向。研究墨跡,尤見古人揮毫之往來,窺視筆法之真諦。這個時候,墨跡與碑帖真的是沒有區別。在書家的眼裡,此時,既不是全盤照搬,也不是全面吸收。而是針對自己所需,進行必要的取捨。無論碑帖與墨跡,也無論楷、隸、行、草、篆,一切為我所需,為我所有,作品至上。目的就是創作與創新,與古人論高低。所以說,墨跡與碑帖對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菊香堂菊香齋主2018-12-18 08:31:27

學習書法最好是現場教學,沒有現場教學有墨跡也好,沒有墨跡當然是碑刻了,找不到原碑只能是拓本了!縱觀書法史漢隸、魏晉行草、唐楷是難以逾越的高峰,學習書法"取法乎上 僅得乎中"的原則,驅使人們學古,而古人能傳下來的墨跡少之又少,大多是碑刻,故無論是初學還是有一定基礎,墨跡肯定是最好了。只是看得多了寫得多了,根據經驗能判斷出碑刻的筆劃痕跡,在書寫時如何處理而已!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大方書法工作室2018-12-18 09:38:26

化生為熟,追求自然。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中和之水2018-12-18 12:09:19

對於成熟的書手來說,隨著他在研究書法的不斷深入及掌握了許多書寫技巧熟練,墨跡與碑帖雖然有一些區別,但實際上兩者是一脈相承的。在他們看來就區別是不大。因為他懂得,不論是墨跡還是碑刻,其書寫規律是一樣的,只不過碑刻對墨跡的原意有所丟失,但碑刻在鏤刻雕鑿的同時卻意外地產生了剛硬古樸,寓巧於拙,寓美於樸,自然莊重等墨跡表達不出來的效果。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但是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碑學之興,乘帖學之壞”;又說 :“若唐後之書 ,譬之駢文至四傑而下,散文至曾、蘇而後,吾不欲觀之矣。”這好象是說,唐代以後的墨跡就不如碑帖了。這也就產生了碑盛帖衰的現象了。實際上他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現象,只是想強調碑刻的重要和興旺。我感到這只是他表達了對碑刻的喜愛。而實際上並不是墨跡發展的不夠興盛。從宋朝開始,一些書法大家的墨跡廣泛的流傳了下來,為後世的書法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宋四家”,趙孟順 、董其昌、黃道周、王鐸等帖學大師們在書法實踐中的作用和成就令世人驚歎,也成為後代習練書法的楷模。他們創造出的張顯個性的書法作品繼往開來,對書法藝術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

書法發展到了當今社會,墨跡與碑帖都已經成了書法藝術中的兩大流派。作為書法分類更細的藝術體墨跡與碑帖已經是不同的美學範疇。因此,對於一個成熟的書手來說,在研究墨跡的同時,還要很好的研究碑帖的藝術規律,以便相容幷蓄,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只有以此為成熟的藝術取向上定位,才能在書法實踐中取得成一定的成績。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使用者思緒872018-12-18 09:46:05

書畫意境,不留跡痕。畫家畫眼睛,人的眼心不留砂子。書寫潑是其能碑上留痕?!

為什麼書法學習的高階階段必須研究墨跡同時又沒有墨跡與碑帖的區別?東山新雨2018-12-18 11:24:50

不論哪亇階段都需要研究墨跡與碑帖,二者之間雖有差別,但是也有很深的關聯,讀帖,反覆讀帖,看懂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