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社社說事 2020-12-24

“聖人”這個詞,在中國算是獨有的一種解釋,因為聖人並非神仙精怪,也不是信仰傳說,而是真實存在的人。他們因為自己的成就和卓爾不凡的經歷,成為了歷史上一個特殊的評價。這個評價只有在後世的評說中存在,而當時的人和他本人是無法知曉的。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所以說來,“聖人”的評判標準到底是什麼?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樣,比如大家公認的“武聖”是關羽、“詩聖”是杜甫、“醫聖”是張仲景、“藥聖”是李時珍、“謀聖”是鬼谷子等等。這些人之所以稱之為聖,還是強調了他們在所在領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並且開闢了自己的學說或者引領了一種風潮,所以大家稱他們為“某聖”。

而春秋戰國以後的千年,可以直接稱為聖人的其實有兩個半人。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第一聖,孔子

孔子的先祖是宋國貴族,後來他的父親叔梁紇逃亡來到魯國。叔梁紇是一位有名的大力士,並且在戰爭中非常勇敢,相當出名。只可惜,叔梁紇一直沒有兒子,直到66歲時才娶了20歲的小妾,生下了孔子。

孔子從小家境清貧,長大以後逐漸顯露才華,並且在創辦私學後名聲大噪。傳說孔子有弟子3000,賢者72,他的弟子們很有才華,都成為了難得的人才。公元前496年,55歲的孔子因為朝政內鬥離開魯國,帶領弟子周遊,而這次著名的周遊也開始成就他的名士生涯。

孔子建立了儒家學派,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注重“復興禮儀”和“誠信孝悌”。他的語錄還被弟子們編著成著名的《論語》,不斷影響著後世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其實孔子一生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歷經坎坷,他的才華和能力不能得到當時君王和朝廷的認可,也沒有地方施展,雖然名聲顯赫一時,可是在當時並沒有受到過多的重視。他能文能武,劍術和箭術都非常了得,身材高大,力氣不小,用後世的眼光看是一個“全才”。所以,綜合他的學術思想、成就和個人才能,後世稱他為“孔聖人”。

當然,孔子的思想並不是指拘泥與“禮儀”的重要性,他的智慧和眼光同樣卓越,比如說《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一位擁有3000位弟子的老師,竟然可以做到這種謙遜而好學,其中蘊含了非常多的人生道理。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第一聖,孔子

王陽明是明代大家,他將“陸王心學”這一學派進行清晰的界定,並且發揚光大。傳聞王陽明天生奇異,他母親懷胎14個月才生下他,而他出生之前,他祖母還夢見天神。直到5歲,王陽明還不會說話,但是卻異常聰慧,甚至可以默記家中所有書籍。直到有一雲遊僧人路過其家,拍了他額頭之後,王陽明才開口說話。

王陽明雖然入了仕途,卻一直不太順利,在1506年時更陷入宦官鬥爭,不但被貶還被追殺。在經歷過生死後,王陽明在貴州龍場進行了思想轉變,史稱“龍場悟道”。

1522年,王陽明因為父親去世回鄉,受邀開始在書院講學,而正是因為他開始教授弟子的原因,他首次開始提出自己的學派思想,主要為:

第二聖,王陽明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王陽明的思想主要是挑戰了封建思想,強調了個人思想主動性的強大力量,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論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甚至時至今日,很多人把做到“知行合一”列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知行合一”並不是簡單的說到做到,而是強調了“知”和“行”的同時存在,既要相互包容,又要相互存進,這才能達到“合一”的狀態。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但影響著中國數百年的歷史,更是傳播到了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地,成為了一種普遍受到推崇的文化。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明史》對於王陽明如此評價:

第二聖,王陽明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

意思是說:整個明朝,文臣用武,誰也比不上王陽明。王陽明在遇到危難和困惑的時候,依然可以做到心清而神穩,不但判斷極為準確,而且可以做到眼光全面,考慮周到,雖然他有天資聰明的原因,可是這也全靠了他對“中庸之道”的把握。

王陽明不但著書立說,而且一生雖經歷數次生死、大災大難,可最終因為自己的軍功和成就當上了兵部尚書,兩廣總督,去世後被封為侯爵。一生善始善終,聰明智慧,思想成就,各方面都十分優秀,所以稱之為“聖人”毫不為過。王陽明的著作也很多,比如《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幾本書都被後世奉為經典。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危疑

曾國藩此人主要強於識人用人,按照我的看法就是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高。曾國藩雖然出身平民,又考取的功名不高,卻靠自己的“敗仗”一路升官,最後成為晚清中興名臣。

曾國藩與左宗棠相比,在官場十分順暢,在義軍紛起之時,曾國藩奉旨開始了團練,並且兼顧了剿滅當地土匪的職責。曾國藩為人十分狠辣,凡是抓住的土匪均被直接削首,甚至連審案都免了。後來,很多地方聽聞曾國藩的名字都心生恐懼,還給他起了“增剃頭”的外號,意為殺人心狠,猶如剃頭般輕鬆。

後來,義軍逐漸壯大,攻勢十分厲害,曾國藩奉旨專注於平叛。雖然團練而來的湘勇比綠營軍優秀而素質高,可是曾國藩根本不會帶兵打仗。再加上義軍將領十分善戰,義軍將士勇猛異常,曾國藩所率領的湘勇團練、清軍水師、綠營陸軍數次慘遭大敗,甚至有幾次曾國藩都險些被俘。

千年來出的兩個半聖人是誰,因為太多人罵只算半個的是誰?

可是就在這樣不斷的失敗中,曾國藩卻一直在升官。這不僅是因為當時的清朝沒有人才可用,而是曾國藩一直“棋高一著”。曾國藩每次大敗,都會站在船頭跳水自盡,被救後又聲淚俱下,發誓報仇。然後上書朝廷請罪的同時,又詳細描述自己的功勳和處置。在咸豐帝看來,曾國藩數次大敗雖然有所不足,可是全是因為形勢所迫,“無奈”而敗,所以數次免罪,又數次提拔。

同時,曾國藩處在晚清官場時也是“如魚得水”,他先是拜入軍機大臣穆彰阿門下,在穆彰阿的悉心指導和暗中推動下,曾國藩在皇帝面前成為了“才幹”代表,很快得到提拔。在平叛時,他又深得咸豐面前的紅人肅順賞識,極力提攜他,這才升上了兩江總督。

曾國藩1838年中進士才升翰林院小讀書郎,僅僅過了22年,就當上了封疆二品大吏,期間可謂是極為“迅速”。其同期的左宗棠,在此時還僅僅是一個毫無品級的“幕僚”。曾國藩以文官身份,用軍功得到數次升遷,成功攻佔“天京”,最後還主辦洋務,諡號“文正”封侯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