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期傳統武術武師是如何切磋的?鈕蛋2020-04-29 10:33:35

不熟的,兩人各耍一套拳,看功夫有沒有上身,勁力如何,然後各自吹一番

有點熟悉的,搭手,便知道對方拳架和勁力如何

熟悉了的,輕接觸

舊時期傳統武術武師是如何切磋的?兔池泡2020-05-02 08:26:57

這個有很多方式,涉及到很多歷史要素,所以就長話短說了。

一般來說有三種,

一,雙方站樁對撼,兩個人乾站著馬步,然後噼裡啪啦對撼,拳頭不會打到別人身上,這種是最多見的。自己風起雲湧,別人如看猴戲。

二,雙方各自走一定的路線,只在路線交會的時候碰一下,然後不能回頭,各自再按路線走,中途不能停頓。

這其實是模擬馬戰的練習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平江不肖生說這是北方比武的方式,其實還是少見。

三,就是捶。

跟現代武術實戰訓練一樣,但是大部分時間沒有護具。

古代人同樣使用護具,類似護臂護胸等等,在清朝拳譜上就有註明製作方式了。但限於技術問題,沒有財力的話,難以置辦像樣的護具。

例如山西系的形意拳,管這種俗稱"撕扒"。

舉個例子,以前有位山西形意拳師的大弟子把師弟們叫來,說要教他們"實戰"。

師弟們以為是那種兩個人約定對打的套路,滿懷期望的上去,結果被一頓捶得青鼻臉腫。

原來是師父只交過幾個徒弟實戰"撕扒"的方法,其他徒弟都以為對打套路就是實戰了。

大師兄揍他們,也是為了點明這一點。

這是民國時的事。

所以總體來說,這種實戰方式並不多見。

兵器上也有這種方式,比如西北的殼子棍,可以去抖音上搜一搜。

但不管兵器、徒手,沒護具就是不能全速實戰的。要想真正點破這一關,就必須經歷真正的廝殺。

至於如何安全的點破這一關,大部分都是拿不如自己的人下手的。並不一定要跟實力相當的人對手,一槍戳死拿草叉的農民也是可以的。

點破了這一關,實力才有真正往實戰方向前進的可能性。

舊時期傳統武術武師是如何切磋的?匿名使用者2020-05-04 20:24:28

謝邀,但我沒有資格談所謂舊時傳統武師的事情,因為我沒有親眼見過,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還留存的一些遺風,大致可以領略一二。

一般,來拜訪的人,會在人家拳場稍作觀察,然後會主動上前,表達對拳場主人表達尊敬和傾慕;會說拳場主人或者其徒弟剛才練的如何好和如何有意思。

緊接著會自報家門,通常主人也會客氣一番,說說雙方的淵源。如果聊得還不錯,會就主人的某一手或者某一類技法請教。如果主人願意交流,那麼通常就不只是針對這一手來展開了。

通常交手也就只一個照面,沒有來來往往的。雖然也是輕實戰,但並不是碰著了就算,而是吃住了勁可以繼續發的時候停下來,因為優劣勝負彼此都明白,沒有來來往往的。

如果切磋,雙方都很謹慎,也不會糾纏,就一個照面。如果有一方“失招”或者“失勢”,那就可以宣告輸了。“失招”往往別人可以看出來,而“失勢”則別人未必看得出來,但自己和對方都是知道的。一般情況下,寧可“失招”不可“失勢”,因為“失招”還可能“補招”,“失勢”則無可補救。

彼時的傳武,很注重一個照面的能力,因為傳武的技法並不是為了來來往往的對打而設計的,如果雙方還能打個來來往往,那就是有問題的。旗鼓相當的兩個人也不是來來往往地打,而是一個照面就知道彼此都對對方無可奈何,也就就此罷手。結束之後,贏了的人往往會非常客氣地捧對方,指出對方的優點,也成為雙方結成友誼的主導方。旗鼓相當的兩個人彼此間的敬重會更多。

通常這種拜訪和切磋,客人大多是出自進修交友的目的,更注重的是尋找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戰勝對手。而這種客人也大多是已經經過自己的師父認可,甚至已經滿師的,而不是尚在師門中學習的人,所以通常比較成熟。

如果拜訪者不是一個有師門並且習武多年的,並且在禮數上也欠周到的話,則基本上拳場主人不會接茬。如果是個還在學拳的晚輩,沒人理會的。

即便是在六七十年代,師父的影響力也還是巨大的,如果師父不放你出去遊歷交流,那就是說你的技藝還沒能讓師父滿意,而做人不厚道則更難為師門所容,所以基本上沒有那種砸人場子式的切磋。

即便是六七十年代,也基本上是,輸了是自己學藝不精,不丟師門的人,知道自己的問題,反而有利於自己的提高,這也是遊歷切磋的目的。但如果做人不厚道,無論是沒有獲得師父的允許出去折騰,還是死纏爛打砸人場子,無論輸贏,丟的都是師父的人,絕大多數情況是不為師父所接受的。

舊時期傳統武術武師是如何切磋的?徐奔2020-05-08 13:12:33

我練的沖繩空手道。

舊時沖繩也就是琉球王國,嚮明朝清朝納貢的小弟弟,有很多中國移民,各方面風俗都和中國相像,傳下來不少老拳師的勇武事蹟,跟大家分享下。

舊時武術秘傳,熟人間練習“組手”,也就是對招練習,不是真打。想真打就去玩“掛試”,也就是打野架,誰也不認識誰的那種。一般都去紅燈區,喝點酒搶個妹子,跟人槓上了,接著就打起來了。這種野架有拉好架勢對打的,有吵著推搡著打起來的,沒啥規矩,一般就是徒手,打趴了打服了就結束的。

那時候琉球國已經被日本吞了,日本人又忙著跟中國較勁,沖繩治安不好,這種野架沒當場把人打死就問題不大,加上在紅燈區裡黑燈瞎火打完就散,不太好抓到人。曾有個先輩被人找茬,拉扯間他一腳踢人腋下,腳趾頭戳進去的那種,那人當場被打趴,回去落下毛病,沒過兩年死了,這個事成了當地一時熱點,但沒追責,也沒人主持公道。

也有被仇家尋上來的,這種就不限人數、不限手段了。比如有個故事裡,一個先輩被一群人持械在街上堵了,追打到牆角,他隨手抄起個秤砣就拼了命了,打倒幾人逃出生天。這種一般是衝著要命或者打殘廢去的,能全身而退的就能被贊為“武勇”。

到了近代,武術就不再是秘傳的了,某些拳師名聲在外,還會被人惡意挑戰。比如有這麼個故事,某個先輩參加飯局,有個人持刀進來要弄死他。先輩說是男人就單挑,要打出去打。對方同意了,於是轉身往外走。這時候先輩背後偷襲,一下就把人打殘廢了,之後那人臥床不起,也就再沒機會威脅到先輩了。“止戈為武”,現在是說著能彰顯點胸懷境界的話,在過去可能意味著實打實的下狠手,畢竟永絕後患才是徹底止戈。當時拳師要會應對危機,當即有控場能力,事後能善後,能在極端衝突中生存下來就是高手。所以帶徒弟可不是隻教打,還有一系列社會經驗、人脈資源的交接,這部分才是舊時武術家傳承最難的部分。

等到二戰前,日本人下功夫管了下衝繩,治安相對好了很多,鬥毆少了,拳師切磋也文明很多,也有拳師上擂臺和洋人比武的。但在當時社會,本地拳師之間也還是有不服的,通常有中間人引薦和見證,雙方試一試手。然後比的手段很多,雙方明白就行,不大會真打個你死我活。

比如有個先輩覺得另一個拳師嘴炮,託人引薦了上門討教。話還沒說幾句,就上前一把抓著對方胳膊,問他該怎麼防守反擊。對方一下懵逼了,沒等反應過來就被摔了出去。這樣肯定不服輸的,對方說還要再來,於是一樣的過程又被摔了出去。這個事情之後雙方分了高下也結了怨,私下互黑了好多年,跟現在也沒啥兩樣。還有當著眾人面表演打碎木板,實則較勁的。也有互相交流套路的,就更和諧了。

到了我師爺這代,經歷了二戰,社會動盪,沖繩雖然被美軍管了起來,但民間治安還靠社會團體來。於是有勢力的老拳師們開始出任話事人,調解各種社會矛盾。警察管明面,黑社會管陰暗面,雙方都會有人加入空手道場,有事就在道場裡調解了。我師爺當年擔任地區治安負責人,黑白道都有人在他門下,他都說得上話。做話事人也沒少危險,他遇到過槍擊,捱了一槍,徒手反擊,就一拳把行兇者廢了,這事兒震懾了當時整個地區。這個時代名拳師依然是玩命的存在,一生能贏場大的,就是一輩子的社交本錢。師爺名聲在外,大小交手無數,也憑硬實力得了個拳豪的尊號。

同一時期洋人和沖繩本地人之間衝突也多,比如洋人闖進道場要踢館的、街頭調戲婦女然後和本地拳師打架的。沒規則,又不能真把洋人打壞了,往往就是把洋人胳膊打疼、腿踢跪就完事了。那時洋人玩拳擊,哪見過磕胳膊那麼硬的,也沒見過一下把人踢跪的,於是就留下了一些洋人認錯求學的故事。那時候確實各道場開始收洋學生,當然也有本地練過點空手道的轉去打拳擊的。比如前拳擊手具志堅用高先生,說起來也曾短暫的做過我的同門前輩。

我老師年輕時代,黑社會勢力依然強盛,而他作為警察陣營加入師爺的道場。當時護具裝置、醫療保險、社會秩序都逐漸完善了,黑白兩方就能經常道場裡對打。老師還說,當時附近的混混、罪犯都是熟臉了,在道場裡互相打過,都知道對方會什麼水平什麼路數,執法起來就沒那麼麻煩,遇到犯事兒的是師弟、弱者,對方也就不逃了乖乖進局子,也很和諧。如今老師年紀大了,年輕時收拾過的小混混也有做了大老闆的,見了他還是恭恭敬敬。

到了我這代,年長的師兄前輩們還有過私下打架比武的,而我就幾乎沒怎麼上街打過架,有也是自衛性質的。在道場裡對練切磋我不輸前輩甚至水平更好,但是某些前輩身上散發出的狠人氣息,即使知道他技術糙,但在街頭遇上了我心裡也還是會沒底。

總的來說,如今技術是越發細膩,水平也都在提升,但是在對待武術的態度、心態上,今人很難有舊時拳師的狀態了。現在說的切磋沒有性命之虞,也不會堵上社會地位,甚至輸了都能招來粉絲,這和過去差別太大,今人大部分都沒法想象武術在以前意味著什麼。好在沖繩的文化傳承沒有斷,一代代的故事都有很多佐證,當年的主角也有後代留在世上,我才能一窺武家舊事。

“習武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不敗” 實在是近百年來空手家的智慧。這種立於不敗之地的思想,也是我國兵法的精華之一,寫這篇文章也讓我反思自己,很多事情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去贏呢?

舊時期傳統武術武師是如何切磋的?知乎使用者2020-05-08 14:42:55

不請自來,因為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很多話不能說,就講點淺顯易懂也不犯忌諱的吧。

傳統武術切磋手段很多,有些時候嘮嘮嗑也叫切磋了,為什麼我稍後會說,其他的情況比較常見的有講手、拳擊(也叫撲擊)、散手(也叫散打)等等,特殊的像太極還有推手,很多拳術也都有一套自己試勁的方法也叫切磋。下面我們就來說說一般切磋都是怎麼來的。

切磋的發生一般有三種環境(這是最常見的,不常見的這裡就不討論了,但歡迎補充):

第一種是絕大多數人你去個陌生的地方練拳,恰好那個地方還有其他人練拳,不論什麼拳,通常會有人來盤道,主要是嘮嘮嗑,這個時候往往就會發生我說的第一種切磋,如果你習練的武術在江湖上有點稀奇古怪的傳說,對方也可能會在嘮嗑的過程中突然抬手弄你所以嘮嗑這個過程如果站著,彼此的距離,自己怎麼站,手放哪還真是有講究的,如果坐著講究就更多了,中國傳武坐著出手的技術以前一點不比日本傳武跪著拔刀的技術少,都是生活產物。然後如果兩個人交流相對友好或者表面友好就會進入第二階段,講手,講手說白了就是給對方講你這招會怎麼用,都是慢動作演示,比如你出一拳打我哪裡我如何如何的,這種屬於演法,也不是實際打,通常情況到了這個時候,被嘮嗑的人總會細緻講解,連說帶笑,時不時誇一誇對方的拳如何如何,就算交了朋友了。

但如果反過來,是個生人去別人的場子嘮嗑呢?那有人會在這裡夾帶私貨了,比如握手的時候掰對方手指,或者推手的時候讓對方放鬆然後打你軟肋。

可能有人要問了,為啥要這麼幹呢?這也太缺德了。其實吧,這個你也不能全怪人家,因為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要麼你是新去的,要麼你的場子已經起來了,別人看你眼氣有不好直接搞你,畢竟大家都一起練拳的,他就會找個生人過來跟你“嘮嗑”,所以先下手為強畢竟不是壞事,你不知根知底啊。當然了有時候這個生人可能不會那麼客氣,尤其是對方有一些官面上的身份的時候,會直接跟你挑戰,問你會不會把子一類的,你要會,我不信你打我啊,打了完了,你打了當官的了,不會?不會你教什麼拳,直接攆走。遇到這種情況,標準的處理方案一般都是藉故離開,然後事後送禮平事,那個時代還真少不了賺這個錢的。

第二種情況就是師兄弟之間切磋,這個發生的機率是最高的,大家都年輕氣盛,剛學了東西想試試,而且一般師父也支援,畢竟打的東西都是打練出來的,這個時候切磋往往是較藝不較力的,畢竟都是同門也沒仇大家都是朋友,所以有一定規則和防護就是必要的了,那個時代也沒有拳套護具啥的,所以打拳擊(撲擊)就是比較常見的了,等更能收住就打散手,這個各門具體的說道還不一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這個可說的其實最少,也沒有太多門道也是當年很多的習武者一生中唯一實戰的機會,跟大家理解的不同,除了開門立派和年輕氣盛,以前人互相比試是比較少的一部分的。

說說第三種情況吧,這個比較有趣了,他鄉遇同門,相信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麼很多傳統武術都要抱一些非常奇怪的抱架,這可不是為了耍帥,其實這算是一個暗號,這個動作叫抱門子,一個武術傳播足夠久遠,同門之間互相不認識是很正常的,在外跟人發生衝突要單挑,彼此先抱個門子,一旦發現是同門,心領神會打一套對練,彼此都有面子外人看著精彩,回頭一起喝酒豈不美哉。

最後一種情況,上面也說了開門立派的問題,這個切磋是很有講究的了,一個人去了生地方想開門立派站住腳,那麼往往都是一個師父帶一個徒弟的組合去其他拳法那裡切磋,這個切磋多數都是散手(在一定規則下的真打),而上的都是彼此的徒弟,並且關門切磋,關門不張揚對誰都好,而且徒弟切磋真有誰輸了就是徒弟學藝不精,跟師父無關,彼此都有面子。這裡面與電影師父最大的不同就是,切磋雖然是為了站住腳,但大家做生意也要做朋友,沒必要搞得有你沒我的,老祖宗講斷人財路殺人父母這樣的事做不得,切磋也是避免經常有人來嘮嗑,讓大家都能認識一下的目的罷了。

補充一句話哈,咱說的都是切磋,遇到特殊情況真打就不是這麼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