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已經進入了巴洛克時代,從本篇開始,我們將逐一介紹這個時代的偉大音樂家的生平,貢獻及其代表作。

第一位便是有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教父之稱的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科雷利出生於義大利富西尼亞諾(Fusignano)的一個普通的家庭中。1672年,年僅19歲的科雷利造訪了巴黎,作為一名小提琴手出演當時的芭蕾舞劇。不過據說,他並沒有加入呂利的大樂團,反而因為被嫉妒而趕走了。

後來他回到祖國義大利,來到了羅馬,並在那裡度過人生大部分時間。他成為當時義大利文化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晚年十分富有且受尊重,1713年過世時被厚葬於羅馬的萬神殿。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在義大利這樣一個熱愛小提琴的國家裡,科雷利是第一個因技巧精湛而成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風格在當時為絃樂器的發展樹立了典範。而科雷利在音樂史上的貢獻也是發展了小提琴音樂藝術,寫出很多卓越的小提琴作品。

科雷利是義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儘管他的用音從不超過第三把位,但在恰當的音域中互動反覆著簡單的旋律,並且它的旋律在運動時有一種規律卻不致乏味的可預測性。

他把義大利的聲樂寫法移植到小提琴上,很多慢板樂章都寫得非常抒情、委婉,如同人聲。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從1680年起,科雷利就開始進行創作,用更統一而簡單流暢的旋律,來取代過去那種繁複交織卻又各自獨立的聲部,以鍵盤與大提琴緊密相扣來協助,支撐高音域的兩把小提琴音的互動作用。

而科雷利最偉大的改革貢獻是完善了一種音樂對比上的形式——在音樂中對於樂句音量大小的操控。

對十七世紀時的器樂而言,礙於技術與樂器的構造,想要讓聲音慢慢變小或逐漸變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舉例來說,一把17世紀的小號是無法將聲音吹小聲的,而17世紀的古鍵琴只要站在離它超過六米的距離,就無法聽到它的聲音。比起逐漸改變音量,作曲家似乎更傾向於選擇落差較大的音量對比,就像繪畫技巧中處理光影的“明暗法”。

科雷利所做的正是創造了音樂上的

“明暗法”

,將一個規模較大的絃樂組與較小的絃樂組的音量落差產生對比,並在音樂中將兩者互動切換。由編制較大的樂團演奏的作品稱作“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而人數較少的稱作“小協奏曲(Concertino)”。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科雷利的作品在後人的收集編輯下共有六部:

第一號作品——Op 1,12首三重教堂奏鳴曲,寫於1681年;

第二號作品——Op。2,12首三重室內奏鳴曲,寫於1685年;

第三號作品——Op。3,12首三重教堂奏鳴曲,寫於1689年;

第四號作品——Op。4,12首三重室內奏鳴曲,寫於1694年;

第五號作品——Op。5,12首獨奏奏鳴曲,寫於1700年;

第六號作品——Op。6,12首大協奏曲,創作於1682年。

由於作品中專業名詞比較多,為方便大家理解,在此解釋一下。“奏鳴曲”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sonare,意為發出聲響,早在16世紀時泛指一切器樂曲,與聲樂曲相對。

到了17世紀,由五段以上對比性樂段組成的器樂合奏作品一般被認為是奏鳴曲,在巴洛克時代,“三重奏鳴曲”是當時奏鳴曲的重要體裁,通常有兩種形式:

“教堂奏鳴曲”是為所教堂創作的樂曲,“室內奏鳴曲”是為皇宮貴族享樂所創作的樂曲。

雖然被稱為“三重奏鳴曲”,其實需要四個演奏者,兩把小提琴(或長笛之類的高音樂器),大提琴(或其它低音樂器)與鍵盤樂器(古鍵琴或管風琴)組成的“通奏低音”。科雷利的前四號作品都屬於“三重奏鳴曲”。

科雷利的教堂三重奏鳴曲幾乎都是四個樂章,

通常由慢——快——慢——快的次序結構組成。

通常第一個慢樂章營造出一種尊貴、莊嚴的氣質;緊接著的第二快板樂章是整個套曲的重心,主題內容都會在這裡顯示;中間的慢樂章用來抒情勇於表現讚美;最後則在無憂無慮的輕快樂章中結束。

科雷利的室內三重奏鳴曲,通常在開始時有一個前奏,然後是兩三首依照正常組曲次序的舞曲。他的許多室內三重奏鳴曲的前兩個樂章都保持了教堂奏鳴曲的嚴肅性質及其外觀形式。

我們可以從平諾克(Trevor Pinnock)與英國協奏團(English Concert)的這張專輯《Corelli: Trio Sonatas》,來感受科雷利三重奏鳴曲的魅力。專輯收錄了科雷利第一號與第二號作品的部分曲目。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相對於前四號作品,科雷利的後兩部作品更為著名。第五號作品,12首獨奏奏鳴曲。它的編制是:一把小提琴,大提琴與古鍵琴組成的“通奏低音”。其中第1-6首是教堂奏鳴曲;7-11首是室內奏鳴曲;第12首是最著名的《福利亞(La Folia)變奏曲》。

在科雷利的三重奏鳴曲作品中,小提琴很少出現超過第三把位的音,也很少出現極低音、極快的樂句,或是困難的雙音。但《福利亞變奏曲》卻完全不同,以16個小節作為單位進行一系列變奏,整首曲子一共出現了23次變奏,它是學習古典小提琴弓法最好的高階練習曲。曲子旋律取材於葡萄牙和西班牙民間,幾乎所有的變奏都是規整又有公式化的,也都對應了和聲的要求。

變奏的變化速度由快板、柔板等又回到快板,拍子的頻繁變化在變奏曲中非常少見。而它的旋律也在兩個聲部中變化著。

由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演奏的這張《Corelli: 12 Violin Sonatas, Op。 5》,完整的收錄了科雷利的第五號作品。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科雷利的第六號作品,12首大協奏曲,它的編制是雙小提琴與大提琴主奏群,以及可有可無、用以加強聲音的雙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樂器組成的協奏群。可以看出它其實是從三重奏鳴曲形式發展出來的。

作品中前8首是教堂協奏曲,為教會儀式所用;後4首是為宮廷娛樂所用的室內協奏曲。

其中以第8首,g小調《聖誕協奏曲(Christmas concerto,Op.6,No 8)》最為出名,共有6個樂章:

1.極慢板,

在對位法相疊之下,製造出聖誕節的氣氛,表現出一種深沉平靜的感覺;

2.快板,

大提琴獨奏快速的8分音符群,上面由兩把主奏小提琴旋律交織發展;

3.慢板——快板——慢板,

降E大調,以優雅的分解和絃主題追逐而成慢板,洋溢著聖歌般深沉的情緒;

4.很快的快板,

慶祝基督誕生;

5.快板,

開頭主題在第二段再現後,經過過度樂曲段落而平靜的結束,直接進入第六樂章;

6.田園曲,

最慢板,G大調,是牧歌形式的西西里舞曲。因《聖經》記載,基督誕生時,有牧童在吹笛子,這種田園曲模仿牧童吹笛的氛圍達到優美而崇高表現情緒。

由平諾克(Trevor Pinnock)與英國協奏團(English Concert)演奏發行的這張《Corelli:12 Concerti Grossi,Op。6 》完整的再現了科雷利的第六號作品。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本期科雷利的介紹就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將要介紹的是將義大利提琴協奏曲發揚光大,也是一位小提琴家的巴洛克時代巨匠——

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

音樂漫談9 | 巴洛克時代(二):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