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相公痴

//

任何生物死後,都會透過各種各樣神奇的反應,最終化為另一些生物的養分。綠植哺育羚羊,羚羊又被獅子吞吃,獅子死去後屍骨嵌入泥土,不僅給予一大群微生物養料,還成為綠植的肥料,萬物由此生生不息。生產者與消費者、分解者共同供養著生物鏈,維持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我曾為這種生態平衡起過一個名字:生死守恆。一個生物的死亡,將會換來許多生物的延續。從這個角度看,死亡是奇妙而神聖、慷慨而震撼的。在地球上,沒有哪一種生物的死亡,比鯨的死亡更恢弘。

想了解鯨的死亡,首先要了解鯨。

鯨主要分為鬚鯨和齒鯨。鬚鯨體型龐大,目前已知最小的鬚鯨體長仍然超過兩艘OP級帆船,而最大的藍鯨體長大約要十五個姚明疊加在一起;齒鯨類就顯得很極端,最小的一隻手就可以拿住,最大的體長甚至超過九個姚明疊加。

我國古代曾有關於鯨的記載,《古今注》雲:“大者長千里,小者數千丈。”“鼓浪成雷,噴沫成雨,水族驚異皆逃匿,莫敢當者。”足可見其身型之壯碩,力量之強大。當今有人認為,莊子在《逍遙遊》中所說的“北冥有魚”也是指鯨,虛實尚未得知,但“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一言,除了巨鯨還有誰當得起呢?目前,科學家研究表明,從遠古洪荒到當今時代,竟無任何生物體型可以超過藍鯨。

曾經疑惑過,鯨是哺乳動物,為何要生存於海洋之中?現在卻有個浪漫的幻想:地球上的陸地太過吝嗇和脆弱,唯有海洋容納萬物,載得動千萬只鯨的壯闊,承受得住鯨尾掀起的狂瀾。

當一隻體型龐大的鯨浮上海面,鳴叫的海風指揮浪花交響,磅礴的積雨雲漫過蒼穹。它飲過最後一口盛滿日光的海水,吐出最後一口濁氣,緩緩閉上了它看遍深海的雙眼。這時,一道翡翠似的巨浪席捲而來,拍碎在那巨大而光滑的脊背上。

它將持續下沉,直到海底荒蕪的原野。那裡寸草不生,陰暗寒冷,而它的死亡卻會為那裡帶去巨大的生機。它的屍體是生物們的盛宴,它的骨骼是生物們的宮殿。它生前為海洋生態系統作出了它的貢獻,死後仍然發揮著維持生態平衡的巨大作用。它駛往生命旅程的終點,同時歸於生物鏈的起點。科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以一個詩意的名字——鯨落。

鯨落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移動清道夫階段(Mobile-scavenger stage),機會主義者階段(Enrichment-opportunist stage),化能自養階段(Sulfophilic stage),礁岩階段(Reef stage)。

移動清道夫階段,是指鯨屍下沉至海底的過程中,盲鰻、鯊魚和一些甲殼類生物等,可以毫不費力就得到一頓或是很多頓美餐——鯨屍中的柔軟組織。這一過程可以持續四個月甚至兩年。期間,九成的鯨屍會被分解。

機會主義者階段,是指一些無脊椎動物(尤其是多毛類和甲殼類),以剩下百分之十的鯨屍作為棲居環境兼食物來源,並且不斷改變它們所在的環境。就像小孩所夢想的由糖果製作成的房子,困了可以睡,餓了可以吃。

化能自養階段,是指大量厭氧細菌開始了它們的宴會。這些細菌都是化學的高手,利用鯨屍中的脂類和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鹽,產生一種化學物質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例如硫化菌,就順勢抓來水中溶解的氧,把硫化氫給氧化掉,從而獲得能量。與這些化能自養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就因此有了能量來源。

礁岩階段,是指鯨屍中的有機物質徹底耗盡後,鯨骨的礦物遺骸就會變成礁岩,為流浪深海的生物提供一個家。

一個龐然大物悄然墜落海底,鯨的死亡為無盡汪洋奉獻了最後的溫柔。

鯨落,從某種角度來說,不僅是死生的維繫,更是一種宗教般的儀式。鯨落,象徵著鯨對自然法則的信仰,對生態平衡的敬意,對養育它的深海最美的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