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物理風化作用的原因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1-20 回答

物理風化作用的主要因素編輯

岩石釋重

無論岩漿岩、變質岩還是沉積岩,在其形成以後,都可能因為上覆巨厚的岩層而承受巨大的靜壓力。一旦上覆岩層遭受剝蝕而卸荷,岩石釋重隨之產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脹作用,形成一系列與地表平行的節理。處於地下深處,

承受巨大靜壓力的岩石,其潛在的膨脹力是十分驚人的。在一些礦山,當岩石初次露在掌子面時,膨脹是非常迅速的,以致碎片炸裂飛出。岩石釋重所形成的節理,為水和空氣的活動提供了通路,使它們的風化作用更有效。

溫度變化

白天岩石在陽光照射下,表層首先升溫,由於岩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熱向岩石內部傳遞很慢,遂使岩石內外之間出現溫差,各部分膨脹不同,形成與表面平行的風化裂隙。到了夜晚,白天吸收的太陽輻射熱繼續以緩慢速度向岩石內部傳遞,內部仍在緩慢地升溫膨脹,而岩石表面卻迅速散熱降溫、體積收縮,於是形成與表面垂直的徑向裂隙,久而久之,這些風化裂隙日益擴大、增多,導致岩石層層剝落,最後崩解成碎塊。

水的凍結與融化

在一些高寒地帶,如雨水或融雪水侵入岩石裂隙,當岩石溫度低到0℃以下時,液態的水就變為固態的冰,體積膨脹約9%。這對裂隙將產生很大的膨脹壓力,使原有裂隙進一步擴大,同時產生更多的新裂隙。當溫度升高至冰點以上時,冰又融化成水,體積減小,擴大的空隙中又有水滲入。年復一年,就會使巖體逐漸崩解成碎塊。這種物理風化作用又稱為冰劈作用或冰凍風化作用。冰凍風化作用主要發生在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的高寒山嶽地區。

可溶鹽的結晶與潮解

在乾旱及半乾旱地區,廣泛地分佈著各種可溶鹽類。有些鹽類具有很大的吸溼性,能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水分而潮解,最後成為溶液。溫度升高,水分蒸發,鹽分又結晶析出,體積顯著增大。 由於可溶鹽溶液在岩石的空隙和裂隙中結晶時的撐裂作用,使得裂隙逐漸擴大,導致岩石鬆散破壞。可溶鹽的結晶撐裂作用,在乾旱的內陸盆地是十分引人注目的。鹽類結晶對岩石所起的物理破壞作用,主要決定於可溶鹽的性質,同時與岩石空隙度的大小和構造特徵也有很大關係。

產生物理風化作用的原因 大嘴英子 1級 2016-11-20 回答

自然界的岩石都形成於特定的地質條件下,在高溫,高壓,少遊離氧的條件下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太陽的幅射熱,並與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相接觸時,岩石不再保持穩定,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如崩裂,分解成地表穩定的新礦物。這種使岩石在原地發生物理狀態或化學成分變化的破壞作用叫風化作用。通常將自地面往下一定深度有風化作用的地帶稱作風化帶?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作用方式和性質,一般將其分為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三種類型。 各種風化作用之間的關係很密切,它們往

往同時進行、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是一個複雜的統一過程。

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有氣候因素、地形因素和地質因素。

風化作用的產物殘留在原地形成的一層不連續的薄殼叫風化殼。

風化作用從本質上講,只有物理和化學風化兩種方式。一方面,物理風化加大、加深岩石裂隙,利於水、氣體和生物的進入,為化學風化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化學風化在帶進、帶出物質對岩石化學成分改變的同時,也改變了岩石的物理性質。另外,據資料介紹,作用於粒徑小於0。02毫米顆粒上的多數應力可以被彈性變緩而消除,顆粒不發生機械破碎。物理風化作用只能使岩石破碎到中——細沙粒級(0。5——0。05)。而化學風化卻能進一步使顆粒分解形成膠體和真溶液。可見,化學風化是物理風化的繼續深入,可以使岩石礦物徹底分解。在自然界物理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往往是同時進行、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只有在具體情況下,它們才有強弱、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