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是誰創作的?cstzni2013-11-28

《天工開物》是我國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於崇禎十年(1637年),是作者任江西分宜教諭時(1634-1638年)撰寫成的。

明代是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的階段,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期後,部分地區,不少行業中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農業中,耕地面積擴大,作物品種得到改良和增加,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一些地區出現了專業化經營。明代手工業種類較多,且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尤其是與國計民生關係較為密切的冶金、陶瓷、紡織等行業最為發達。明代商業和交通亦較發達,一些鉅商往往致富於數千裡之外。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都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徐光啟(1562-1633年)《農政全書》、李時珍(1518-1593年)《本草綱目》、徐弘祖(1586-1641年)《徐霞客遊記》等長篇鉅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後產生出來的。明代科學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啟後、集歷代之大成的特點:它們既總結了前人的優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上,卻又有許多創新。

人們重視實踐,許多學術觀點都往往帶有啟蒙思想的氣息。這樣一個時代,自然要在科學內容和學術思想上為《天工開物》的產生創造出更為優越的條件。

宋應星,字長庚,明南昌府奉新縣北鄉人。他出生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萬曆四十三年,時年28歲的宋應星便與其兄一起在江西鄉試時同榜中舉,一時傳為佳話。宋應星興趣十分廣泛,對農業、手工業生產都比較注意觀察和研究。當科舉場中屢受挫折,以致“六上公車而不第”之後,他便幡然醒悟,一方面為官,一方面著書立說起來。遂成為一名科學上的巨人。

《天工開物》一書原分作18卷,依次為:乃粒(五穀)、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糧食加工)、作鹹(製鹽)、甘嗜(製糖)、陶埏(陶瓷)、冶鑄(鑄造)、舟車(車船)、錘鍛(鍛造)、燔石(燒造)、膏液(油脂)、殺青(造紙)、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朱墨)、麴櫱(制 )、珠玉。前面一些卷目都是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關係較為密切的內容,這樣一種排列次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貴五穀而賤金玉的思想。該書分量最大的是農業技術,其次是金屬冶鑄技術。宋應星撰寫此書的目的,一是要向人們系統地介紹農業、手工業的生產知識。他認為天覆地載,物號數萬,若每一種知識都要靠別人口授,或者親自去觀察,那是認識不了多少東西的,故應向書本學習。二是強調生產知識之重要,批判那種輕視生產勞動,連棗梨之花都不能分辨,而侈談楚萍的錯誤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