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讀Florian Cova 的The Folk Concept of Intentional Action。

什麼使一個行動是“有意的”(intentional),這在行動哲學中是一個重要問題。有意行動(intentional action,另譯意向性行動)的概念先於行動哲學,它是我們對人類行為的日常理解中的一部分。因此,一個對有意行動的適當說明不應該遠離其大眾概念(folk concept)。

傳統上,對有意行動的哲學說明強調三個因素:

前見(foreknowledge)、選擇(choice)和控制(control)

Malle和Knobe對有意行動的大眾概念的研究表明,大眾認為有意行動包含五個組成部分:

覺知(awareness)、信念(belief)、欲求(desire)、意向(intention)和技能(skill)。

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有意行動的大眾概念不僅僅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還包含規範性的(normative)組成部分——一個行為是否算作有意的容易受到規範性因素的影響。

1、諾布效應

Knobe發現了“諾布效應”(Knobe Effect)或“副作用效應”(Side-Effect Effect),即一個副作用是否被認為是有意的高度取決於其效價(valence)。考慮如下場景:

公司的副總裁對董事會主席說:“我們正在考慮啟動一個新專案,它會幫助我們盈利,但會危害環境。”董事會主席回答,“我根本不關心危害環境,我只想盡可能盈利。啟動新專案吧!”他們啟動了新專案。當然,環境被危害了。

實驗結果表明82%的被試認為董事會主席有意地危害環境。而在第二次實驗中,故事中的“危害環境”被替換成了“保護環境”,結果只有23%的被試認為董事會主席有意地保護環境。

隨後的實驗研究在不同的文化中重複了這個結果,而且發現許多其他事例也具有類似效應。

對這個效應,可以問兩個問題:

1。 這個效應真的是由於規範性的考量影響了意向性的歸屬嗎?

2。 如果是,那麼我們應該認為那些規範性考量是有意行為概念的正常應用的一部分,還是導致不適當地應用有意行為概念的偏差?

2、諾布效應作為偏差(bias)

一種對諾布效應的迴應是,它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有關有意行動的大眾概念的事情,而只是概念誤用的一個例子。這條進路有一個心理學版本和一個語言學版本。

心理學版本:人們在“危害環境”的例子中沒有適當地運用有意行為的概念。最流行的說法是“譴責偏差”(Blame Bias),當人們想譴責的時候就會扭曲自己的判斷。

但這不能解釋情感功能有問題的腦損傷病人,也沒有解釋非規範性、非情緒性偏差的事例中的諾布效應。

語言學版本:被試並不真的相信主席有意地危害環境,人們只是在道德敗壞的例子中用“有意地”這個詞暗示行動者應被譴責。或者諾布效應只是由於原實驗的強制選擇的設定——一旦有更多選項,被試就不會偏向選擇“有意地”。

3、評價性考量(evaluative considerations)是我們的有意行動概念的一部分

Knobe認為他的結果表明民間心理學不完全是描述性的,而是充滿了價值性功能。他區分了兩種評價(evaluation):

1。 一個行動已經導致了壞(或好)結果

2。 由於給定行動,一個人值得譴責(或讚美)

問題是,我們怎麼能從第一種判斷走到第二種判斷?Knobe認為有意行動的概念是一個工具。如果行動的結果是壞的,應該考慮行動者是否試圖去產生它,或者是否預見了會產生它。所以,即便只是被預見,一個壞行為也可以是有意的。相反,如果結果是好的,那麼只有行動者試圖去產生它,它就是有意的。但是這個說法不能解釋其他例子。

4、預設值(default value)解釋

Knobe隨後拓展了他的研究,發現大量其他心理概念(如欲求、決定、擁護、偏愛、相信、知道、有意向等)也有類似諾布效應的不對稱(asymmetric)。為了解釋所有這些心理概念的不對稱,Pettit和Knobe提出了一個通用的“預設值”解釋。

比如,對於我們對於啤酒溫度和咖啡溫度的預設值不同,使得20度對於啤酒算是熱的,而對於咖啡算是冷的。類似地,我們對於行動者對好結果和壞結果的態度的預設值不同,使得同一個態度對於壞結果算是有意的,對於好結果卻算是無意的。這個解釋可以推廣到所有那些心理概念上,卻仍有許多無法解釋的例子。

5、沒有評價性考量的諾布效應

很多解釋並不考慮諾布效應中的評價性因素,而是認為它可以還原為更加基本的不對稱。它可以被如下事實所解釋:

1。 當行動者真的意圖(intend)或欲求(desire)一個結果時,我們認為這個結果更為有意。

2。 被試傾向於認為在危害環境例子中主席欲求損害環境,而保護環境例子中主席不欲求保護環境。

Sripada認為這個不對稱可以被結果與行動者的“深度自我”(Deep Self)的一致性所解釋,Shepard和Wolff認為這個不對稱可以被還原為因果判斷的不對稱。另一組說明認為在意向性的歸屬中有一個真正的、不可還原的不對稱,但聲稱它與規範性和評價性考量無關。

(以上是作者對現有解釋的綜述。後面還有作者自己的觀點,但我們有機會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