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當媽的朋友突然發來了一條訊息:

最近我的臉上瘋狂長痘,嗓子也有些沙啞,再這麼下去,我可能也要去做心臟搭橋手術了。

沒錯,跟你想的一樣,她

的女兒上小學了。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了個啥?

猶然記得,曾經朋友是一個輕聲細語的軟妹子,在孩子還沒上小學之前,朋友圈裡都是她們母女倆溫馨甜蜜的模樣。

直到她女兒上學後,朋友圈的內容就變得一天比一天喪,致鬱程度百分百。

一頓訴苦之後,朋友說,早知如此,

當初就給孩子報個#幼小銜接#班了,哪會像現在這麼辛苦……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了個啥?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教育模式和以前區別太大了。

我們小的時候,家長最多管你吃飽穿暖,可現在除了後勤保障,還要起到學業輔導的作用。再加上現在通訊發達,老師動不動就會在家長群中通報、批評,更是讓家長們壓力山大。

所以很多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在幼兒園就提前接受小學教育,先人一步,贏在起跑線上。

但是,

去年教育局也在《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明文規定,禁止幼兒園“超標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

於是各種學前班、幼小銜接班也就應勢拔地而起。

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經離開了幼兒園,為上小學做準備。有的幼兒園大班,甚至出現了“空巢”的現象。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了個啥?

傳的沸沸揚揚的提前教育,一直牽動著家長們的心。就算平時再佛系的媽媽,面對這種激流勇進的“學潮”,內心也難免會焦慮,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上幼小銜接班呢?”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他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物件(代號為T),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7周,C只練了2周。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了個啥?

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肯定會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但是,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

只練了兩週的C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好,

C在10秒鐘內爬上特製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8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透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了個啥?

打著“提前教育”旗號的幼小銜接班,也是如此。

許多家長都明白早教的重要性,

但早教並不等於提前教育。

早教,即早期教育,是針對0到6歲的兒童進行的教育。它注重的,是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孩子的優秀習慣,而不是早早地把小學的知識要點提前掌握。

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長遠來說,對孩子有害無利。

可畢竟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階段,孩子轉換環境的過程中,多少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那麼,真正的幼小銜接,應該做什麼呢?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了個啥?

首先,是紀律性。

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如果晚起了半個小時,或者家長臨時有別的安排,只要跟幼兒園打個招呼,都是被允許的。又或者在幼兒園上課的時候,孩子想上廁所,與其他小朋友說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允許的。

但到了小學,就不一樣了。

小學開始,就要強調班級紀律,和學校的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上課時間除了老師要求的分組討論,不允許隨便發言和交頭接耳,下課時間也是被嚴格規定的。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要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以便於他們可以適應小學的生活。

其次,是生活習慣的養成。

上了小學以後,孩子需要自己整理書包、課本和書桌,而在此之前,或許有的孩子還需要家長幫忙穿衣服。

在入學之前,家長要做到適當放手,儘量培養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學習用具的能力和習慣,這不僅可以讓他們可以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

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了個啥?

第三,則是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養成。

菲蓓爾品牌創始人馬駿老師的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對家裡客廳的鋼琴很感興趣,每次有人彈琴,她都會眼巴巴的看著。

但馬老師卻沒有讓女兒隨便摸琴,相反,她一直吊著兒女的胃口,並反覆強調鋼琴不喜歡人們隨便玩它,只有彈琴、學琴的人才能摸鋼琴。

在馬老師看來,

我們常常對周圍的人或物缺乏敬畏之心,因為少了這份敬畏,所以我們大多數人會少了很多的堅持和珍惜,就如同現在大多數的琴童,隨便選一個班,隨便選一樣樂器,隨便的學一學,最後也就是隨便的放棄。

所以,馬老師一直在培養女兒對鋼琴的敬畏之心,直到女兒四歲生日那天,她才破例讓女兒摸了摸鋼琴,並在約法三章之後,才同意女兒學習鋼琴。

就這樣,馬老師的女兒對鋼琴形成了濃厚的興趣,即便後來練琴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困難,但她依然還是堅持了下來。

這就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他自然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也就不需要家長每天輔導作業到半夜三更了。

小學入學前的時間,與其報什麼幼小銜接班,倒不如帶著孩子出門看看,博物館,天文館,山川,河流,哪裡都好。去不了長江黃河,回老家的小溪邊也是很好的選擇。

孩子的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更是一場不必搶跑的馬拉松。家長不必心急,也不必慌亂,該陪伴的時候陪伴,該放手的時候放手,更要對孩子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