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永恆啊匿名使用者 2014-02-17

柏拉圖式愛情只是柏拉圖式行為其中的一個,還有其他很多,大家不能只想到愛情啊! 1)它的意思是:只有精神上的戀愛。但沒有肉體上的結合。這樣純潔,潔白的愛情是不可玷汙的。才稱為柏拉圖式的愛情。 也有人說它是一種永久的,不求回報的愛。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對方幸福,這份愛便會綿延下去,直到永恆。有些人,上帝給了他們緣分,讓他們相遇,但是卻忘了給他們交點,於是這份愛,只能變成遠遠的守望,而這兩個人,也將永遠如同平行線一般,不能在一起。 2)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 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裡,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麥田和樹林,只走一次,不能回頭。要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麥穗和大樹,你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和付出相當的努力。 3)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4)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愛情? 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戀愛。 哲學家的愛情與情感生活一般是不美滿幸福, 不少哲學家甚至於是情願單身。 愛情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是浪漫溫馨的溫柔,甜蜜快樂的幸福。 愛情是不要給它附加太多的東西, 諸如道德、責任、義務等等,那些東西本不屬於愛情的, 而是屬於婚姻的,愛情的本質是精神上的, 愛若沒有物質依託,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是一件虛無縹渺的海蜃盛樓,可望不可及。 我遊走徘徊於都市單身完美咖啡廳, 事實上我重視婚姻的本身,卻不怎麼願走進圍城, 希望愛情天長地久,愛情是強烈的情感, 愛情是是易變的情感,愛情像光火花樣絢麗, 也像光火花樣容易熄滅,我(上海)擁有過了愛情, 卻感覺是那麼的短暫,永恆——只有讓愛情上泰坦尼克號! 參考資料: http://www。lucity。cn/blog/more。asp?name=lbq33&id=734&commentid=543 柏拉圖(約公元前429一前347)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著名的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認為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觀念世界真實的存在。而現實世界不是真實的存在,這樣他就完全顛倒了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在政治上,柏拉圖擁護貴族奴隸主專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國有許多地方類似斯巴達的國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拉圖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體育場開辦了一所學校,被人稱作阿卡德米(後人常譯作學院或學園)。他一邊教書,一邊著書。前後數十年。柏拉國深明學以致用的道理,致力於按照他的政治哲學觀點來培養各方面的從政人才,當時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的著作大都是以對話體裁寫成的,這些著作幾乎全部傳到現在。他的學生、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前322年),對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 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幾種意義: 1。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2。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 3。理想式的愛情觀,即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4。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個人,對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完美的物件,而且只有一個。 人們往往都只關注2、3,其實1、4才是真正柏拉圖式愛情的正解。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中。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在他的理論中,沒有哪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觀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物件。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正在尋找著她/他。 說這些,沒有其他的意義,我相信愛情,我也體會這精神上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我的愛情真的有點柏拉圖的味道,我相信我正在尋找她,可是她究竟是不是我的另一半呢?也許不久就會有答案了。浪漫的愛情誰都想要,只要找到了她,我願意融化她在浪漫的海洋~~~~ 精神戀愛 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於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帶著他走到麥穗田。叫柏拉圖從中選一顆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能摘一顆而且不能回頭望! 柏拉圖覺得這太簡單了。當他空手而回的走到老師面前時,老師驚訝的問他為什麼會空手而回?於是柏拉圖說出了空手而回的原因:當他走到麥穗田的時侯, 看見了一株看似不錯的麥穗,原本想摘下,但回頭想想:老師只限我摘一次,也許後面還有更好的呢!就這樣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到了麥穗田的盡頭,才發現自己的手中一株麥穗也沒摘到! 於是蘇格拉底笑笑了笑對柏拉圖說:這就是愛情!! 我也覺得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和這個故事很相似,你們覺得愛情的定義是什麼?? 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的意義: 1。 理想式的愛情觀 (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 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物件, 而且只有一個。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 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 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 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 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第二個意義也經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誤解。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 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 在那裡, 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 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 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 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觀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物件。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也正在尋找著 你/你。 我不知道,這樣的愛情現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現實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話中才有。 柏拉圖式的愛情 只是站在愛人的身邊; 靜靜的付出,默默的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擁有; 即便知道根本不會有結果, 卻仍然執迷不悔,也就是這種不求回報的原因, 註定了它悲劇的結局; 最後 也只能是一條在遠處守候的平行線; 只留下回憶中,美好的片段, 當作永恆!! 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是理念論。他認為,唯一真實的世界是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人們感受到的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圖把獨立與事物和人們認識之外的一般的東西稱為理念,認為只有理念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它構成一個客觀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如善的本身,美的本身,正義的本身等。後來人們就把追求純精神的行為稱為“柏拉圖式行為”

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永恆啊匿名使用者 2014-02-17

恩,美麗的

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永恆啊匿名使用者 2014-02-17

聽好啊

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永恆啊匿名使用者 2014-02-17

美麗的

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永恆啊匿名使用者 2014-02-17

哎~ 這你都不曉得啊!~ 我和你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