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以下為個人的觀點以及論述:

我個人覺得以“早熟”和“社會”來定義零零後是

不大認可的,也並不認為有什麼大的錯誤。

對於這種行為的純批判也是錯誤的!

我想早熟以不是早熟和社會以不是原本的含義,這是對於早熟和社會這兩個詞語的一種新定義,其中也蘊含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狀態和人文。

早熟我不多說,覺得好壞參半,原因也很簡單;這種資訊量的時代,接收程度,我們以前,能比嗎?

那現在提問,你認不認為可能是我們晚熟了呢?

但上述的社會可以主要研究了。所謂的社會可以理解為行為方式,對於一種逆主流的審美趨勢和行為方式的定義。也就是常說的“非主流”

那麼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這種非主流或者說“

文藝復興

”會捲土重來,是怎麼在零零後之中成為熱門;

大家都在說的家庭教育和環境因素,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形式是由鄉鎮所主導所的。

至於為什麼,我覺得也可分析幾點:①鄉鎮的審美素質和低於城市的,那麼必然會出現差異和斷層。②鄉鎮的

家庭環境與狀況、教育資源與環境、整體氛圍與發展。

都不如城市,家庭教育大都屬於“

放養

”的形式,那麼自然可以會意。

那麼關鍵的來了,大資料時代!

在以往資訊互動還不大發達的時代,這種斷層還是沒有在主流討論上被關注,

也就是被我們高速的步伐之下所“拋下的審美觀,遺棄的表達方式”在這個大資料之下,毫無保留的展示在了主流大眾之下。

『新奇,質疑,不解,嘲笑』

與之而來。

這是我個人認為從主觀上的來說的;

情感宣洩,人都是需要情感宣洩的,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來表達。我用個人的例項證明,在鄉鎮,這種情感的宣洩和孤獨的情緒是很難得以表達的!那是隱藏在內心的難以形容的痛處。

大資料平臺發展初期,平臺的發展與競爭需要大量的流量來支撐,那麼這樣一群新興的龐大的客戶群體也就嶄露頭角了。

那麼說完了源頭,再說物件;

畢竟零零後的年齡擺在這,思維判斷能力顯然不足,也有對於外界事物模仿力。

且零零後時代可能並沒種審美觀的過度,自然不會有那種概念和過去式的存在。

最後我們要反思的一點;竟然我們如此的反對和質疑現在零零後的這種狀態和成長,那麼他們又將怎麼樣的方式成長呢?

以我們過去的那種青澀的,懵懵懂懂的童年嗎?

但那樣就是正確的唯一標準了嗎?

個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意識形態,發展過程,表達方式。新的來臨,必將迎著質疑。

有差異有矛盾很正常,不稀奇。

我個人覺得,我們自以為是的把我們的時代成長過程給標準化了唯一化了,於是就把這種框架套用在了他們身上。可以理解。

就這麼多了,謝謝您的觀看,如有不同意見和看法可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嗨呀,想起來了,我也是零零後

如何看待現在的零零後一零後的早熟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