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自我介紹

外人眼中不務正業的典型代表,畢業在即,卻從來不想著好好找工作;學了 8 年車輛工程專業,卻沒想進入這個行當,而是把投資作為畢生事業,把最終財務自由(被動收入過百萬)視為奮鬥目標。

最近剛剛規劃完成 第二份五年計劃,目標「年收百萬」,爭取能夠在 30 歲以前實現目標,退休開始新生活。

至於最想分享的經歷,一直在寫(理財投資相關),發在少數派的個人主頁,只不過常常因為「不符合少數派內容定位」投稿被拒,大家一般看不到 ?。對我來說,寫作的重點是「寫」本身,凝練思路、總結思想,這就夠了,至於發表的平臺

,選自己喜歡的才是第一位

的,就是喜歡少數派,所以堅持在這裡發著不符定位的文章。(結果居然拿了個優秀 Matrix 作者獎,激動地差點哭了 ?,再次感謝各位盡責的編輯老師們,謝謝你們的理解)

Q2。 哪些 App 對你的工作 / 學習 / 生活最重要?

我喜歡把所有 App 都堆在一個主頁上,一直放在看得見的位置。我的邏輯是

能看到並想起來用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指不定塞到哪個角落就遺忘了。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第一梯隊

列舉兩個沒有不能活的 App。

最最重要的,Things 3

,沒有之一。每天要在公司工作、上學、投資、寫作和家務問題上來回轉換,現在很難想象當初沒有 Things 的時候是怎麼活下來的,我的綽號可是「小龍蝦(聾瞎)」。

我把市面上幾乎全部的 GTD App 都試了一遍,OmniFocus、2Do、Todoist 等等,最後還是選擇了 Things,理由是

美觀、直覺

。對於一個每天開啟幾十次的 App,如果不好看寧可不用;在操作邏輯上,符合直覺也很重要,我的思維特別跳,如果操作不順手,有時候一個 Todo 沒弄完,已經忘了本來要幹嘛了……

第二重要的是

MoneyWiz

,Things 管專案,MoneyWiz 管財務。在財務問題上,

預算等同於 GTD-To-Do

,如果有意願學習 GTD 把專案規劃做好,沒有理由不把財務問題規劃清楚,兩者實際上殊途同歸,只是內容有所區別。也許,把記賬和預算上升到

財務管理

,與時間管理、專案管理同一高度,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對於自由投資者,財務規劃的地位更加重要,到了沒有不能活的程度。因為收入波動巨大,需要提前做好幾年的消費計劃,對於名下可支配金融資產必須非常清楚,幾十個賬戶,沒有記賬 App 真心搞不定。

第二梯隊

第二梯隊是一類 App 合集,不能都沒有,但也說不上哪個是不可取代的。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資訊收集整理類

,從 零碎的點子 -> 清單 -> 整理的知識 -> 歸檔,沒有一款軟體能夠搞定全部任務,現在在用的是 iOS 備忘錄、Notion 和 OneNote。

備忘錄:零碎的點子,隨時可能需要編輯的文字

Notion:清單類(可以快速重排序),比如書單、購物清單

OneNote:整理好的長篇幅文字,比如交易體系、人生思考等

各種新聞 App

,包括所有能夠獲取資訊和知識的 App,比如商業週刊、得到。對於投資者而言,每天瀏覽一遍所有重要新聞是一種必要的工作。一天時間就那麼多,看新聞最多也就 2 個小時的時間,所以,認真選擇新聞來源非常重要,不能廢話太多也不能遺漏重要新聞。

我優先選擇付費媒體,一來,付費訂閱的文章數量通常不高,都是優中選優,相當於提前過濾一次,把沒有的垃圾文章都過濾掉了;其次,付費文章的質量遠遠高於免費媒體,真實性更有保證。中文財經媒體我最喜歡彭博的《商業週刊》,這個因人而異,看個人喜好,就不多討論了。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Q3。 那麼,能否具體說說你是如何使用這些 App 的呢?

我的全部生活都是以「五年計劃」為基礎,而這些 App 本質是幫我順利執行計劃,計劃具體內容在 上一篇文章 中有詳解。對於 App 的介紹,同樣按照五年計劃的三大要素展開,

收益率

本金

時間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通用 App

有些 App 比較常用,在任何要素中都需要使用,比如 GTD 和清單。

我主要用 GTD 來處理新產生的非週期任務,不管看到什麼,想到什麼,都會第一時間加入 Inbox。在 GTD 中處理流程如下:

新增 Inbox

對內容進行劃分,任務型的轉化為專案,資料型的加入備忘錄

標記專案優先順序,很重要,中等重要,不重要(是重要程度,而不是緊急程度)

資料型內容在備忘錄裡向下轉化,最終進入 Notion 或 OneNote

有時間的時候把專案搞定,沒事讀讀自己的筆記

比如,偶然看到某條新聞,發現一家公司不錯,順帶花點時間分析一下所在的行業,找找投資機會,如果可能再寫一篇文章。這個新聞會轉化為 Things 責任區域「Investment」和「Write」中的專案,然後拆解成小任務逐步搞定。

這種任務不定時,沒規律,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碰上。GTD 的 Inbox 是處理它的大殺器,凡是進入 Inbox 的任務都會被妥善解決。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週期性重複任務我會使用獨立的清單,放在 Notion 中,而不是放在 GTD 裡面。GTD 裡面的空間比較寶貴,能不用就不用。Notion 相比其他筆記的主要優點是所有內容都可以拖動,對於清單類文字非常重要。最近少數派剛剛有幾篇介紹 Notion 的文章新鮮出爐,大家可以搜尋一下。

在「五年計劃」中,我把最終目標拆解成了

每日

每月

每年

重複的

小任務

,比如每天冥想、每週健身三天、每個月讀四本書等等,然後在清單中跟蹤這些任務的完成進度。Notion 的橫向排列效果很好,可以放多欄,? 左側為當前週期,右側為上個週期的記錄。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在處理任務上,我喜歡 123 原則,每天上午處理 1 件 GTD 中的重要事項,2 件中等事項,然後用下午處理 3(N) 件週期任務和不是很重要的小事。

收益率要素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上面提到的

新聞 App、筆記 App

(見「第二梯隊」),用來獲取和整理知識及資訊。

寫作方面我用兩個 App,

MWeb

Day One

,一個寫長文,用來整理思想,一個記日記,跟蹤自己的生活和計劃情況。

之前 MWeb 搞活動,試用了一下很順手,有統一的檔案管理,買斷式的付費,通用的 Markdown 格式,還能快速上傳圖床,目前使用的幾款編輯器中,最為滿意的一款,雖然偶爾有些小 Bug,但是瑕不掩瑜。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關於記日記,推薦兩個理念,

晨間日記

九宮格

。早上寫日記,主要的好處是易於堅持。因為是早上第一件事,所以不會有什麼不寫的藉口,即使沒有東西可寫,也要開啟日記本記上一筆「今日(昨天)無事」。

九宮格日記把日記的內容劃分成幾個區,分別對應生活中比較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投資感悟、人際關係等等,最初發明人是在 Excel 中寫。我在 Day One 上做了個變形,用標籤代替九宮格的格子,標籤的內容按照「五年計劃」的行動規劃劃分,如果當天有相關內容就打上對應的標籤。這樣一來,既能提醒自己該寫些什麼,又能快速找到對應分類的日記。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本金要素

這部分關聯最大的是 MoneyWiz,有了五年計劃,知道自己每年該省下多少錢,嚴格執行預算計劃就好了。本金主要靠積累和堅持,對於高喊「錢靠賺,不靠攢」的觀點,我只能說「您厲害,您賺得多」。

MoneyWiz 大家一定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就不介紹了。(什麼?你不知道,我替 @李大超人Leo 鄙視你)

關聯閱讀:從零開始做好個人記賬

時間要素

說白了,就是如何保持健康,活的長。我最喜歡三個 App,Mi Fit、Calm 和 Time Out。用手環(Mi Fit)追蹤作息,Calm 搞定冥想,Time Out 提醒自己休息。

Calm 是個比較老牌的冥想軟體,內容足夠豐富,即使不付費也不影響體驗,有很多免費課程。不像有些 App 免費課程就 1、2 個,還藏得超級深,翻好久才能找到。而且 Calm 還提供了呼吸指引功能,幫助你調整呼吸平靜下來。

Time Out 是 @Zac 的推薦,這些生活小技巧和站立提醒 App,能幫助你避免久坐,超級好用。Time Out 會在後臺靜默執行,不用管也不用每次啟動,到時間後就會提示休息。比較人性化的是,Time Out 雖然是全屏提醒,但是可以暫時繼續手頭的工作,視窗不會被切換,但是滑鼠不能再點選。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舉個例子,我本來在寫文章,15 分鐘後 Time Out 提醒我休息 10 秒。此時,我正在碼字,句子寫了一半。雖然螢幕會變暗,但是我依然可以從容的把這句話寫完再休息一下,不用擔心思路被打斷。而且全屏提醒的好處是,不會忘記休息,以前用番茄鍾,出現提醒後想著先寫完,然後就把番茄鍾給忘了。

Q4。 推薦一個讓生活更美好的物件?

絕對是 Kindle,沒有之一。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我用這些 App 搞定「五年計劃」:年收入百萬

現在回憶起來,人生的轉折發生在買了 Kindle、閱讀量直線上升以後。像 Kindle 這種很純粹的電子裝置並不多,值得好好珍惜。其他裝置或多或少都有其他功能,往往會分散注意力,沒法好好讀書。另外,Kindle 對於身在海外的朋友非常實用,基本上是獲得中文讀物的最快最全面最可靠的途徑。

我有一句出門必備口訣,伸手要錢(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後來發展到了「伸手要錢水 Kindle」(水、Kindle),Kindle 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完全正確,我目前 90% 的收入來自透過讀書自學獲得的技能(投資),「失敗的投資者有一大共性,書讀的太少。」

Q5。 分享一下改善生活的小習慣。

在工作中迎接日出

試著享受等待的時光

我喜歡早起,最開始是被逼無奈,後來喜歡上了這種感覺。在工作中感受窗外一點點變亮,看著太陽昇起,有種說不出的愜意和從容。配合前面說的 123 原則,往往在中午以前就能搞定絕大部分重要任務。

日常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只是很多時候,等待被認識是浪費。對我來說,等待是難得的獨處和思考時間,只要有書在手,等待就可以變成一件很愜意的事情。所以,我很喜歡路上通勤,工作上下班往返近 4 個小時是很值得珍惜的時間;與別人約好的時間,我常常會提前 30~60 分鐘到,找個位置坐下,等著約定的時間到來。

提前到並等待,除了可以營造一段獨處的時光,還可以創造一種主場的感覺。即使是去拜訪他人,早到半個小時也足以在潛意識中構建起一種歸屬感,好像你是主人,等著客人登門拜訪,從容不迫。

Q6。 說一個你很喜歡、但還少有人知道的 App。

混沌大學是我用過的最貴的付費訂閱,每年 1000 元,但是絕對物超所值。僅僅 2017 年李善友(創始人)的開門課價值就不止 1000 元,所以我又提前追加了一年的訂閱,以防漲價。

最初瞭解到混沌大學是從投資群的前輩,凡是訂閱過的評價都相當高。很多投資者都喜歡芒格(巴菲特的搭檔),甚至認為芒格的思想深度要高於巴菲特;碰巧(也許不是巧合),李善友也極為推崇芒格,所以價值觀吻合的非常好。讀過芒格的《窮查理寶典》再去聽李善友的開門課,那感覺,我說不出來,反正「醍醐灌頂」都還不足以形容。

一不小心,寫成硬廣了……

)混沌大學課程內容涵蓋商業、科技、美學等方方面面,每堂課的講師通常是一些公司的 CEO 或者高管,比如獵豹 CEO 傅盛、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人工智慧教父 Michael Jordan、前阿里副總裁幹嘉偉,課程內容很有水準。

有一期是奇葩說老大馬東講的「內容經濟」,寫作本身也是一種內容創作,看完以後找到了寫作的初心。馬東認為,內容創作和消費都是源於一種

焦慮

,對於作者而言,表現為

「如果內容不寫出來,我憋得慌,我一定要把它表達出來」

這和我寫作的初衷非常一致,這幾年攢了好多東西卻一直無處釋放,寫作表達確實有種酣暢淋漓的釋放感。所以,我再一次堅定了寫作的初心,「寫的東西是給別人看的,但

寫作本身是為了我自己

」。

Q7。 有什麼自己用過 100 元以內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好東西嗎?

白板

,用來做分析或者提醒,效果非常好,把一些計劃列在白板上可以方便跟蹤,一些提醒事項貼在白板上很難被遺忘。

如果家裡有多個人,白板也是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既可以實時交流,還可以給其他成員留言,能很好的促進交流。

Q8。 自定義的問題,你丫一個 8 年工科狗,搞什麼主觀意識、心理建設,是不是有病?

曾幾何時,我認為這些主觀因素都是扯犢子,後來進了投資圈,才發現這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

投資領域有個很火的流派叫做「量化投資」,把投資理念用資料量化出來,遮蔽人的主觀因素,做到全面的理性(反人性),進而提高收益。大部分成功的投資者都是近乎絕對的理性和客觀,量化投資就是為了復刻這種狀態。

但是,神奇的事情是,成功的投資者(包括開發成功量化投資邏輯的開發者),本身卻極為重視主觀因素和心理影響。所謂,瞭解心理,瞭解主觀,才能做到暫時遮蔽主觀、暫時反人性。像極了大道至簡的道理,由簡入繁再回歸簡單,大道歸一。

最後,感謝樹老師的提醒,讓我獲得這個寶貴的被曝光的機會 ?。如果你也想在少數派分享你「裝了啥」,?? 點這裡。(我們建議你在撰寫文章的時候,給文章打上 #裝了啥 標籤,這樣可以讓你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