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TOTOLO。巨人完結已經過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對於巨人這種體量、素質的作品而言,完結之後的終評本應該非常精彩、豐富。但是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不只是作品的原因),巨人故事完結之後華語圈的討論趨於混亂、無序,這對巨人讀者來講,是除去結尾的失敗之外另外一件遺憾的事情。對於我來講,不能系統化、具體化自己的觀點感受,和這部作品做一個徹底的告別,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因此,終於還是決定寫出這篇文章,

表達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因為知乎文章只能使用一級標題,所以我們只能手動為文章劃分大的部分。本文章分為下面幾大部分:

巨人故事為何“爛尾”

巨人角色的簡單評價

當下如何看待巨人故事

巨人故事的討論

最好的巨人討論者

參與巨人故事討論,我們不需要奇奇怪怪的資料,

漫畫原作、作者訪談、動畫內容

是佔第一位的資訊,之後就是編輯訪談、其他製作人員訪談、公式書、官方小說,等等。

我想在文章最開始向所有讀者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

諫山創基本上是最好的巨人討論者

,同時,他也是一位

更廣的好的影像作品討論者

。我想在這裡再次向大家強調,

請多看諫山創的發言

。諫山創的發言是非常繁雜的,繁雜到你幾乎不可能短時間內閱讀完,而且非常難蒐集全。比方說諫山創自己的部落格:

http://

blog。livedoor。jp/isayam

ahazime

,你可以看看到底有多麼龐雜的內容,幾十萬字計吧,而且我可以負責地告訴你,大部分內容沒有什麼用但是裡面

混雜有好貨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分散在各處的一些發言,很多都沒有翻譯(或者翻譯文章找不到了)。在本篇文章中,我當然會引用大量諫山創訪談發言,而且相信相當一部分內容大家是沒有見過的。但是我還是想說,

還是要自己多讀一些訪談,儘可能的多。越多,你對巨人故事的理解越透徹

在這裡推薦一個我自己用過的辦法,這是推特上的諫山創發言bot:

https://

twitter。com/isym_hzm_bo

t

往前看一個月的bot內容

,如果有特別感興趣的就嘗試搜尋出處文章,當大部分內容不再讓你感到新奇、驚訝,那麼,你的理解就差不多了。

我儘可能閱讀了能夠找到的全部的諫山創的有價值的發言,做了一些筆記,

也決心在本篇文章中傾盡全力

。但是,我擔心的是

情報力的極限、記憶力的極限、表達能力的極限

。因此,我還是希望大家

能夠自己多看、多想

,自己組建出一整套成體系的認識。

除去諫山創的訪談,漫畫原作內容有一個問題就是——連載版和單行本版的區別。一個好的事情就是,在中國線上漫畫網站上,往往留存著連載版本的巨人漫畫,而單行本版自不必多說。因此,如果要了解這一點,進行對比即可——只要一點耐心。當然,在本篇文章之中,如果必要,我會把關鍵的修改點拿出來做討論。

在本文中,會大量引用諫山創的訪談發言。如果有中文翻譯,會附上相關中文;如果沒有,則附上日文原文

在這裡,在論述開始之前,作為巨人討論者的一員,

我還是要對身為巨人討論者的諫山創致以敬意的

。非常少能看到這樣的,能對自己作品有這麼具有指導性討論的創作者。

第一部分:巨人故事為何“爛尾”

惡意與真相

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當時專門問過其他巨人觀眾“

你們為什麼覺得巨人故事不會爛尾

”,當時普遍的回答是——

因為諫山創一貫都有高水準的發揮

。無論如何,諫山創在巨人故事前半,亦或者說巨人故事的大部分時間裡,展現出來的水準都是相當高——不是一般的漫畫作者所能企及的。這樣“良好信譽”的創作者,最後卻交出來了這些內容,這就讓很多觀眾懷疑諫山創是“

擺爛

”,是故意在攻擊、傷害觀眾。

關於諫山創到底是不是擺爛,到底是不是惡意傷害觀眾,我會用整篇文章來為大家做出解答,在這裡就不進行大而化之、非黑即白的簡略回答了。在這部分我想

澄清

一點大家的誤會,先從諫山創被大家傳頌很廣的——“

作者應該展示自身的變態性,即使-200分的作品也有價值

”。諫山創的這個發言看上去是“擺爛宣言”,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價值取向的另一種表達而已。這種價值取向的正經表達,拿諫山創自己的話來講:

諫山

好きな映畫に共通しているのは、フレッシュ感というか、「観たことのないもの」なんですね。99%がつまらなくても、1%の強烈な何かがあったら、それだけでもう僕にとっては傑作なんですよ

即,

一部作品只要有一部分有趣,那這部作品就有價值

。這種觀點在影視作品鑑賞、創作中是非常常見的,有些名導演就是特別喜歡一個超級大爛片,有些他們特別喜歡的作品他們甚至一次都沒有看完過,裡面一句臺詞、一個鏡頭、一個元素深深地在他們腦海裡留下了印記,那麼他們就會給出極好的評價。再重複一次,這是非常常見、經典的價值取向:

《進擊的巨人》終評

反映到作品創作中,這就是

作品衝擊力的表現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產生一個邏輯:諫山創想製造衝擊力——>擺爛很有衝擊力——>諫山創決定擺爛。這個邏輯看上去通暢,實際上是

對諫山創創作方法論的非常扁平的解構

。如果諫山創是這麼單一、簡單的創作者,那麼巨人故事根本走不到這一步。

實際上,我可以先在這裡告訴大家——

巨人故事結局依然是諫山創複雜故事方法論下誕生的產物,諫山創在努力按照一貫的方法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結局,然而複雜方法論的體系性問題、自己的一些失誤,葬送了巨人結局。拆分來講,我看不到多少諫山創“擺爛”的元素,巨人故事結局的失敗主要是諫山創水準不足、方法論體系性矛盾的產物

為什麼我們得到這個結論,請大家仔細閱讀文章剩餘的內容。

諫山創和阿爾敏的勇氣

在本部分,主要想寫諫山創作為創作者的

意志、決心和勇氣

。這部分本來不應該講角色,但經過考慮,我還是決定在本部分加入一部分對巨人角色的討論。而最能夠代表諫山創勇氣的角色,

最能夠代表巨人故事勇氣的角色

,當然是——

Armin Arlert

諫山創在故事初期,設定了兩位“普通人”視角的角色——讓、阿爾敏。而在這兩位角色之中,正兒八經

接受諫山創投射

的,就只剩下阿爾敏了:

“——您覺得哪個角色更能反映自身?

諫山:

起初我覺得是阿爾敏

,但是最近

2019年

覺得果然還是艾倫吧。以前畫(艾倫)的時候覺得他所擁有的是“為了這個故事而存在的性格”,但是漸漸覺得他所反映的,其實是我不願意面對的內在的自己吧。最近畫艾倫時是最有幹勁的,在創作作品時,有幹勁才是最重要的吧。沒有幹勁的話會畫的很痛苦。沒有激情了還要繼續畫下去,就像是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一樣難受。

諫山創在巨人故事最初,設計了一位

膽小、自卑、弱小、腹黑

的阿爾敏,阿爾敏的焦慮、困惑,也代表著諫山創創作中的焦慮、疑惑。而,

或有意或無意,諫山創的改變和阿爾敏的改變漸漸在重合

。阿爾敏在巨人故事裡走出了一條曲折但向上的成長曲線,而諫山創也隨著巨人故事的成功獲得了越來越好的評價——他在阿爾敏身上的投射也變得越來越好。

終於,在瑪麗亞奪還篇連載中的2015、2016年,諫山創有了下面的發言

“諫山

アルミンとジャンは、いわば

普通の「人間代表」

として描きました” “人間らしい、読者の方が共感できるような人物にしたかったのですが…。ストーリーが進むにつれて、

アルミンが優秀な人物に成長していくと

、ジャンだけが「人間代表」になりました(笑)

”(此發言來自2015年)

“諫山

“物語が長くなり、テンポが悪くなってしまうのは作品として良くないでしょうし、連載を気持ちよく終えて、早く背負っている重責から自由になりたいんです!” “そ

のためだったら、アルミンのように何でもできる気がしています!!

”(此發言來自2016年)

阿爾敏已經成長為了一位優秀的人物

(不再是普通人)、

像阿爾敏一樣什麼都能做到

大家可以看到,到巨人故事最頂峰的瑪麗亞奪還篇,阿爾敏這個在巨人故事相當長時間肩負諫山創投射的角色,在諫山創心目中已經變成了什麼樣子。在巨人漫畫82話,即

阿爾敏“死亡”回

,諫山創專門給了標題——《

勇者

》,並且也給了相應了名臺詞:

《進擊的巨人》終評

這也代表,諫山創在瑪麗亞奪還篇的,空前高漲的信心、決心和勇氣

。進一步的,為什麼瑪麗亞奪還篇是巨人故事的頂點,因為參與對決的各方

都有

絕佳的、高昂的精神狀態,都抱著在這裡決出勝負的信念。

“——在經歷了這些苦難之後,最終來到了馬萊篇,聽說繪製這篇下了很多功夫啊。

諫山:

從創作以外的方面來說,在畫馬萊篇開始的第23卷左右的時候,主人公艾倫他們都沒有登場,在讀者人氣這方面我記得很傷腦筋。

在馬萊篇開始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決定了在馬萊篇開篇的時候不讓艾倫和調查兵團登場

。所以伴隨著馬萊篇的來臨,我也更加感到不安,

實際開始動筆終於要直面現實的時候感到“不太妙”,內心也很焦躁

。但是為了讓艾倫作為敵人再登場,不能更改劇情,

當時沉浸於痛苦之中執筆畫下去的

。”

瑪麗亞奪還篇高漲的情緒,顯著影響了諫山創

。根據相關訪談我們是能夠知道,

馬萊篇長時間不出現主角、大幅度切換視角,都是諫山創刻意造成的

。為什麼,因為,

他有信心和勇氣

。一路走來,諫山創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篇章,即使暫時陷入困境(王政篇)也能夠化險為夷。因此,諫山創選擇了

最具挑戰性的馬萊篇、救世篇畫法

。基本上,馬萊篇中諫山創的水準、精神氣質都是相當棒的,然而,在救世篇——

非常不幸,這一次真的失敗了

我深感故事後期的主題之困難絕非我的筆力所能駕馭。沒能用漫畫將這些表現清楚也讓我非常後悔

。經過十一年半的連載,完成最後的原稿時,我是真心覺得“這能夠讓大家高興”的,

現在覺得當時真是太自大了。讓一路支援至今的各位失望真的非常抱歉

大家如果多品味諫山創在瑪麗亞奪還篇、馬萊篇起始階段的發言、作品內容,你會對諫山創在完結之後的這段發言感到

十分唏噓

那個慢慢從低谷中崛起、昇華的青年,懷著一直積累的勇氣、技藝去挑戰更高、更遠的課題,卻逐漸發現自己陷入無可挽回的困境

,這對自信心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而當一位創作者走入困境,漸漸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

他就像一位溺水的人,會努力去抓住“救生圈”——之前曾經管用的方法論

。但是,

正是這種想法,徹底絞死了巨人故事

。阿爾敏在救世篇重新表現出來的迷茫、慌亂與無措,諫山創在艾倫身上進行的糟糕投射,用“堅持初心”說服自己交出的結局,

基本上都是慌亂下的產物

為什麼巨人故事曾經成功的方法論絞死了巨人故事,為什麼它們不再起作用了?讓我們慢慢地為大家論述。

錯位與侷限

在講巨人的方法論的矛盾問題之前,我想先為大家講解

巨人故事根基上的矛盾

關於巨人故事評價的一個非常關鍵,但是微妙的問題就是——

巨人故事的道德觀

。在巨人故事完結之前,我在和幾位朋友的討論中,大家基本上都開始察覺到這個問題。有趣的是,或有意或無意,這個話題在諫山創的完結訪談中,也被他自己間接地提了出來:

“諫山:

迄今為止我在作品裡都沒怎麼強調性別差異,不過在描繪更加近代化的馬萊軍時,我覺得如果像帕拉迪島那樣,不

加背景說明出現女性士兵,雖說會看起來很先進,但也會產生巨大的違和感。描繪那種保守的年代時,我無法把真實歷史中女性受到的不公待遇當作不存在一樣

,在作品中安排女性角色成為軍隊高層。雖然是架空世界的故事,但無法做到和現實毫不相干

。”

這個話題,其實就涉及到了巨人故事非常關鍵的批評點和缺陷——

道德觀的嚴重錯位

人的思想無法大幅度超越自己所在的時空環境,即使再怎麼美化,奴隸時代的人與人的關係總是壓抑、奇怪的。而更進一步,

你無法從主人和奴隸的關係中提取出足以讓當代的讀者感受到其先進性的內容

,你只能搞出一個讀者看上去

患有嚴重斯德哥爾摩的尤彌爾

。而這,就是尤彌爾-三笠對照設計的關鍵失敗點——

絕不可能成功

又比方,帕島上的科技水準大約是19世紀初期(各方面推測),那麼,

為什麼這樣的封閉的土地上會出現一批信奉“globalism”的人呢

?這不是我自己對調查兵團這些人的定義,而是諫山創自己說的詞,他在16年訪談就形容阿爾敏為“グローバルズム”(即globalism)。一般認識裡,globalism興起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即,

大約巨人故事設計的一百年之後

。當然,你可以說,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世界上是已經有了

另外的

先進事物。但對於一貫閉塞、服從於王政統治,只有很短歷史的帕島而言,

這些先進思想是那麼容易出現的嗎

?更枉論,一般國民的接受、反應了。按照巨人故事的時空觀念,調查兵團當然是少數人,

而這能被讀者接受嗎?不會出現誤解嗎?

巨人故事裡另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是——

科技表現的微妙

。諫山創其實是比較注意帕島上的科技水準的統一控制的,他專門讓膛線、飛行器都沒有出現,但比較有意思的、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一個點——

超硬度鋼材

《進擊的巨人》終評

“超硬度鋼材”的概念經過小太刀(就是你們熟悉的那個小太刀)的設定整理,得到了具體化,巨人故事中不少關鍵點都用到了這種鋼材,而這種鋼材的說明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

只能在工場都市裡製造

。那麼,朋友們,

你們對這個工場都市有任何印象麼

一群人其餘裝備很落後的人,拿著在特定地點出產的某一項很有科技含量的裝備,這其實是

近未來世界觀作品

的一個蠻經典的事情。還是拿最適合和巨人比的《風之谷》來舉例子,《風之谷》世界科技水平非常落後,也只有一戰水平,但是卻能造出各種大型飛船,為什麼,

因為能挖掘“古代”的先進發動機

。超先進的發動機+各種生物/劣質鋼材,就拼湊出了《風之谷》裡那些極其奇葩的飛行器。就巨人而言,超現實的“冰爆石”+不知哪裡出來的“超硬質鋼材”,就能實現奇異的、連牆外科技比他們先進五十年的人都無法理解的機動效果。這種構成思路,實際上就有一點近未來世界觀作品的味道。

種種的種種,其實都能或明或暗地說明——

巨人故事是個強行縫合的故事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

選擇了不是那麼合適的時空背景,建立了整個故事

。那麼正確的時空背景是什麼?那就是巨人故事原本計劃的——

近未來

。那麼,為什麼改成現在這個了?

因為近未來世界觀需要龐雜的世界觀設計和繪製,諫山創應付不了,至少當初的他不行

“諫山

最初は舞臺設定を現代の荒廃した世界にすると面白いと思ったんですけど、自分の畫力と相談してみると、ちょっと現実世界を描寫することは出來ないし、頭も良くないからファンタジーに逃げました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

諫山創在連載前畫了三個版本的、完全不同的巨人故事

最初は全く違う作品のプロットを3つほど作ったんです

)。只要自己稍微寫過一點故事的人都知道,

你往往會把各處的點子雜合進一部作品

。基本上來講,

我認為諫山創是把近未來的巨人故事直接縫到了19、20世紀的世界觀裡

為了方便大家進行閱讀、理解與思考,我在本部分為大家理出三條,近未來、末日世界觀能做到,但是巨人故事沒有做到的非常關鍵的點:

世界觀根基的合理性

對照角色道德觀的統一性

角色思想的恰當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作為巨人故事根基的尤彌爾是生活在20、21世紀的女性,巨人故事世界是在末日之後

重新從頭攀爬科技點

爬到了19、20世紀,

那麼相距兩千年的角色的相互對照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表現出非常奇特的科技觀參差不齊的世界

。最重要的,當然是“

世界觀根基的合理性

”。這種奇異的世界觀,對於近未來、末日世界觀來講,構成是非常簡單的,

核戰夷平一切,各自重啟了唄

,為什麼大陸不和帕島接觸,設計成帕島王室持有“

遠古核科技

”不就好了,是不是建立起來相當容易而且合理性有著基礎的保障?而這個問題對於現在的巨人故事,卻難以解決。

很多人反覆地問,

145王到底為什麼這麼做,他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是什麼邏輯

。我想和大家講得是,

145王的部分根本就是胡扯出來搪塞觀眾的,巨人故事的世界觀根本就不是正常鋪陳出來的

。原本我們可以這樣設定:

上一輪的世界因為相互的矛盾爆發了核戰,145王作為核戰一方的倖存者,帶著殘餘的物資進入了核汙染相對沒有那麼嚴重的帕島

。但是當巨人世界觀變成現在這樣的時候,

根本不存在一個“合理”的解釋了

。所以,

不要再糾結145王的事情了,他只是純粹的工具人,在諫山創的大腦里根本不存在145王的具體內容

這個理論裡,大家可能有疑惑的點是——

如果在近未來世界,現階段的巨人設計就顯得不夠強了

。其實這個疑問,同樣適合在巨人故事的加頁部分提出——

在近未來的巨人世界,巨人力量還足夠改變世界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

世界觀在19世紀,就設計15米的巨人;世界觀在20世紀,就設計50米的巨人;世界觀在21世紀,就設計100米的巨人;世界觀在22世紀,就設計500米的巨人

。這種改變、適配,實在是太簡單了。實際上,《進擊的巨人》裡巨人體型的表現本來就有些混亂,超大型巨人在一些地方本來就畫的像100米以上似的,

觀眾其實根本很難判別特別具體的“強”、“弱”,你只要畫的像那麼一回事就好了

。更何況還有我們上面講的,就算是近未來的世界觀,照樣能透過設定將“人類方”的科技水準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區間內——這完全不是問題。

簡單而言,因為本身能力的侷限,

巨人故事一開始就建立在相當“彆扭”的基礎之上

。能夠壓制這些異常,對於諫山創來講其實實屬不易。而

當巨人故事進入關鍵期,這些“彆扭”卻又和其他問題一起疊合、爆發了出來,產生了很糟糕的觀感

爭論、中立與方法論

在巨人故事之中,會出現觀點較為激烈、對立的討論,比方說

弗洛克

的相關內容,比方說

賈碧

的相關內容。關於這類內容,諫山創自己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們先來看看他的說法:

“諫山:

第109話《引導者》中卡婭與賈碧爭論的場景很特殊,這裡主要是表現她們二者“想法”的不同,而不是為了體現我的看法

。”

諫山創的這個觀點、看法,實際上真的

有點奇怪

。論點A和論點B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持有這兩個觀點的角色的一切都是你想出來的,然後這不體現你的看法,

你覺得可能嗎

我舉一個簡單的多的例子,在《名偵探柯南》特別具有爭議性的案件《一點都不原諒》裡,圍繞著是否要“原諒”試圖殺害自己妻子的丈夫,代表創作者喉舌的柯南、灰原哀持有了相互對立的看法,那麼,青山剛昌是中立的嗎?無論如何,

反正這位丈夫最後是沒有接受懲罰的

。那麼,你覺得青山剛昌是中立的嗎?偏柯南還是灰原哀?

我再舉一個複雜、微妙一些的例子,《YPM》S1E6裡,哈克和外交大臣關於

以色列與PLO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之間衝突的討論,對話內容如下:

哈克:I gather we‘re proposing to vote against Israel in the UN tonight, why?

大臣:They bombed the PLO。

哈克:The PLO bombed Israel。

大臣:Yes, but the Israel is dropped more bombs than the PLO!

哈克:The PLO started it!

大臣:No, they didn’t。

哈克:It seems to me there are faults on

both sides

大臣:Not according to my advice。

哈克和大臣的這段爭論,

你認為編劇是完全中立的嗎

?平心而論,這段對話中對雙方的立場都有基本的陳述,所以按照常理,我們不應該在這方面進行刁難。但是,如果是對於較為敏感的觀眾(實際上中國觀眾就是對巨人故事很敏感的觀眾),他們非常難避免去更細微地琢磨這些遣詞造句。大家可以看到,為PLO辯護的大臣採用的往往是較為

委婉

的表達,哈克的總結性和稀泥陳詞“

我認為雙方都錯

”只得到了大臣“Not according to my advice”的反駁。熟悉YPM的觀眾都知道,外交大臣是公務員的傀儡,而本集中代表外交部的、被諷刺的公務員Luke是“阿拉伯派”的代表(They know I‘m on the Arab side)。整體上來講,無論是為PLO辯護的聲量,還是其動機,都顯得相當不足,

這就讓觀眾可能會認為編劇偏向以色列

。當然了,YPM的這一集實際上確實保持著相當的中立,他們確實抨擊了公務員Luke,但是也表現出了哈克一方做決定的理由的複雜性(或者說非正義性),我並不會對本集的編劇有什麼指責。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

在爭論中保持中立是太過困難的事情,而在爭論中顯得保持中立是更難的事情

。事實上,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立場和傾向,基本上任何事情上都是這樣的。有些時候這個傾向甚至是

潛意識的、本能的而不被自己察覺的

,一些潛在的詞彙的選擇傾向,一些表情、語氣,

太難了,恰當的語言和正確的理解太難了

。具體到賈碧的相關情節,

我們總會覺得一方的陳述有問題

,繼而開始懷疑諫山創的立場。總之,無論如何,

這種故事情節設計都是相當危險的

。除非對這種討論有相當深厚的理解,不然非常不建議在作品中進行。

除去賈碧的部分之外,巨人故事另一段相當激烈的討論,是瑪麗亞奪還篇裡弗洛克、艾倫關於“

救阿爾敏是否正確

”的討論。我想告訴大家的是——

弗洛克質疑的部分其實反而是沒有問題的

。簡單而言,當主角團達成了一個目標之後,安排“怪話人”來潑冷水,

基本上都是合適的

。為什麼,很簡單,如果沒有這些怪話人,整個故事看上去就會顯得過於順暢以至於像爽文了。這裡,其實是在體現諫山創的另一個創作方針——

反少年漫畫典型套路、反情感宣洩

“諫山

KC6巻の辺りは、少年マンガに対する反発で描いたようなところがあって” “少年マンガには「仲間」「絆」「勝利」みたいな図式が典型的にあるのですが、その図式が、時には悪い結果をもたらすこともあり得るという想いで描いたんですよ

另一方面,在“救艾爾文還是阿爾敏”的情節上,諫山創自己的答案其實是相當確定的:

“諫山

18巻で壁の中に潛むライナーを探すシーン以降は、僕はエルヴィンとアルミンを「

過去

」と「

未來

」の対比にしたいと考えながら描いていました。 エルヴィンは夢が葉わずに死んでいった。それに対してアルミンは夢を葉えて、現実を見るしか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

即,

無論具體的情節如何,諫山創就是要安排艾爾文的死亡、阿爾敏作為未來和希望

。也即,弗洛克的質疑、爭吵之中,

諫山創並不是中立的

。諫山創安排弗洛克,只是為了讓讀者更好接受他這個可能有些

強行、不講道理

的安排。

簡而言之,關於賈碧的部分,我的觀點是——

諫山創選擇“中立”是相當錯誤的

。那麼,諫山創該怎麼辦?

和稀泥

。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是:

讓兩個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相互理解是非常難的事情,但是製造一個危機把他們捅到一起就簡單多了

還是舉《風之谷》裡特別類似的例子,庫夏娜和阿斯貝魯之間那是不共戴天之仇,庫夏娜屠殺了阿斯貝魯的城市和族人(而且挖掘了墳墓)、阿斯貝魯也基本上殺光了庫夏娜的部下——這不比賈碧他們相互懟的狠多了?但是,

他們最終也都沒有理解,處理方法是作品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多的危機,讓兩個人暫時擱置了矛盾

《進擊的巨人》終評

我對你的憎恨和憤怒是不會消失的!

實際上,巨人故事

已經用了這個方針

,也就是一起面對巨人襲擊、賈碧救人的部分。這部分雖然設計的並不算好,但是觀眾給的反應顯然比之前的部分好得多。那麼,

既然諫山創懂得這個手腕,還要“額外”加那些部分呢

?這就涉及到了巨人故事另一個方法論——

所有人都是“驚慌無措的、一無所知的普通人”

因為這個方針,這個高難的

不必要

的情節,才出現在了巨人故事中。這個方法論在巨人故事相當多的地方都得到了成功,比方說故鄉二人組,比方說雀斑尤彌爾。

但是

,隨著巨人故事慢慢推進,規模越來越大,世界越來越具體,離核心秘密越來越近,

這個方針實際上在變得越來越不合適

。而,諫山創在這一項的方法論上,

延續了一貫的死板,不僅僅是賈碧,居然敢把這個方針延續到最核心的艾倫身上

。這你說,

你不完蛋誰完蛋啊

進一步的方法論討論

在上面的部分,我們簡單討論了兩個巨人故事的方法論:

反套路、反情感宣洩

所有人都是“驚慌無措的普通人”

在本部分,我們會更進一步地討論、評價諫山創的方法論。基本上來講,諫山創在巨人故事中其他常見的方法論還有:

給角色刻意設定缺點

死亡之前展現角色的本色

難懂與易懂、保持懸念

“怪話人”的設定和使用

映象、反轉和對稱

這些方法論,在巨人故事大部分時間段內,都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那麼,為什麼我們說對這些方法論的

死板延續

,反而絞死了巨人故事呢?一個一個來講。

為角色刻意設定缺點

這個是非常經典、普遍、常見的角色塑造方針,這樣一可以增加話題度,二可以增加角色真實性。可以說,

現在不給角色新增一點小缺點反而有點不習慣了

。說到這裡大家想到什麼了?馬萊篇、救世篇裡大部分時間內艾倫的塑造都太“完美”,

所以......所以我們要在最終話讓他顯得比較遜

。所以,諫山創在最後一話的時候,要

臨時

給艾倫補下面的臺詞:

《進擊的巨人》終評

“諫山:

艾倫、三笠、阿爾敏這三人的展開是之前就定好的,

但最終話中艾倫難堪的的場景是在畫分鏡稿時想到的。我還是比較喜歡難堪的艾倫,畫這一幕的時候感到“艾倫回來了”

。”

那麼,

你覺得合適麼

死亡之前展現角色的本色

“死亡”對於角色是非常特別、關鍵的時刻,任何作品中對於主要角色的死都是很重視的,這個方針本身是沒有錯的,重要的是——

不要死板地遵守這條方法論

巨人故事在救世篇的階段,

異常執著地為讀者展露各個角色的“本色”

,甚至,

打破了故事內容本身的自洽性

。巨人故事最後的幾個死亡處理,

基斯、馬加特、弗洛克、韓吉、艾倫

……除去弗洛克之外,

一個比一個糙

,結果弗洛克還是一個“反面”人物,你說這滑稽不滑稽。

基斯、馬加特、韓吉這三個基本上都可以歸類為

決心不夠

,他們三個人最好該如何退場,我之前參加討論的時候已經講過多次了——

被耶派士兵直接打死

。在反覆錯過設定這種情節的時間點之後,諫山創又要從零開始一個一個安排結局,就會顯得

完成度非常低

。基斯、馬加特的構思如果說還能給及格分的話,

韓吉那種退場方式完全是來搞笑的

。而且更搞笑的是,為了遵循“顯露本色”的方針,韓吉最後展現的是對巨人的痴迷……唉,真的沒眼看。

更重量級的那還數艾倫的死亡

。讓艾倫在最後出醜、說“真心話”,不僅是在遵循上一條“為角色設定缺點”的方法論,更是在遵循本條“

展露本色

”的方法論。從方法論來講,你完全能夠理解諫山創設計臺詞的理由——

我覺得他也是這樣說服自己的

。但是,如果你從方法論裡跳出來,站在整個角色塑造、整個故事構建與表達上來看,你會發現

並不合適

難懂與易懂、保持懸念

這個方法論不僅包括“

資訊量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

整體給讀者的感覺

。如果說得更具體、易懂一點——

無論正方還是反方,有一部分相當容易懂,但又有一部分一直很難懂

這個方針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如果都很難懂,那整部作品就會變成非常晦澀的作品,那就很難在大眾觀眾之中流行。如果太過簡單,讀者一下子就猜出來了,那麼整個故事一眼看到底就沒有意思了。

大家要注意的是,一直以來,或者說得更具體來講,

對於巨人故事1-90話來講,“正、反”雙方一直有“秘密”

。在1-90話中,外部世界的秘密是一步步揭開的,當然是有足夠的秘密的;即使是帕島內部以至於艾倫自己,也有一直慢慢揭開的秘密。即使是瑪麗亞奪還篇,調查兵團方也有“

雷槍

”的後手,更不要說阿爾敏、艾爾文的作戰計策了。

但是,到了救世篇,帕島和馬萊,

在艾倫面前完全沒有秘密,而且把一切都“押寶”在了艾倫的秘密上

。故事依然有易懂的部分和難懂的部分,但是平衡已經太過糟糕。這不是較量也不是博弈,甚至說失去了故事的懸念——全看艾倫心情去了。更為糟糕的是——

還一定要延續到最後一刻

諫山創的想法其實非常簡單——

保持懸念到最後一刻

。他就是秉持著這個想法,沿著這個原則,把故事推到了最後。這種辦法在懸疑、推理作品裡無可厚非,巨人故事也有很強烈的這種屬性——

但巨人故事還有更強烈的其他屬性

。對於一部漫長故事的結局來講,

全部謎團揭開之後,更應當留足篇幅來塑造最重要的角色

。而巨人故事沒有,對於最最重要的艾倫,

才花了多少篇幅

?更不要說,在最後還給讀者來這一套:

《進擊的巨人》終評

你可以在故事最後留一些難懂的部分,但不能這樣

。大家知道嗎,

謎語人要顯得自己知道很多、一切在掌握

,而不是

丟人、露本性、“我啥也做不到”之後,再來講謎語

。你看,都不要說和整個故事的矛盾,連兩條小原則之間的矛盾,都足夠引爆不小的惡性觀感。

“怪話人”的設定和使用

關於“怪話人”的作用,和其設計之理由,我們在上面的部分已經有所論述。但是“怪話人”的設計需要遵循一個基本的準則——

他不能蓋過你正面的表達

很簡單的道理,“怪話人”可以挑戰、質疑你的選擇和邏輯,

但是“怪話人”的表達不能成為作品的表達

。具體到巨人故事——

你不能讓觀眾覺得弗洛克說得最有道理、弗洛克塑造的最出彩

如果作品的主題比較困難,你想在作品後期削弱觀眾對怪話人的認可,那麼有兩種較為有效且常見的方法:

削弱怪話人的戲份

讓怪話人認可主角團

顯然,這兩種方案中,第二種會更難一點,既然難可以用第一種嘛。

既然沒辦法壓制“怪話人”,為什麼還給“怪話人”弗洛克那麼重的戲份

(特別是死亡)。其實也很好理解,“

壓制反面聲浪

”總會令讀者不滿,所以諫山創不想壓制。這個邏輯看上去正確,

然而崩塌的會是更大的部分

。這本質上說明了,諫山創在這一項上走入了一個“死衚衕”,

他沒必要去鑽這個牛角尖

除去弗洛克之外,還有其他“怪話人”的不恰當的設計:

《進擊的巨人》終評

天哪……

為什麼一定要在這種地方讓人把壞話說完

。對於巨人故事來講,

穆勒長官

(即圖中的馬萊軍官)

自己維護“救世小隊”的清白都完全沒問題

,畢竟之前已經畫出了這種情節:

《進擊的巨人》終評

為什麼就一定要把場面弄得特別難堪才行,到底為什麼

?我們這樣講,但是原因其實已經指了出來——

諫山創就是死板地設計“怪話人”,直到故事的最後

。我甚至覺得諫山創自己還為復刻“初陣”裡阿爾敏行動的“映象”設計而沾沾自喜呢。

映象、反轉和對稱

這個方法論可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基本上都看出來了。巨人故事的映象、反轉設計,在很多時候都是成功的,

然而

,這個方法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

混淆、抹殺任何一方的正義、正當性

。而這,顯然是

極度危險

的。

這裡內涵的其實是巨人故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矛盾,即——

“誰都是普通人”方針和“救世小隊是正義的”這個基本設定之間的矛盾

。諫山創總是喜歡讓阿爾敏講“我們不是好人了”之類的否定自身正義性的話,但是又想著這樣的美夢:

“諫山

我畫巨人的時候,

是希望阿爾敏能想辦法阻止一系列的戰爭的,但沒能成功

。或許我應該給結尾的部分再多分配點頁數才對

。”

不給馬兒吃草,還天天指望馬兒跑,這是做的哪門子白日夢

?對稱、反轉是很有衝擊性,確實如此。但是對於這種作品來講,角色的塑造是有一個關鍵性的

底線

的,越過了底線再想獲得讀者認同,實在是很難的事情,實際上,

萊納的塑造困境最能說明這一點

,我們會在稍後的部分專門講解。也許諫山創在內心認為,就像阿爾敏一行人在王政篇殺了人最終也平穩落地了一樣,馬萊篇稍微擴大化,最終也應該有辦法落地——

然而事實往往不會這麼簡單

。在巨人故事的最後,

真的還有辦法阻止戰爭嗎

?在作品裡根本看不到出路。

你可以反轉,為什麼每一個都要反轉的這麼徹底,以至於完全和原來的身份相決裂呢?

為什麼,一定要把賈碧看作映象艾倫呢

?艾倫是什麼級別的角色,賈碧是什麼級別的角色,這就對稱了?

太過火了

總而言之,巨人故事的相當多的方法論,在巨人故事完結部分都顯示出了相當程度的“

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的原因很多,

巨人故事的結構性原因、諫山創自己選擇的高難度模式、諫山創自己在最後階段的退縮

,都是原因。

如果諫山創在巨人故事最後階段,能夠繼續堅定地迎接挑戰,依照故事需求和實際情況對故事進行構成,

即使有些勉強,應該也不至於這麼糟糕。根據自己最初的構思、根據自己一貫的方法論,給自己藉口、安慰,反而引爆了一個個大雷,徹底絞死了自己

意外性和掌控力

在論述的這部分,我還是想舉那個被我舉了很多次的例子——

諫山創最失敗的一話

《進擊的巨人》終評

《進擊的巨人》終評

為什麼這一話失敗

?進一步的,大家如果去看諫山創的其他採訪,

他為什麼認為《旁觀者》有著“超出自己能力”的超高水準

?比較巧合的是,在諫山創的上面兩次採訪內容出來之前,我剛好以“15話、《旁觀者》”為主要觀察內容,寫了一篇巨人回答: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999

64796/answer/1739462461

實際上,15話的“失敗的內容”、基斯教官、《旁觀者》,都是諫山創

計劃之外的,意外的內容

。15話的不謹慎打亂了諫山創對於故事的構思,於是諫山創基本

刪掉了

。《旁觀者》畫的非常出色,但是因為和大框架不合,

就僅僅止步於此了

從現在來看,

諫山創對於15話以及《旁觀者》的處理,已經為巨人故事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諫山創如履薄冰地遵循著自己設計的大框架,抹殺著作品的意外性,

成功了,但也失敗了

成功,是指如果諫山創在創作過程中隨意因為一些意外的內容而更改故事主體框架,那麼《進擊的巨人》被讀者廣泛讚譽的精細結構、長線伏筆可能就不那麼突出了,《進擊的巨人》可能都輪不到爛尾,在尾巴出現之前就爛掉了。

失敗,是指

無論諫山創如何控制,這部作品早已被摻雜入足夠多的意外性了,巨人故事早已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個樣子了

“諫山:

是的,艾倫、三笠、阿爾敏三人的故事作為主幹是一開始就定好的。而

故事的細節以及其他角色的劇情,很多都是需要邊連載邊決定的

。在這種時候,搭建故事的各種要素就會自動地相互聯絡。每次臨近分鏡稿的截止日期,這種感覺就會自然而然地到來。但是,第四卷的時候就是沒有感覺,很是苦惱(笑)

就是說,在不知不覺之間,你按照本能填充進框架之內的內容,

實際上在潛移默化的決定這部作品

。而更進一步的,隨著《進擊的巨人》變成一部多媒體企劃的作品,動畫、音樂、小說乃至於遊戲,很多細微的點疊合在一起,就讓事情變得更加微妙。平心而論,

這種現象並不少見,但是,在《進擊的巨人》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

在《進擊的巨人》完結後期,

諫山創幾乎完全失去了對角色的掌控力和敏銳性

。對於今後的新的想要試圖搞清楚《進擊的巨人》完結階段情況的觀眾來講,恐怕是很難理解的。但是對於當時參加了巨人討論的觀眾來講,應當是能體會個中道理的。各個角色廚的各種小論文,固有其侷限、偏頗乃至於荒謬幼稚,

但難道完全沒有道理嗎

?後期巨人觀眾陣營之對立、分化,不僅僅是因為故事內容、情節的走勢,更是因為

諫山創的敏銳性喪失殆盡

。說得通俗一些,

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塑造好角色了

簡單舉例,按照巨人故事一貫的

對女性的塑造

而論,普遍的,

自由、解放

,乃至於所謂LGBT的議題,充分表現了諫山創受到的時代影響,以及其想在作品中表達的

正面、積極

的思想。

但是,這樣的創作者,卻在最後給艾倫安排了

——

《進擊的巨人》終評

這樣的,

完全可以被解讀、批評為對女性的不尊重的臺詞,居然能成為最終話的關鍵性塑造臺詞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諫山創要設計這種臺詞(原因在之前部分的論述中已經給出),

但是,這種臺詞一定是百分之一百不合適的

,身為創作者,特別是這種級別的創作者,

連這種感覺、敏銳性都沒有了,《進擊的巨人》的故事怎麼可能不崩潰

我來向大家進一步解釋掌控力和所謂SENSE的問題,在巨人完結之前,有一個很經典的爭論,那就是

漫畫艾倫和動畫艾倫到底認哪一個

。這個話題很多觀眾看了可能覺得莫名奇妙,但你知道嗎,在一些較為“極端”的粉絲眼中,

動畫裡的艾倫不僅塑造有偏差,連畫的都不如漫畫好看

。其實,這就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一直以來被大家所忽視的,

諫山創試圖奪回掌控力的過程

實際上,

相當部分動畫關鍵改編應當是諫山創授意

,這個事情需要你更全面地去捋依次巨人漫畫、動畫的差異,多品一品,再結合相關的訪談、資料,認同這個判斷並不困難。比方說,這個關鍵的點:

Q: TV動畫化的時候,諫山老師您有沒有提出一些要求呢?

A:

我請求把艾倫描繪成一個更沒用的人

,也提出了很多細節上的建議。另外,還有荒木哲郎導演提議的部分,

比如第2集中艾倫被打的場景

,那個不是原來的劇本,而是分鏡階段追加的場景。

那個場面是我最喜歡的

“諫山

(4巻で)自分の中にもエレンと似た部分があるなと思えるようになってきて” “(そしてアニメを見たら)梶裕貴さんの中に、僕がようやく摑めたエレンがいるんですよ!” “

エレンと同じ弱さが、梶さんから感じられたというか

基本上來講,諫山創在很早就決定讓艾倫顯得“

窩囊、猶豫、沒用

”,而艾倫的這種元素在早期漫畫中並沒有表現出來,因此,第一季巨人動畫中,就讓艾倫猶豫的過程顯得更長、更誇張,

也收到了惡評

。包括後面王政篇的大幅改動,以及製作週期安排的不妥當,讓某一時期巨人粉對wit有著外人難以理解的敵意。但是,

這到底是wit的錯,還是巨人粉不肯接受諫山創進行第二次調整的表現呢

這種慢慢慢慢的,多方的分化、分歧,就

不可避免的讓作者的感覺變差

。諫山創覺得,他在一些點上已經做到位了,他應該是可以做出什麼什麼樣的設計——

實際卻往往不行

。而更為糟糕的是,

諫山創也越來越不知道讀者在想什麼了

。在巨人故事創作前期,諫山創基本上是

有把所有評價看完的自信

。隨著巨人故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事情顯然不可能繼續做到。另一方面,

作品的複雜程度在不斷增加,要注意的點也在不斷變多

。一起一伏,諫山創的感覺當然會差到一定地步,以至於最終連基本的關鍵點都把握不到了。

一些朋友可能會說,

創作者只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這個說法也被巨人編輯多次提及。但是,這種說法本來就是相當

天真

的。如果諫山創是個貫徹自己想法就好了的作者,那莎夏為什麼要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推遲死亡,還衍生出了不少問題?為什麼諫山創會在完結之後的訪談裡,說這樣的發言:

“諫山:

我儘可能蒐集,確認了現在的輿論評價。每個直言不諱的見解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我這樣的畫法,確實會讓大家覺得阿爾敏肯定了屠殺。我的表現手法還是太不成熟了。雖然阿爾敏不是在認同艾倫所採取的最惡劣的手段,但他卻被動地成為了大屠殺的受益者。阿爾敏最終也沒能理解艾倫,在即將訣別的時刻,他是想要透過“感謝你為了我們而成為殺戮者。”這樣很重的話表示自己也是艾倫的共犯,想要儘可能地拉近與艾倫的距離。我深感故事後期的主題之困難絕非我的筆力所能駕馭。沒能用漫畫將這些表現清楚也讓我非常後悔。

經過十一年半的連載,完成最後的原稿時,我是真心覺得“這能夠讓大家高興”的,現在覺得當時真是太自大了。讓一路支援至今的各位失望真的非常抱歉

我就說的稍微直白一些,

不要自欺欺人了

。就像每個人在參與較為激烈的討論的時候,總喜歡講什麼“不喜勿噴”、“狗頭保命”、“個人觀點”這種看上去低姿態實際上

沒有任何意義

的話——既不會顯得你客觀也不會避免你被噴。

諫山創是一位好的批評者、討論者

,所以他能夠成功,所以

這種鬼話是不可能為他自己開脫的

。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創作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到達了那一步,

自己最清楚

在這一點上,著實是,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敏銳性的問題,要進一步闡述的話,就要講到本篇文章的下一大部分——

對角色的理解

第二部分:巨人故事的角色

迷茫的角色理解:三笠

對於EMA三人組,即,作品始祖三人組

艾倫、三笠、阿爾敏

,基本上,

諫山創自己自始至終都沒有完全搞懂他們,每一個人都是

先從最簡單的三笠開始講,我覺得非常體現、說明問題的,就是

角色歌

的問題。當然,我是知道三笠是有正式的角色歌《No matter where you are》的。在2017年創作的這一系列角色歌,

不管歌曲本身的品質如何,對於角色理應有更準確的角色理解

,比方說阿爾敏的角色歌《Far away》基本上完全壓制了其他之前的對阿爾敏塑造的內容。

但是

,三笠的這首正式的角色歌,基本上是被另一首關於三笠的曲子所壓倒——無論內容還是歌曲本身都一樣。是的,就是《進擊的巨人》第一季ED1《

美麗而殘酷的世界

》。關於這首歌,諫山創有下面的評語:

“諫山

(キャラソンがあるとしたら)ミカサは、前期のEDの「美しき殘酷な世界」ですね。聴いたときに、キャラクターのことを深く理解してくれた歌詞で、とてもありがたいと思いました

說一個有點難接受的事實:

2013年的三笠的角色厚度與表達,甚至比2017乃至2021更好

。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失敗的事情,非常地糟糕。作為起始的、從小孩子開始成長的三人之一,另外兩人無論怎麼樣都有著一條豐富、有厚度的人物弧光,而三笠卻隨著故事行進愈發單薄。

諫山創對三笠的一部分理解是正確的,比方說他對“

主從關係

”的理解,比方說他對“

像男角色一樣

(英姿颯爽)

的女角色

”的當下套路的反套路,以至於都理解到了這一步:

“諫山

(信じていた世界が崩れた時に)エレンという新たな価値観を見つけて、

雛鳥が親鳥を慕うようにエレンについていくことを決めた

” “ただミカサが想像していた以上にエレンは子供っぽくて…。エレンの熱心なサポーターだけども「

困った子だなぁ

」と感じていたりして

卻沒有理解到,三笠這個角色第二(或者第三)階段的塑造弧光,應當是——

母親

那個……我必須向大家指出的是:

諫山創到底希望三笠是什麼樣的角色,實際上在訪談和作品裡都沒有出現

。諫山創的真正的答案,出現在他2013年8月1號寫的對某部作品的影評裡,這也是驅使我寫本篇文章的重要原因——我有責任向大家指出這些內容。為什麼,因為這部作品是——《

起風了

》,而我可能是華語巨人觀眾裡比較熟悉這部作品的了。諫山創把《起風了》列為自己的2013年年度電影,寫出了非常有趣的觀後感,請大家欣賞觀後感

片段

《進擊的巨人》終評

“諫山

そして、こういう生き方しかできない自分を完全に理解し好いてくれて。許してくれる、そんな都合の良い女性がいるとすれば。

やっぱりそれは夢か妄想、自分の作り出した幻ではなかろうかと

是的,三笠實際上就是這樣的角色

,能夠在最後接受、理解艾倫所作所為和內心想法的角色,

一個自 己 的幻影、妄想

。既然能夠理解別人所不能理解、接受別人所不能接受,那麼這個角色的自立、成熟是要創作的內容嗎?也因此,

艾倫希望三笠能記得自己

這種理論是

自私的

,而且是很難拿上臺面來的。為了應對這些自私的問題,宮崎駿在《起風了》裡設計了二郎和患有肺結核的菜穗子接吻,以及菜穗子死亡的情節。而對於《進擊的巨人》來講,類似的情節不適合,那麼最適合的手腕和方針,那隻能是

母親

《進擊的巨人》終評

如果有一個角色能夠全情為另一個角色付出,而不出現惡評,基本上只能是這種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富堅義博的後期作品裡全都是母親。在最後的最後,讓三笠重複“

你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很偉大了

”這句臺詞,可以說是諫山創思路下三笠唯一正確的塑造方式。只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旁觀者》的內容沒有被諫山創所延展,可以說是非常可惜的了。

這樣的說法對於艾笠黨可能有些殘忍,但是

只有你接受這種觀點,你才有可能理解巨人故事結局非常晦澀、私人的內容

。為什麼諫山創難以接受艾倫和三笠接吻的設計,為什麼是三笠的選擇決定了巨人故事,為什麼最後諫山創會說“

阿爾敏沒有理解艾倫

(其他人更不用說了)”,這都是因為——

三笠就是艾倫的幻影、妄想

。自己原諒自己當然不需要理由和解釋,自己理解自己當然不需要理由和解釋。

大家可能還是對諫山創的“

阿爾敏最終沒有理解艾倫

”這句發言

低估

了太多,為什麼,因為在巨人故事裡,是有下面的內容的:

《進擊的巨人》終評

就是說,

按照故事內部邏輯,不可能有人比阿爾敏還了解艾倫

。但是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阿爾敏都沒有理解艾倫。整個故事理解艾倫的,

只有三笠

。而理解艾倫的方式,正是

超出故事之外的、私人的原因

因此,艾笠、艾希之爭實際上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

一個人最理想的心靈伴侶永遠是另一個自己

。而如果三笠是這樣的角色的話,我們基於角色塑造本身邏輯做的種種推測、要求,則也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的角色註定很有爭議性,而不會被廣泛認可

迷茫的角色理解:艾倫

之後要講的,是艾倫。艾倫基本上是諫山創理解

最不到位、最混亂

的角色,各方面來講都一樣。對於艾倫,諫山創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

構成方法論和自我投射

的矛盾。

一些讀者在巨人完結之後的討論中,可能看到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論點,比方說: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534

68442/answer/1824390879

但大家知道嗎,對於巨人故事和角色,諫山創實際上有過下面的發言:

“諫山

エレンの役割を決めて、その役割を擔うのにどういう性格がふさわしいのか考えていきました。

キャラクターからストーリーができるパターンと、ストーリーからキャラクターができるパターンがあるとしたら、『進撃の巨人』は100%後者です

是不是有點意思?實際上,根據其他的訪談,“巨人故事在往世界系的型別去靠”並不是錯誤的。然而,至少在巨人故事前期,

諫山創遵循的是“故事塑造角色”

。這種總體方針的轉向,亦或者混淆,是巨人故事一個顯著的“

分水嶺

”,也是一個非常根源性的原因。

諫山創在連載初期對艾倫的設計,用諫山創自己的話簡單來講:

“連載當初のエレンは、怒りを原動力にしていました” “壁の中から出られないことに対する怒りや不満なんです。母親を殺された怒りも、理不盡なもの、抑圧に対する反発から湧き上がる怒りだったんです”

その抗いの精神がそのまま彼のキャラクターの根底を形作っています

憤怒、反抗、對抗

,這是艾倫這個角色的底色和內涵。但是,我問大家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這些元素和“軟弱”的塑造方針相配嗎

?這個問題看上去說到這裡似乎已經能說明一些問題,實際上還有其他的討論空間。憤怒和軟弱當然是可能在故事裡一起出現的,就好像“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這種現象一樣,對一個複雜的角色來講,不同時段出現矛盾的表現其實並不一定是錯誤的。具體的論述,我們會在之後的“青春期、中二病和賈碧”之中進行。

另外,大家應該瞭解一下下面的內容:

“諫山

(KC7巻の、壁外調査からぼろぼろになって帰還するエピソードでアニメが)終わるという案も最初はあったのですが、それもいいなと思ったくらいで、アンチカタルシスというか、観た人をモヤモヤさせたままにしておくという結末の付け方も、個人的には好み

巨人故事慣用的“

反情緒宣洩

”的整體方針,也是和艾倫本身的塑造方針相關的。而更進一步的,觀眾是不喜歡“迷茫”的角色的,諫山創自己也不喜歡,但是巨人故事卻

一定要保持“難懂”的部分

,也就是說一定有一些角色會顯得迷茫——

又是艾倫

。這裡直接給結論的話,就是

方針過於赤裸而引起不適、艾倫角色塑造在很長時間內為巨人故事做出了犧牲

總的來講,在艾倫這個角色身上,

理解不深又想的太多,那一條方針都來走一走,最後那一條都沒貫徹到位

迷茫的角色理解:阿爾敏

在對EMA三人的理解裡,

諫山創對阿爾敏的理解算是水平最高的了

。然而,即使是在阿爾敏的塑造上,也出現了

前期混亂、後期出現致命錯誤

的情況,可以說

葬送了唯一一個能成為經典塑造的EMA之中的角色

因為在之前的部分已經講過了不少阿爾敏的內容,所以本部分稍微省略一點點。我們從“瑪麗亞奪還”的阿爾敏開始講起。

瑪麗亞奪還篇確實很成功,然而正如我們所講的,

阿爾敏偏離了最初的思路

(即,普通人的代表)。當一個角色塑造到瑪麗亞奪還篇的阿爾敏的時候,他已經“

完成

”了,在巨人故事裡已經“

無敵

”了。

為什麼,因為前面我們講到了巨人故事的一個原則——

死亡之前暴露本性

。這個方針本身是相當出色的。死亡作為對一個個體最嚴酷的事情之一,自然是對角色精神品質的最大的考驗。在巨人故事中,很多角色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

出醜

”。然而,面對死亡這個考驗,阿爾敏的表現如何?

無可挑剔

。阿爾敏實際上在瑪麗亞奪還篇之後已經成長到了頂點——

一般這種角色都要死亡退場的

然而,

阿爾敏基本是巨人故事唯一一個“復活”的角色

。而且,

明擺著阿爾敏是要活到故事最後的

,早早就把牌打光,如何對待阿爾敏在91-139話的塑造?如果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表現的依舊如一,你還能怎麼設計情節去考驗他?

在瑪麗亞奪還篇結束之後,帕島上的角色有兩個角色“完成”了而且還繼續存活,一個是阿爾敏,

另一個就是兵長

。對於兵長,諫山創的處理思路是——

“Q:為什麼和104期比起來利威爾的變化比較小?

A:

我想表現104期生屬於「智慧手機的一代」,而利威爾決定繼續用他的翻蓋手機。利威爾不理解年輕人的想法,他正在變成一個歐吉桑

。”

雪藏,並且代表難以理解年輕人的“老人”

。而對於阿爾敏,從任何角度來講,

實在是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確實,諫山創在13、14年就已經想好了“艾倫、阿爾敏、三笠發生衝突”的情節,然而,對於進入馬萊篇的阿爾敏來講,

和艾倫打一架根本不算什麼,被艾倫否定根本不算什麼

。諫山創在繪製的時候,其實是已經感受到了這一點,

曾經自卑、希望得到朋友對等對待的角色,已經根本不需要朋友的認同了

,所以在馬萊篇、救世篇,阿爾敏在各個節點都是相對果斷的帕島角色。關於這一點,諫山創在訪談裡其實也有所表達的:

“諫山

僕ですら彼(エレン)に共感できないところがあるんです” “アルミンはそのせいか、なにより共感しやすい人物として物語に登場させました。

ところが…、アルミンはストーリーが進むにつれて成長していくんです。エレンを導くような役割まで果たしていきます

但是,非常可惜,諫山創感受到了一部分,

卻也沒能理解到最後

。對於後期的阿爾敏來講,“EMA的情誼、世界利益的矛盾”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塑造點,

實際上根本不是一個分量

。對於這個關鍵點,諫山創在後期大部分內容裡都做了比較正確的表達,

卻在最關鍵的139話出現了致命的錯誤

。阿爾敏聽到艾倫說“殺掉大部分人”,感到震驚;聽到三笠的事情,卻顯得暴跳如雷。這種非常

低階

的錯誤,居然出現在了139話,真的是……以至於諫山創要專門在訪談裡為這段低階失誤做澄清:

“——到達最終回的過程非常令人吃驚。特別是艾倫……

諫山:

我儘可能蒐集,確認了現在的輿論評價。每個直言不諱的見解都有其一定的道理。我

這樣的畫法,確實會讓大家覺得阿爾敏肯定了屠殺。我的表現手法還是太不成熟了。雖然阿爾敏不是在認同艾倫所採取的最惡劣的手段,但他卻被動地成為了大屠殺的受益者。阿爾敏最終也沒能理解艾倫,在即將訣別的時刻,他是想要透過“感謝你為了我們而成為殺戮者。”這樣很重的話表示自己也是艾倫的共犯,想要儘可能地拉近與艾倫的距離

。”

這件事情上,整體來講,還是

艾倫的塑造錯誤、整體框架的死板

。除此之外,一定要再強調、再進行講解的,還有——“

阿爾敏最終也沒能理解艾倫

”。大家如果認真看上面關於“三笠”的討論,你會發現諫山創的設計含義是——

除去自己之外,沒人能理解自己

。大家要注意的點是:

如果阿爾敏不是和艾倫最近的角色,那麼為什麼139話是艾倫和阿爾敏對話

這在故事構成上,是一個相當

嚴重、低階

的錯誤。

巨人故事角色的死亡,他的核心秘密的託付,居然是和不理解他、不是和他最親近的人進行

。為什麼會有這樣嚴重的問題,這是因為,

從故事的整體需求來講,收拾“爛攤子”的只能是阿爾敏;但是,故事結尾卻充斥著艾倫角色塑造的自私、私人和偏執

。兩種故事方針雜合出來,最終在139話產生了極為奇葩的景象。為什麼阿爾敏看上去更在乎三笠,

因為艾倫更在乎三笠

。而讀者更多地是從哪方面看作品的?

當然是故事整體去看的

——特別是對於中國巨人觀眾來講。

這也就引出了我們下面的討論點——EMA和巨人故事。

EMA和巨人故事

“諫山

でも、今となってはエレンやミカサ、アルミンさえいれば、それが『進撃』だと言えるほどになっていて、いつの間にかキャラクターが巨人より大きくなってきた

諫山創上面的2017年的發言,實際上講了一個相當尖銳的問題——

EMA和巨人故事那個更重要

。對於這個話題,我們在上面的討論裡為大家簡單講過——

對於2013年的諫山創來講,他肯定認為巨人故事重要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觀點在發生改變,最終,諫山創選擇了更偏向EMA的結果。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不是說一開始定好結局了嗎?為什麼說一開始偏故事,之後就偏角色了呢?其實這個回答很簡單,

現在的巨人結局和2019年巨人final展上的都不一樣,艾倫的臺詞甚至是最後才決定的

。巨人故事很多細節之細微、關鍵,略微的改動就能變成巨大的改變,正是在一些細微的點的改變,才能反映出一些傾向、方針,最終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觀感。

這個問題,實際上上面幾個部分已經做了一些闡述,本部分想和大家討論的是——

EMA和巨人故事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平衡

。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諫山創在最後想明白了,即,諫山創在加頁的思路是對的。

《進擊的巨人》終評

《進擊的巨人》的理想故事形態,是

《火之鳥》未來篇

。巨人力量、巨人故事需要從EMA三人身上脫離出來,

EMA要慢慢“變小”,“進擊的巨人”要慢慢變大、成為一個概念和象徵

——

每一次世界陷入死局,都會有力量“破局”進而推動世界前進

。巨人故事最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像《火之鳥》一樣,多

畫一輪世界輪迴

,即使畫的比較簡練也沒問題。

但是很顯然,諫山創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在上面講了,巨人故事本來是設計的近未來的世界背景,因為本身畫不出來才改成了現在的情況,然後你要在結局以更加簡練、高度概括的方式畫出來?所以說,

諫山創本質上也只能加這些內容了

所以,從各個方面來講,

巨人故事本質上沒有什麼本質性改變的方案

。如果想徹底地改變巨人故事,要麼從馬萊篇初期就開始改,重新編排四十多話。要麼調整救世篇、續畫加頁,要增加的可能有200頁,然後要調整不少之前內容。除此之外,

其餘任何調整結局的方案,基本上都不能本質讓巨人故事的結局品質變好

我對任何民間原創的結局,都是這個觀點。

青春期、中二病和賈碧

對於艾倫這個角色來講,

1-14話是單純、徹底的

,15話之後卻又重新引入了複雜的內在。諫山創對艾倫塑造的一個關鍵標籤,就是——

中二病

。關於如何塑造這個標籤,諫山創本身的理解其實是很到位的:

“諫山

自分が描いている漫畫もそうですが、中二病というか、自分に作家性があるとしたら「

終わらない思春期

」なのかなと思います

“諫山

「自分は巨人の力を與えられた

特別な存在

だ」という意識が、エレンの中にあったんですよ。それが実はまったく逆で、特別な存在ではないことを突きつけられ” “打ちのめされてしまったんです。強気で誤魔化すことすらできず「自分は存在してはいけなかったんだ」と

“諫山

最初は根拠のない

全能感

を抱いていたエレンが、いざ世界を変えられる巨人の力を手にした時に、逆に「

自分でいいのか?

」といった疑問や責任を感じてしまう” “(それが8巻での透過儀禮を経て)「巨人の力を背負って役割を果たそう」という決意に変わっていった

《進擊的巨人》終評

對世界和周圍的環境缺乏認識,卻又幻想著自己能夠改變什麼、自己是特別的存在,

無知卻自大,傲慢又任性

,這是相當經典的對這個標籤的角色的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小鬼都沒有改變現實的能力,只會看著教室的天花板發夢而已。而在很多作品中,

賦予這種小鬼以改變現實的力量

,就是一個特別經典而且有趣的設計——

巨人也不例外

艾倫的情況和一般意義上的“中二病小鬼”是有些不一樣的,一般來講,發夢的小鬼在遇到重大的挫折之後多多少少就會變得成熟、圓潤。但是,諫山創給艾倫的角色標籤就是“

終わらない思春期

”(永不結束的青春期),即,

艾倫無論到何時都會是憤怒、固執的小鬼

。在一些人看來,永不結束的青春期=永遠不會成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另外一些人看來,這個標籤還代表著另一層含義——

永遠不向生活低頭、永遠不和外界和解、永遠不改變自己的本色

。那麼,你認為《進擊的巨人》中的“永不結束的青春期”,更偏向那一層含義呢?如果不知道答案的話,一首《Far away》送給在座的各位:

“ 在青色的草坪上展開的,是我們幼時的夢想。自然而然生出的雙翼,能帶我們飛向任何地方。

從那以後多少個歲月流逝,我們也漸漸長大。看清了現實,變得容易感傷。天空變得更加遙遠,即使這樣也要飛向遠方,我們依然能夠飛翔。

就是說,整體上來講,遵從自己的心、保持自己的本色,基本上是巨人故事一直以來想向外表達的內涵。也就是說,

這看上去是一個貶義的標籤,但在塑造上其實是要展現其獨特性的

但是

,因為巨人故事整體上的需要,所以往往不給角色選擇的權利和空間。特別典型的就是艾倫在羅塞之牆入侵、王政篇這兩個篇章的設計,好傢伙和唐僧似的,啥也幹不了光被搶來搶去,就體現不出艾倫“正面”的一面,

光出糗了

。這就讓艾倫整體上給讀者的感覺,和預期的出現了偏差。這裡,就是我們在上面部分講的所謂“方針衝突”。

除此之外,諫山創還在訪談中明確地表示了:

“諫山

心殘りがあるとすれば、エレンとライナー、ベルトルトとの関係を、シガンシナ區決戦までにもっと掘り下げてあげたかったことでしょうか。エレンがもの悽くライナーを尊敬するエピソードをもっと具體的に描いて、エレンにとって「超えられない存在」として描きたかったなと

艾倫對萊納的尊敬

,這本來是諫山創非常想在作品中更進一步表現出來的內容,結果在瑪麗亞奪還篇沒有表現出來。這是什麼,這是

人物厚度的損失

種種的種種,就讓

艾倫自始至終始終無法很好地展現出人物成長

。因為沒有一個足夠好的人物弧光,因為作者和觀眾對艾倫的理解都不到位,

所以我們最終都沒能理解艾倫

在這裡我們是能順帶著聊一下

賈碧的塑造

的。大家知道賈碧這角色的塑造而言,最關鍵的混亂點是什麼嗎?

青春期的小鬼如果沒有特別的力量,他就只是一個遭人嫌棄的臭小鬼而已

。對於一個乳臭未乾的小鬼,

根本沒有資格捲入巨人故事深層的發展

。為了解決賈碧的這個問題,諫山創給出的回答是——

馬萊狙神

“馬萊狙神”相關情節品質之低下,觀感之糟糕,我想我不需要在這裡講了。由此,我想大家也能理解

為什麼要設計巨人力量

的根源性原因了。進一步地講,不只是巨人,其他更廣的、普遍的作品的關鍵元素設計,比方說

巨大機器人

,其根源性的原因,我想大家也能有更好的理解。

艾倫的自由和巨人故事最後的內涵

關於艾倫的選擇、邏輯,很大一部分原因,實際上在

“女巨人”篇

裡面已經表現的比較明確了——

《進擊的巨人》終評

即,如

果艾倫不行動,那麼事物會按照各自的事態、由其他人推動著發展下去,這個結果由雙方的認知、經驗和力量決定,結果可能很好,結果也可能很壞;如果艾倫行動,結果依然是未知的,但起碼結果更多地由自己決定

。因為“女巨人篇”以及一貫的經驗教訓,

艾倫要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裡,他不想隨“大流”到達一個結果

這種解讀,在巨人故事臨近完結前,

基本上大家都想到了

。這個理論,也基本上是當時解釋艾倫行為邏輯的主要論據。然而,即使是早就想到這部分內容的觀眾,依然對巨人結局感到相當的意外、驚訝,為什麼?

因為巨人結局的表達裡,還有別的內容

無論別人如何理解、看待,三笠/艾倫/尤彌爾都想遵循自己內心而活,遵循自己的心走完一生,這才是巨人故事最後的內涵,也是艾倫的自由

那什麼是TA們的“心”?

大家都覺得尤彌爾愛上弗利茲王是瘋狂、無理由、斯德哥爾摩的,但是這就是她的想法

大家都覺得艾倫這樣對待三笠,三笠還愛著、理解著艾倫,是非常奇怪的,但是這就是她的想法

大家都覺得沒必要走到滅世這一步,但是艾倫就是沒辦法接受束縛自己的當下,這就是他的想法

《進擊的巨人》終評

對於艾倫來講,

把他壓制到“牆內”的“牆”,都是不可饒恕的

。在艾倫小時候,束縛他的“牆”是高高的瑪麗亞、羅塞、希納之牆,還有牆外的巨人;當艾倫走出帕島之後,他發現束縛他的牆是全世界。

請大家一定要仔細區分艾倫、阿爾敏的區別。我在巨人討論中也多次和大家強調過了——

阿爾敏想去牆外是因為夢想,而艾倫有的一直是對“牆”的憤怒

。因此,在兩個人同時走出牆外的時候,即使都看到了世界的惡意,阿爾敏依然能夠相信很多事物,但是艾倫不行。

以往的經驗教訓+把全世界都看成束縛自己的“牆壁”+順從自己內心的“自由”——>選擇滅世

這種邏輯看上去非常極端,但是

恐怕諫山創就是這麼想的,而且他極可能根本沒有指望讀者理解艾倫

。所以,艾倫在最後一話選擇了沉默;所以,連阿爾敏最終都沒有理解艾倫。

本質上,從諫山創的角度來看,巨人結局可能依然是巨人故事一貫的——

每個人的自由選擇

——延續性的表達。

然而

,因為巨人故事變得非常複雜、敏銳,這個隱晦的表達

我相信根本沒有幾位讀者能夠認同

討論到這裡,我們面臨著另一個問題的拷問——

被過去與未來支配的艾倫,是“自由”的嗎

關於巨人故事的“自由”,在巨人故事完結之前就有很多很不錯的討論,即,

freedom

liberty

之分。而從巨人故事的內容出發,很顯然,

艾倫沒有freedom,但他實現了自己認知中的“liberty”

。因此,你完全可以說“艾倫既不自由又自由”,這句話看上去非常矛盾、混淆,實際上如果細化分為“

艾倫個體不自由,但是他讓整個巨人世界變得解放

”,那可能會更容易理解一點。

《進擊的巨人》終評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

諫山創自己應當是知道艾倫根本沒有“freedom”的

。112話《無知》裡艾倫的一通發言,根據後面的內容和諫山創的訪談,應當是全錯的。即真相應該是:

阿爾敏是自由的

三笠對艾倫好不是因為血統的主僕關係

艾倫不是自由之身

139話艾倫的那種混亂、崩潰、錯亂,我認為就是

對艾倫的攻擊和諷刺

。為什麼讀者不能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因為諫山創並沒有全盤否定艾倫的“自由”,因為個體的不自由和全體的解放並不是矛盾的,這也是大家必須瞭解到的——

巨人故事最後確實死亡了絕大多數人類,但是人類社會卻得以爬上更高的“科技樹”,也即,更遠的未來

巨人力量在巨人故事中,充當了非常明顯的“

科技鎖

”的功能。即,只要沒有巨人力量的一方的科技爬升到足以令巨人力量無效,那麼

巨人力量一定會被使用

,世界就會被夷平。只有這把懸在巨人世界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消失,巨人世界才能繼續向深遠的科技發展——

這就是巨人世界的解放

《進擊的巨人》終評

諫山創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巨人故事加頁裡,科技發展水準大幅度進步,已經到了21世紀

。而這個時候的巨人故事面臨的束縛和困境,自然是當下的、近未來世界的困境。

打破當代世界困境、走向更遠的未來,這是下一輪迴、下下一輪迴乃至更深、更遠的巨人故事的使命和任務

。當然了,也一定是我們這一代人要一直面對的課題。

諫山創為巨人故事最後準備的內涵,其實是《火之鳥》式的,很有趣、經典的,也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一種設計。

理想情況下的話

,巨人故事應當能向讀者丟擲這樣的問題:

80%人類的犧牲換取的人類社會的解放與進步,你認為值得嗎

然而,正如我們在上面論述的那樣,

巨人故事最終還是沒能從EMA身上升華出來

,因此這部分的表達就被大大削弱了,最後只能剩下一點殘渣而已。

時至今日,討論巨人故事的最終內涵、表達已經幾乎沒有了意義,在這方面,巨人故事毫無力量

Historia和歷史

關於historia這個角色,我在巨人故事完結之前專門寫了“

諫山創要在巨人結局回答的點

”,基本上來講,如下:

在整體強調“

活出自我

”的巨人故事中,

historia是不是被迫和不相愛的人結婚了

,這是不是嚴重違反了故事主旨

作為揹負“historia”之名、

決定將真實歷史公佈給群眾

的女王,如果她的結局是「被洗腦」(洗去記憶)亦或者「被歷史重置」(去新世界),是不是對巨人故事主旨的違反;如果historia一直都知道艾倫的計劃,那麼

她是不是“戰犯”

呢?(即所謂的“天皇論”)

這兩點,是僅就historia一個角色引出來的,

幾乎必須要回答清楚的問題

。但是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

完全沒有回答

。這是什麼,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在上面講過的,所謂

“角色敏銳性”的嚴重缺失

。當然,你也可以說,諫山創最後無力照顧到這些點了,或者說刻意地和稀泥。為什麼,因為光一個救世篇幾乎沒怎麼出場的角色都有這些必須回答的問題,那其餘總和的問題簡直

多如牛毛

,根本補不過來。在這裡我也勸誡那些自己寫巨人結局的朋友,

如果你認識不到巨人結局之前有多少關鍵問題,你怎麼可能補一個更好的結局

從結果來講,諫山創給的結局是——

女王作為帕島的“鴿派”,和外界進行和平談判

。諫山創既沒有說“帽子男”的來歷,也沒有說婚姻幸福與否、是否相愛;諫山創沒有明確說historia到底是一直知曉計劃,還是被削去了記憶。

《進擊的巨人》終評

你可以看到,諫山創對“救世小隊”的定義這麼直接,這麼喜歡說“怪話”的作者選擇沉默,

那要麼是沒意識到,要麼是和稀泥,大家選一個自己相信的就可以了

諫山創在這些關鍵問題上的迴避,也是巨人故事結局評價大幅度降低的原因。

萊納的救贖

萊納這個角色其實說明了一個對於此類作品來講,非常關鍵的問題——

一位角色越過底線之後,如何才能真正的被重新接受

“我們都是一無所知、被迫參與的普通人”,這種話情理上能夠解釋,但是情緒上無法接受。

對於真正的仇恨來講,能夠消磨它的實際上只有歲月

。我說得再直白一點的話,

只有這茬子人老去/死光了,仇恨才會淡化乃至於消失

。其他的處理方式,老實講,都不是很有說服力。

所以說,輕易把幾乎所有主角團都捲入其中,其實是非常不謹慎、過於激進的設計。所以說,

救世小隊很不受大家待見

。救世小隊一是思想過於超越時代,二是行為完全反情感、左右不是人。確實,在不被大家所理解的困境之中的堅持才有光芒和價值,

但你不能設計的太極端

所以說,

即使萊納確實看上去很慘,實際上萊納也並沒有真正重新被接受

。如果大家覺得這種說法太苛刻,我反過來問:你覺得什麼時候萊納差不多被原諒了?就是,做個噩夢慘兮兮,就被原諒了?被艾倫一頓講,就被原諒了?被讓一頓捶,就被原諒了?

萊納所尋求的“原諒”,是一個虛無縹緲、不可真正到達的事情——

除非他死了

。我想諫山創對這個問題也很苦惱,他在萊納身上下了很多工夫,一些情節設計的也著實不錯,但是

他自己也感受不到萊納真正重新獲得自由與潔白之身的時刻

。諫山創的這種感覺是正確的,但是他又覺得在巨人故事的最後應該讓“

每個角色的故事都好好落幕

”,所以——

《進擊的巨人》終評

這裡就體現出了萊納這個角色的困境,你讓他一直慘兮兮的吧,讀者覺得太刻意、過頭;但是,你給他點陽光,又立刻會引起讀者的不滿。所以,萊納在馬萊、救世篇的塑造到底好不好呢?實在是難以判斷的事情。

萊納這個角色我們不能給很準的判斷,但是透過萊納,我們能看到

這種方針的危險

。萊納這種級別的塑造都無法扭轉乾坤,

那賈碧呢?不用多說了吧

單調的勝利

關於巨人故事角色塑造水準的內容,相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基本上,馬萊篇、救世篇戲份越少、越保守,人物塑造就越好

。這個現象造成的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結果就是——

《進擊的巨人》終評

帕島最終塑造最好角色之一,居然能包括是全程划水的——

希琪

。而巨人故事整體塑造水準最高的角色,也變成了沒有參加馬萊篇的——

艾爾文

這不僅是在說巨人故事角色塑造的問題,而是一個共性的難題——在爭議性的故事裡,極難塑造好不鮮明的角色。

《進擊的巨人》終評

為什麼希琪的風評好,因為她全程划水保命就完事了,她的戲謔、划水、不認真,甚至能被讀者解讀為對帕島軍國主義的

蔑視

。為什麼弗洛克風評好,因為弗洛克無論怎麼樣,他就是一顆忠心向帕島。進一步,為什麼兵長保持了風評,因為兵長從頭到尾全在和吉克對線,就認準這事。

他們鮮明,所以保持了自己的風評

這種現象是很可悲的。對於這種故事,承擔更多責任與考驗、做出更重要抉擇的角色,理應得到觀眾更高的尊重和喜愛。出現這種結果,不能說是諫山創對希琪、弗洛克的理解好,而是其他的太拉了,因此,我不會讚賞這些角色的塑造。

以弗洛克為例,即使是要塑造一個單純的所謂“帕島至上者”,

也有好得多的辦法

。作品應當更多地、更準確地表現弗洛克的

瘋狂、狂熱

,更多的表現弗洛克對異己的壓迫和控制,而不是把他搞得像是帕島的英雄似的。

但是,較為特殊的,就是

兵長的塑造

。諫山創在馬萊、救世篇對兵長的理解是蠻有意思的,不僅僅是我們之前講到的“不理解年輕人”的方針,還有一個特別正確的思路——

簡單樸素的判別事物的方式

在馬萊、救世篇,對於艾倫之外的角色來講,整體局面變得相當混亂、雜亂和無序,按照以往的經驗、邏輯做出判斷往往很難,而兵長的判斷邏輯基本上無視了實際情況,變成了——

憑藉自己的直覺與道德觀做判斷

大家都說吉克是“自己人”,但是因為吉克道德觀有問題,兵長就覺得你必須得死,你一定有問題。阿爾敏這群人怎麼看都不靠譜,但是是和艾爾文差不多的人,那我就覺得他們“對”。兵長的這種塑造方針,

著實幫他迴避了太多敏感性問題

,因此兵長也成為在馬萊、救世篇擔任重要、複雜任務之後,依然有著較好口碑的主要角色。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方針,兵長並沒有在故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甚至沒有和艾倫交談

《進擊的巨人》終評

按照巨人故事的一般設計來講,

兵長其實是很像EMA的“父親”的

,兵長在故事最後也有“我也有很多話想講”的臺詞設計,但是最後也都成為了泡影。

第三部分:當下如何看待巨人故事

諫山創與巨人故事的水準

諫山創在巨人故事各個時期是什麼水準,在那一時期水準最高/最低;巨人故事在各個時期是什麼樣的水準,在那個時期水準最高/最低。這種問題,是很多觀眾相當感興趣的。

你在討論“水準”之前,先要定的顯然是標準。如果要嚴密地給大家一個評判,大家可以看看我寫的《柯南故事評價指南》,就知道這是非常複雜、繁重的討論工作。我無意在本文內進行特別繁雜的討論,我就進行一些非常簡單、概括性的討論好了——也因此可能有些不準確。簡單而言,巨人漫畫水準評判的最重要的元素,基本可以分化為下面的幾大項:

畫的水準

故事構成的水準

對角色的敏銳、方法論的水準

精神品質

先講,

畫的水準

對於“畫的水準”,能講的其實是相當多的。人物設計的水平,人物的動作、表情能畫到什麼程度;世界觀塑造的水準,對背景事物的描繪能到什麼水準;分鏡、分頁的水準,等等……

顯而易見的,

諫山創在巨人漫畫前期的“畫的水準”是相當低的

。低到什麼程度?

只會畫左臉不會畫右臉

。那麼作品中必須出現右臉的情況怎麼辦?

在稿紙背面畫

。巨人故事前期很多很多內容都受到了畫技的嚴重的制約,不僅僅是人物表情的繪製、建築物的設計和繪製,還有更嚴重的世界觀的建立。這個話題我們上面講了一部分,大家也有所瞭解了,不再贅述。

說得具體一點,

諫山創呈現出顯著的“畫力不足”的情況,基本上只有漫畫1-2卷

。所謂顯著的“畫力不足”,就是指自己的畫力連自己想法的

最基礎內容

都無法實現。基本上,1-2卷的大部分關鍵性場景,漫畫都被動畫

完壓

。不僅僅是人物繪製、世界觀設計,連之後被大家所讚賞的分鏡構思,1-2卷的諫山創的表現也並不好。但是,在第2卷後期,就獲得了很顯著的進步,可以說是相當有漫畫家的才能。這種連載1-2年出現蛻變,基本上也是成功漫畫家常見的現象。

1-14話,即巨人故事“初陣”的篇章,基本上是諫山創靠著衝勁“莽下來”的。在1-14話完成之後,巨人故事的連載穩定了下來,也獲了獎,諫山創得以重新開始規劃巨人故事,並且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在漫畫15-21話,巨人故事出現了長篇幅的文戲和調整,這一階段諫山創的發揮

有好有壞

,既有15話那樣比較嚴重的失誤,也有19話的審判那樣文戲、單張被動畫壓制的情況(基本來講,諫山創在動作表現上的覺醒比在文戲上的覺醒要快)。

諫山創的畫力不好,但是諫山創在

分鏡、動作設計、單張表現

上的感覺是很不錯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討論中我和很多朋友早就發現了,

單張表現的水準和諫山創的水準往往是高度正相關的

。當作品中高水準的單張出現的越多、越好,往往故事的整體水準——不限於畫——都會更好。在這裡要特別和大家說明一下,諫山創的“單張”的評判裡,構圖、人體有多準確,這並不重要,而是整體的表現、感覺。請原諒我比較模糊的說明,我沒想到更好的說明方式。

巨人漫畫第一個成熟、優秀的篇章,是女巨人篇

。基本上,在女巨人篇章之後,漫畫、動畫哪一個是更好的巨人故事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肯定是漫畫

。這個說法可能有些爭議,但是,僅就故事內容的表現來講,

優秀級別的漫畫作品壓不過動畫這才是奇怪的

。開始連載兩年的諫山創就已經有了一流漫畫家的才能,出色的對分鏡的感受,出色的動作設計思路,出色的鏡頭感,出色的單張表現。可以說,在女巨人篇開始之後,特別是女巨人篇中後期,

諫山創的畫力和巨人故事的需求基本匹配了

大家一定要理解“

需求-能力

”之間的關係,這就像“

木桶理論

”,當你的點子的必要需求你可以滿足的時候,你當然容易做出高完成度的內容。相反,

當你提出完全超出自己能力的點子的時候,你到底憑藉什麼能完成它呢

?走出牆壁、塑造完全未知的故事舞臺,表現大量女巨人的動作戲、文戲,塑造利威爾兵長為代表的調查兵團,女巨人篇對於當時的巨人故事、諫山創來講是相當有挑戰性的,但卻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的。相對的,

馬萊篇

對於90話的諫山創來講也極具挑戰性,而且,

是能力範圍之外的

。諫山創對世界構造的構思能力的成長,至多隻能到表現城市的一部分,表現整個世界的變化,什麼“東洋國”,什麼“地鳴”在整個世界的整個推演過程,

根本不可能畫出來

回到本部分的時間、內容線上來,如果只看第一季動畫的話,很多觀眾可能覺得“初陣”的部分,即第一季動畫前半部分,是更好、更出色的巨人故事。

我也基本認同這個觀點

,本質上來講,這就是巨人動畫化相當大的貢獻。無論如何,

巨人觀眾都應該感謝巨人動畫幫忙補全了巨人漫畫最短的短板

諫山創在畫上的事情,各方面來講,從“女巨人篇”進入狀態之後,

一直維持到了“地鳴”發動

。說得更具體一點,到131話為止。131話是《進擊的巨人》故事最後的高峰單話,在各方面來講都一樣。也就是說,

馬萊篇的諫山創在創作能力上其實是處於生涯高峰期

。這個結論我是相當確定的,以前很確定,現在寫總評就更加確定。實際上諫山創自己的訪談基本上也都是能佐證這個觀點的,比方說從畫的角度來講,

諫山創認為馬萊篇裡他畫的動作場面是最漂亮的

說到單張的話,我問大家一個相對簡單很多的問題——

最後一張像樣的單張,出現在第幾話

《進擊的巨人》終評

137話,阿爾敏塑造回

。換句話來講,

巨人故事最後兩話連一張像樣的單張都沒出現

;再換句話來講,

巨人完結卷34卷(135-139話)可能只有一張像樣的單張

。這其實,相當地能說明巨人故事在最後階段的水準和精神氣。

在畫的上面,說一個籠統的結論的話,基本上,

女巨人篇-馬萊篇,諫山創都維持了足夠好的水平

。足夠好,當然是指相對巨人故事本身的需求而言。說得更準確一些,

巨人故事在“畫”上最好的水準,是馬萊篇

然後講,

故事構成的水準

巨人故事故事構成的特別巔峰的時刻,基本上是三個:

我凱他超

點題回

致兩千年之後的你

其中,更以“

我鎧他超

”水準最好、最厲害、最難以復刻。很多故事都試圖構思多個獨自思考的角色,完全不同的思路造成相互理解、思考、行動的

錯位與奇異

,也就是所謂的“跨服聊天”。

但是,能像“我鎧他超”這樣關鍵、成功、意外、徹底,是非常難的

。無論如何,“我鎧他超”這樣的揭開作品核心懸念的設計,都是值得記住、讚美的。

再往前講,“初陣”部分在畫上很不成熟,但是卻是一個相當出色的故事開篇——特別是對於不確定自己能否長期連載的創作者來講(一開始覺得只能畫兩卷)。“女巨人篇”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性,但是依然有著完整構思與相當完成度的篇章。“女巨人篇”之後的巨人故事就不用我講了,基本上,

除去王政篇之外

,諫山創在故事構成上都有相當精彩的發揮——

直到救世篇

。王政篇本身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是因為在構成過程中對整體、細節的把握不夠好,

也不是諫山創擅長的內容

,肯定是不能拿到稱讚的,最終也是在動畫改編中進行了大量的改動。

換句話來講,

諫山創在故事構成上一直都很擅長

。巨人故事救世篇的失敗,並不是說他在救世篇的時候故事構成能力下降了,是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在其他地方進行了論述,在這裡不再贅述。

之後就是,

方法論的水準、對角色的敏銳

關於巨人的方法論、角色的敏銳,我在其他各處的討論中進行了較為零碎的討論和介紹,在這裡我就直接給結論——

巔峰,是瑪麗亞奪還篇

大家都是“無可奈何的普通人”

死亡之前展現角色的本色

故事“易懂的部分”和“難懂的部分”巧妙的組合

“怪話人”的設定和使用

反情緒宣洩

等等……

巨人故事的方法論,在這個篇章裡都得到了良好且恰當的運用

。特別特別是幾位主要角色的死亡,對角色的敏銳性太棒了。大家看一看瑪麗亞奪還篇裡死亡的幾位角色,和救世篇裡死亡的幾位角色,真的是

高下立判

。不要說救世篇的塑造比瑪麗亞奪還篇難,艾爾文死亡的設計難道不難嗎?對阿爾敏的準確投射難道不難嗎?準確設計出艾倫使用立體機動來戰勝對手的情節難道不難嗎?

最後,是

精神氣質

的問題。這個問題能分割為兩個部分,即故事內容的氣質,和作者本身的精神氣質。簡單來講:

故事內容精神品質的最高點,

瑪麗亞奪還篇

諫山創精神品質的最高點,

瑪麗亞奪還篇、馬萊篇

這個話題我們會稍後進行詳細論述。

從上面的論述,巨人故事、諫山創本人的巔峰在哪裡,我認為已經非常明顯了——

瑪麗亞奪還

那是如夢幻一般的,巨人故事最完美的篇章

而巨人故事、諫山創的低谷,我認為也很明顯了,

救世篇

巨人故事“應有的高度”

這個話題可能是很多觀眾感興趣的,即,

巨人故事如果按照理想情況發展,會到達什麼樣的高度

巨人故事的“理想情況”分為很多種,你編造一個完全沒辦法實現的解決方案,你可以說這是巨人故事在某個方面的理想情況,但很明顯

永遠不可能實現

。就像我在上面講的《火之鳥》式結尾,諫山創在結尾加頁確實表現出了這種傾向,但是這是永遠不可能真正畫出來的。因此,這種結尾肯定不能算是巨人故事“應有的高度”。

我的觀點是,巨人故事“理想的高度”差不多就是下面兩種情況:

90話直接完結

馬萊篇、救世篇在故事上更有耐心,在角色上更具敏銳性,在方法論的選擇和使用上更加謹慎適當

先說第一種,如果巨人故事直接在90話完結,

差不多相當於185話完結的《獵人》

。在一些方面固然還有一些疏漏,但是直接完結並沒有特別大的不妥當之處。

然後主要講第二種。巨人故事在馬萊篇(91-123)整體上其實沒有特別大的問題,有問題的主要是:

過於草率的對稱、映象設計

在情節烈度的把握上不是很好

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的話,

沒有必要讓賈碧成為主要角色

。這裡不是說賈碧殺死莎夏的情節是不正確的,而是不應該在這之後給賈碧如此多的關鍵性內容——

特別是在不給賈碧巨人之力的情況下

。然後如果有可能的話,

兵長、韓吉可以設計的更積極、強勢一些

,耶派和韓派的衝突烈度可以上升一些(相對的馬萊部分烈度沒必要這麼尖銳)。

到救世篇(124-139)的話,

問題就太多了

。簡單來講,

救世小隊整個行動設計都需要改

,“地鳴”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改。大家應該先對“地鳴”這個情節本身有所體會和理解,在“地鳴”發動的時刻,是整體矛盾最為尖銳、整體戰意最為強烈的時刻。而隨著“地鳴”不斷深入,隨著世界慢慢被“地鳴”摧毀,

戰意、惡意和情緒要慢慢低落下來

。正是這個過程,才能夠讓原本支援“耶派”的觀眾懷疑、改變自己的立場,才能夠讓“韓派”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和力量,

最終為殺死艾倫積累足夠的情緒和認同

這部分最適合拿來說明、對比的,就是《風之谷》裡的“

大海嘯

”。巨人故事有巨人故事自己的情況,並不算說直接照抄“大海嘯”就能解決問題——而且也沒辦法照抄。我想說的是,“大海嘯”有一些方針,確實是巨人故事應該考慮到的:

致命、不可逆的大範圍毀傷

綿長、絞肉機式的毀傷過程表現

“不可逆”這件事情,對於巨人故事來講,其實是很難實現的,本質上來講,

這是巨人縫合世界觀的更進一步的限制

。《風之谷》裡可以使用核輻射、瘴氣等等,來造成不可逆、永久性的損傷、損失,或者說,

懲罰

。為什麼要留給人類不可逆的損傷,因為這代表

下一代的人類要永遠揹負這一代的教訓前進

。如果沒有傷痕來告誡人類,如果人類沒有受到侷限,

憑藉什麼能夠不重蹈覆轍呢

《進擊的巨人》終評

關於這個方針,在巨人完結前的討論中,實際上不少人已經給出了一些思路,那就是——

生態系的徹底破壞帶來的災難

。是的,巨人世界裡面沒有核輻射、瘴氣這種設計,但是對整個世界的毀滅、夷平,卻應當不是一兩年,以至於十幾年能夠恢復的。但是,在巨人故事裡,

僅僅三年過後

,阿爾敏一行人就能坐船重新前往帕島,很顯然是沒有注意到這個潛在的設計的。

《進擊的巨人》終評

即使不引入新的設計,巨人故事完全可以多描繪

難民生存的艱苦、戰後世界復原的艱辛

。我舉個巨人故事本身的例子——

因為瑪麗亞之牆的淪陷,帕島因為損失了大量生產資源的土地,餓死了大量人口

。那麼,

這種情節為什麼不能在救世篇中後段出現呢

?即使以一個相對簡略的方式呈現,也會進一步削弱艾倫和耶派、鞏固整部作品的表達。如果膽子更大一些,你甚至可以設計——

兵長在戰後的牆外最終死亡

(因為殘疾)——這樣的情節。這樣的情節非常有衝擊力、並不超出巨人故事和巨人角色範疇,

為什麼不能做呢

之後講第二個方針,“

綿長、絞肉機式的毀傷過程表現

”。請注意,“綿長、絞肉機式的毀傷過程表現”不僅僅侷限於帕島之外,

帕島之內也要進行

在帕島之外,有兩種設計方式,

採取任意一種或者相互結合都可以

。我推薦的,合理的、可實現的故事情節,是——

穿梭馬萊大陸的求生列車

。即:

《進擊的巨人》終評

把這趟列車一路以來的遭遇畫出來

,以阿妮的父親、萊納的母親還有那兩個被踩扁的小孩子為主視角,描繪一路以來的

驚險、恐懼和窒息

,在狹小列車內的

絕望與希望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

這個情節是如此的合適,但凡想完成這個篇章就必須要努力畫好

。這個情節不僅僅是整個故事情緒扭轉的關鍵,更可以解決救世篇另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

馬萊方沒有足夠強度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諫山創完全已經把角色、框架全部搭建起來了,

你只需要把它填充滿就可以

,並非我們的胡思亂想。

在“穿梭馬萊大陸的求生列車”的主情節之外,還可以加什麼情節?答,

救世小隊的飛機和求生列車的交錯

。這個情節有兩個前提,那就是“

改變弗洛克死亡的情節設計

”和“

控制“地鳴”的前進速度

”。為什麼,我們一條一條地講。

首先是“改變弗洛克死亡的情節設計”,關於為什麼最好改變弗洛克的情節,我在其他部分有了論述,不再贅述。弗洛克的部分改了,即,

飛機的基本結構沒有被破壞

,也即,

韓吉的死亡重新規劃

。至於韓吉的死亡如何重新規劃,我的答案一直很明確——

被耶派直接打死

關於“地鳴”的推進速度、規模,一直有朋友進行了關注和討論,發現其實是有些混亂的。簡單來講,“地鳴”的速度、推進時間點也要有所更改。和上面“穿梭馬萊大陸的求生列車”主情節相互結合的話,基本上,

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起碼要顯著比火車慢——火車到達最終舞臺之後,要幾天之後才追上,

這樣才能表現出最後的混亂、絕望和希望

。在“救世小隊”的飛機到達馬萊大陸之前,馬萊軍隊要被“地鳴”摧毀——因此這架飛機才能夠深入馬萊。

救世小隊在馬萊不要一開始就前往最後舞臺,而是——

通知各個城市的居民避難

。這樣的設計有很多好處,其一是對整個“地鳴”過程的補全,其二是

讓救世小隊的口碑透過一列列難民列車,彙集到最後的舞臺

,這顯然是高明地多的解法。另外,在一片混亂、絕望和混沌中,在某個地點進行降落與補給,和在此處停靠而陷入困境的列車一起再演繹一出逃亡戲——

他們不必相見,彼此感受到存在即可

——這樣的設計也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帕島之外,

帕島之內的混亂也必須設計

。說得更加具體一些,

女王、韓派和耶派之間必須爆發足夠激烈的衝突

。即使不進行特別精細的表現,設計一些簡略、象徵性的環節,我認為

完全不是問題而且相當的重要

。耶派直接把韓吉、基斯打死,基本上是非常容易實現的、很基本的設計。如果要更進一步,完全可以設計更加激進的情節,翻一下歷史書全都是例子,就不具體描述了。

除此之外,一些我們之前指出的角色敏銳性相關的問題也一定要進行解決,比方說139話阿爾敏和艾倫的對話,比較簡單、易行的改法,當然就是艾倫在說“殺死八成人類”的時候上去開始暴揍艾倫,談到三笠的時候停止——

剛好和139話設計相反

等等,不一一細細展開。簡單來講,以諫山創的整體框架和設想來講,如果發揮得當,

其實是能夠交出一個差不多的結尾的

。但是,即使是按照我構想的較為出色的發揮,最

後的評價也會是複雜、交錯的

。它不會是90話完結的時候,評價相對一致的作品,但是會是一部更加完整、有勇氣的作品,會是屬於稍小一部分群體的佳作,而且想必更有助於創作者的理解與成長。

爛尾對巨人其他部分的影響

巨人救世篇對巨人整體的評價肯定是有影響的,那麼,影響大到什麼地步,會全盤否定巨人這部作品嗎?

整體上來講,基本上,我的觀點是——

對巨人前90話的影響不大

。但是換句話來講,救世篇顯然影響到了馬萊篇,即,

91-139話的巨人故事是全盤失敗的

巨人故事在構成的時候有一個方法論,叫做“

難懂與易懂、保持懸念

”,如果在本部分說得更細一點的話,我可以講“

核心後置

”。即,每一部分之後確實在揭開一部分謎團,但是這部分謎團不斷地指向一團虛無,

不斷地把真正給予真正有效資訊量的時間推後

。特別典型的,就是“女巨人篇”的收尾處理。無論硬質化的材料如何堅硬,無法鑿開都是相當難以被大家接受的事實,

以至於完成了階段性故事,卻只獲得了很少的有效資訊量

你給讀者的資訊量越少,整體故事就顯得神秘,讀者就越會去猜想,故事整體的懸念也會得以延續,

就相對容易把閱讀體驗做好

。這個方針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核心秘密揭開之後,你曾經搪塞過去的內容都要重新接受審視。

舉一個不怎麼恰當的例子:

一堆人被困在荒郊野嶺的小別墅裡,然後不斷髮生連續殺人事件,大家反覆進行偵察、推理、排除都沒辦法阻止這個殺人犯,而且也根本找不到他的動機和規律。隨著倖存人數越來越少,嫌疑人也越來越少,

每一位角色和讀者都知道離真相越來越近了

。最終,剩下了兩個人,知道自己不是犯人的兩個人立即開始廝殺,其中一個人殺死了對方活了下來。正當他感到慶幸、讀者想看看謎底的時候,

一個鬼跑出來說“我是犯人”

你什麼感覺?

這個謎底很離譜,但是因為揭開謎底的時間點晚,所以可以利用這個荒唐的謎底設計很有趣的大部分閱讀過程,在大部分閱讀時間內,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那麼,

你說這個閱讀過程是不是要隨著結局一起進行審視呢

平心而論,當然我們上面很多內容也講的比較多了,

諫山創並不是以爛尾為前提,創作的巨人故事

。所以一個不怎麼好的謎底,對於整體巨人故事而言,影響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惡劣。更重要的是,

諫山創實際上已經給了讀者足夠多的提示

。至少在核心謎底這一項上,你去指責諫山創欺騙、隱瞞、耍小聰明,

是沒有特別大的必要的

一個經常被大家想到的觀點是——

因為卡露拉是艾倫殺的,所以艾倫這個角色的根基就出現了錯亂,巨人故事整體就變得渾濁而不堪了

。這個觀點的邏輯蠻順暢的,但是實際上是

不正確的

。我們之前在艾倫角色的塑造部分已經向大家講了,艾倫的主要驅動力,是對壓迫他的“牆壁”的憤怒。在卡露拉死亡之前,艾倫在和阿爾敏的交談中,就已經萌生出了對“牆壁”的憤怒——

他的人物的動機已經形成了

。如果大家覺得和阿爾敏的部分不夠典型、有說服力的話,那麼艾倫救三笠的部分其實表現的更清楚:

《進擊的巨人》終評

實際上,巨人結尾的糟糕之處有很多,但艾倫自己指揮“吃媽巨”的內容其實沒有那麼大的殺傷力,

其實沒有那麼糟糕

。如果單獨拿這一處設計和相關的謎團鋪陳的話,甚至還有可以誇讚的地方。巨人結局的糟糕,是

因為諫山創對於巨人故事方針的錯亂,方法論的錯亂與死板,對角色敏銳性的遲鈍和漠視

,這些才是主要原因。

對於巨人故事1-90話來講,它們共有的核心秘密,實際上是——

巨人都是同胞、島外還有敵對的文明存在

。對於1-90話的核心謎團,諫山創實際上交代的相當的漂亮,甚至說在“點題回”對“進擊的巨人”概念的昇華都相當漂亮,

並沒有什麼投機取巧可言

。拿《獵人》來舉例子的話,正如我在上一部分所講的,《進擊的巨人》1-90話相當於《獵人》1-185話,即,小杰、奇犽見到凱特的時候。巨人在90話完結、獵人在185話完結,那麼它們基本上就是等量齊觀的作品。相對的,

《獵人》的螞蟻篇差不多就相當於《進擊的巨人》的馬萊篇+救世篇

,這次不同的是——

獵人的“螞蟻篇”成功了,而巨人的失敗了

。所以,即使是目前獵人故事還遠遠沒有完結的情況下,我也依然會給獵人更好的評價,我也會認為獵人的情況和巨人是不一樣的。

如果大家覺得我說得不夠清楚的話,我專門講一遍好了:

在我心目中,即使是現在的巨人故事的1-90話,依然是和《獵人》等量齊觀的,最適合當代大眾華語漫畫讀者閱讀、在成體系方法論上最為完備自洽且值得學習、綜合可看性極佳的日本漫畫之一

那麼,巨人故事91-139話呢?

當然是極為糟糕的

。我在之前花了很多內容來講,諫山創本人的創作素質在馬萊篇其實是相當好的。

但是

,如果是綜合來評判馬萊篇的話,

那麼一定是非常糟糕的

。如果你根本不給故事設定什麼底線,就是要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的話,你當然可以在馬萊篇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極為過激的情節。為什麼觀眾在馬萊篇的閱讀程序中感覺到非常精彩和過癮,因為根據巨人故事以往的慣例,

過激情節是要收回來的,越過激的情節應當匹配越精彩的回收

。因為這樣的信賴,讀者往往忽略了故事收尾的難度,

一直相信著巨人故事會在最後峰迴路轉

。當然了,這份信賴最後也是被背叛了。

救世篇的糟糕,很多人都看得出來。馬萊篇剩餘的東西,說穿了現在也就剩下下面著一些了:

在馬萊篇初期的決心和意願

巨人故事中相對突出的畫技

巨人故事長線架構的揭曉

映象衝擊的衝擊力

這些元素而已了。和1-90話那些,一氣呵成、完整構成、根基紮實的篇章相比較,

段位差的比較多

這麼說了一通,但我也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馬萊篇、救世篇實在是相當糟糕的內容,

一部139話的作品有49話很糟糕

,整體評價怎麼可能不受影響呢?就算你說得有點道理,我們主觀無法接受呀!所以本部分的內容也就僅供大家參考,你給總評的時候跟隨你內心的感受就好了。

巨人故事是否還值得推薦

這個話題大家可能比較關心,在巨人故事的結尾失敗之後,巨人故事還值不值得推薦,值得推薦那些部分。更具體一點,在那一話出現不可逆轉的問題,在那一話之後徹底失控?

本部分都會進行回答

直接給大家結論的話,

巨人故事依然值得推薦,推薦1-90話比較好

。上一部分的內容大家已經發現了,我對馬萊篇的評價還是不錯的。那麼,為什麼不推薦馬萊篇?因為看了馬萊篇你總想接著往下看,馬萊篇可能和救世篇相互分開嗎?所以,如果給朋友推薦的話,我會只推薦1-90話。而如果從作品本身的各方面水準來講,

我是認為看完巨人全篇依然是不錯的選擇

諫山創的很多方法論,很多觀念,很多思路,甚至說他為什麼慘敗,都是很值得大家去學習、品味的

。我說得直接一點,人人都笑巨人爛尾,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你接觸到的日本漫畫連嘲笑巨人的資格都沒有,即使它們按照自己小小的弧線能發出的最璀璨的光芒,離巨人的光輝都差很——多。無論如何,巨人都有90話(7-8年)的全盛期,巨人都引領了一系列類似題材的火爆——而且沒有一部能摸到它腳跟。我說的再直白一些——

如果僅因為它爛尾,或者說輿論評價比較混亂,就錯過這部作品,是非常可惜的

之後,巨人故事出現

不可挽回的、致命性的

內容的節點,是:

《進擊的巨人》終評

巨人故事96話《希望之門》,

貝爾托特被“吃媽巨”無視的部分

。對於巨人這種帶有一定懸疑、解謎屬性的作品來講,這種情節既然出現而且

被強調了

,那麼就一定有其原因和進行解答的必要。如果從96話的內容進行改動,

應當避免描繪貝爾托特的反應,把“吃媽巨”混入巨人群中

。當然,這裡也可以用“巨人會被大量人群吸引”的設定,來進行搪塞。如果說96話的這部分出現之後,作品還有一丁點回旋的空間的話,那麼:

《進擊的巨人》終評

106話《義勇兵》的這部分情節,則是宣佈巨人故事

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既然你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疑問,阿爾敏也明顯表現出了隱瞞,那麼你就必須給讀者一個信服的說辭和理由。替代性的解答,基本上都是非常複雜、

需要對145王進行大量假設的

。但是我們在上面的討論中早就指出,而且巨人故事也早就證明了——

145王的部分根本什麼也沒有

。如果無視這個情節,那麼對巨人故事的殺傷性也並不低。所以,如果真的要說巨人故事在哪裡就無可挽回了,那就是106話《義勇兵》。

因此,就像我們在之前論述的那樣,

如果要改巨人故事,最好從96話開始改,調整四十多話

如何看待巨人動畫

巨人觀眾如何看待巨人動畫,以至於更細的——如何看待wit的貢獻,如何看待mappa的貢獻,如何對待剩餘部分的動畫呢?

就理解巨人故事而言,沒有疑問的是

都要看

。如果一個巨人觀眾斬釘截鐵地給你講“只看漫畫就可以了”,

那麼只能說他是狹隘的巨人觀眾

。巨人動畫的新的元素、內容都有細細品味、重新認識之必要,動畫、漫畫之間的差異更是我們理解作品和創作者的關鍵內容,

當然要看了

就哪一個是更好的巨人故事而言,我的觀點在上面已經講過了——

巨人漫畫

。對於任何漫改動畫來講,能夠壓過原作漫畫,只能說明:

原作漫畫不夠優秀

動畫品質極為出眾

動畫改動巨大,幾乎成了另外的作品

說這麼說有些沒意思,

我帶大家看看諫山創自己對巨人動畫的一些賞析和意見

。以2013年巨人第一季動畫的討論為例,諫山創在自己的blog上發了不少感想,我簡單摘了一部分:

“第1話:日笠陽子さんの歌やED映像もたまらんでしたよ!

第7話:相変わらず漫畫版の百倍クオリティが高くなってます!

作畫、演出、演技、音楽、などそれぞれ才能が上手いこと合わさって

第22話:

《進擊的巨人》終評

第23話:アニメの23話での、「アニのリアクション」は 僕が提案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アニにはあそこで素になるべきだと思ったのです あれ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た怪物の正體が ただの悪い奴に見えるのではなく 「普通の人間」だったって感じにしたかったんです”

這一套說辭大家眼熟不,是不是特別“動漫高手”(笑)。

什麼演出分鏡啊,我在思考演出和故事設定的取捨啊,看了之後覺得原創太好了

……我再和大家重複一次,諫山創是很好的欣賞者,

他比幾乎所有觀眾都“懂”

(當然包括我),

動畫化改編過程他出力很多,而且遠遠不是提一點意見的程度

《進擊的巨人》終評

諫山創是這麼給動畫組提意見的

。沒想到吧,這是

比漫畫更準確、詳細的內容

。所以說,輕易否定、質疑動畫改動的,

我除了說你半瓶水還能講什麼呢

總的來講

,巨人動畫第一季在各個方面都是相當好的,是值得巨人觀眾讚賞、感謝的非常棒的動畫化。在第一季之後,隨著巨人漫畫的成熟,

動畫在欣賞的位次確實是退居次席了

——但是依然有其價值和品質。

我們要對巨人的動畫有基本的尊重

。這當然不代表我們不能去指責動畫化的一些內容,而是說我們的討論要更理性、有邏輯。

對於剩下部分的巨人故事的動畫化,坦白地講,我是沒有什麼觀看的興趣的。就像我在上面講得,巨人故事既然走過了106話的時間點,

那麼就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改變

。期望最終季巨人動畫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

我認為不現實

。比較現實的,頂多是對一些諫山創自己都承認的特別重大、低階失誤的改動——比方說阿爾敏的臺詞設計。

其餘的,

不建議大家抱任何期望

第四部分:巨人故事的討論

自我檢討與批評

巨人故事在最後階段的關鍵性發展,整體上而言,

是有條理與脈絡的

。或者說得直白一點,

我們應當能夠看到結局的這個潛在的可能的

。參加過巨人完結前討論,或者直接和我進行過交流的朋友都知道,當時所有人都知道“

阿爾敏的記憶裡有什麼關鍵秘密

”,在巨人故事還剩下幾話的時候,這種關鍵性的謎團資訊顯然是推測的最關鍵的點,圍繞這個點展開,自然是最好的推測謎團的方式。

“阿爾敏的記憶”指的肯定不是他自己的記憶,而是貝爾托特或者更早以前超大型巨人宿主的記憶。眾所周知,貝爾托特之前的超大型巨人在巨人故事裡基本上沒有有效資訊,所以理應分析貝爾托特的記憶。而,

貝爾托特記憶中可能的疑點都有什麼

?從這個點出發,注意到“吃媽巨”情節的異常,猜測到作品可能藏的謎團,

這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

。而為什麼,無論是各路大棋黨、陰謀論,還是我自己的討論也好,角色的眼神、動作都一個一個圈出來講,

卻沒有重視這裡

說到底,本能的,

我們都在相信巨人故事有一個精彩、巨大的謎底,不會是簡單、粗暴的謎底

巨人故事本身有著強烈的懸疑屬性,作為推理、懸疑作品的觀眾,我不得不承認,

我不是一位好的讀者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經常喜歡說“純度”這個詞的人,我喜歡說所謂“創作者的純度”,當然,

我也非常在乎作為讀者的純度

。對待自己真正喜歡、欣賞的作品,

能儘自己所能保持客觀、冷靜,儘可能仔細、全面地審視作品,給出不被自己情緒和立場主導的,能帶給真正的巨人故事讀者以收穫的觀點

,這是我自己所理解的,作為巨人觀眾的純度。

一些朋友可能還記得,我在2020年11月份是答了“《

進擊的巨人》是否有爛尾的跡象

”的回答的,並且在那個回答裡唱衰了巨人的收尾部分。那麼,我問一個可能有些直白而露骨的問題,你覺得我這個回答作為觀眾而言,“純度”高嗎?進一步的,我在最後幾個月的討論,純度高嗎?無論你們怎麼看待,我自己的評價是——

當然不高

我在上面引用的絕大部分諫山創的相關材料,都是2021年之前出現的,換句話來講——

我上面的絕大部分內容,在2021年4月之前都能寫出來

。那麼,為什麼沒有寫出來,為什麼沒有出現,對於我來講這些問題都非常簡單——

現在的我是比2021年初,水準更好的巨人討論者

。在2020年10月,我作為巨人觀眾本身的水準是相當有限的,差不多也就是三流巨人觀眾的水準。為什麼,我確實是在13、14年就開始看巨人了,但是並沒有一直高強度參與討論,我差不多2020年才開始慢慢重新參與巨人故事討論,在2020年下半年才開始努力提升自己作為巨人觀眾的純度——

略微有些晚了

。由我自己講出來可能稍微有些不合適,但是我是認為——

如果我能再早幾個月回坑,我能在更合適的時間點達到更好的認識水平,就有機會給出更好的討論內容

只能說,

一部作品最好的討論節點如果錯過了,那就少了太多樂趣和意義

。當時我和幾個認識的朋友聊的時候,經常講“現在巨人要完結了,來看巨人呀”,

但是大家都不願意看

。即使巨人爛尾、巨人最後時刻的討論非常混亂,我還是為那些錯過巨人討論黃金節點的朋友感到惋惜。當然,感到惋惜不假,

卻完全可以理解

。對於從13、14年過來的動畫觀眾來講,在當年的輿論環境下積累的對巨人故事的反感、偏見,在當下這個情況來講,

可能永遠都不會改變了

我積極參與巨人討論的原因,除去本身對故事的喜愛、認可之外,還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我想給巨人故事一個相對正常、冷靜的評價,既不是無腦吹捧也不是無限貶低,我想看到

具體、正常

的討論內容

我想向那些不看巨人、瞧不起巨人的婆羅門們證明,

巨人是一部屬於這個年代的出色、傑出、偉大的作品,證明他們這些人的傲慢、自大和無知

因為本身的水準有限,再加上整體氣氛的焦灼、混亂,

儘管我個人在巨人最終討論的幾個月裡努力保持中立和冷靜,依然被整體和個人的情緒所影影響

,被很多討論所困擾,被自己的能力和見識的淺薄所困擾。那個時候我和幾位朋友組建了巨人討論群,和我們一起在各個群、知乎上進行討論的朋友,應該多少知道這些事情。狀況非常地混亂,根本沒有辦法進行任何有意義的討論。最終,以我退出自己組建的討論群收場,

我不再關心別人是怎麼討論巨人的了

在139話之後,

我非常失望。我對這部作品失望,我對諫山創失望,我對我自己失望,我對無腦唱衰作品結果依然“正確”的華語動畫討論圈深深地失望,我對我們身處的整個討論環境失望

在那之後我最常對別人講的就是——

巨人配得上這樣的結局

。一部爛尾的作品,和一大堆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的討論,難道不相配嗎?

這當然是消極的態度

,也是“低純度”的表現,但是我確實就是這麼想的。我直到現在都不想和其他任何人認真的進行討論,

特別是那些完結之後來湊熱鬧大談特談的

,可能說出來有點失禮,但我真的感覺很憤怒。

也在這裡為那些信任我的巨人觀眾致歉,

我畢竟還是一位低純度的巨人讀者,很抱歉

好的討論者

關於巨人的種種討論,有好的部分有壞的部分。整體而言,我是覺得

完結階段的巨人的討論的整體品質還是相當差的,討論氛圍也是相當糟糕的

我在上面講了一點話,我在這裡說得更直白一些:

對於那些一直參加巨人討論的觀眾來講,蒐集到我當下水準的情報量不應該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都在做什麼

我想和大家講的還是——

要有對作品的喜愛和尊重,要知道你為什麼喜歡這部作品

。當你的討論的出發點不是因為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熱情,而是要去駁斥什麼人、證明自己的什麼觀點,

那麼當然搞不出像樣的內容

當你已經認定一個事物有問題,那麼你當然能湊出否定它的“證據”;當你已經認定要去駁倒、反對一個事物,那麼它做什麼都是錯的

從我的普遍經驗來講,如果你對一件事物的認識確實是在不斷細化、深入的話,那麼

你是能感覺到那種一個個元素慢慢串聯成線的過程的

。你應當能夠感受到,什麼地方是較為強悍、穩定、確定的內容,什麼是不安定、不確定的內容。我們無論何時,提出自己論斷的時候,

在形成自己穩定統一的邏輯的基礎之上,理應尋找更多更安定的支撐,而不是相反

。對任何的事物,尋求一個簡單粗暴的原因去解釋,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正兒八經看作品的人,怎麼可能認同“結局就是諫山創發病/噁心觀眾”這種說法

我自己也在巨人故事完結前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假說”之類的內容,

當然都證明是全錯的

。對於假說、預測,我自己並不反對,這是連載作品討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確,你猜不中別人會笑話你,說你水平低啊、光執著自己想法而眼光短淺啊,但是我是知道的,

提出一個自認為合理的假說,自己內心的愉悅感是特別的、不可替代的

。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我們都像“毛利小五郎”,依照著自己的想法提出對故事的猜測。“毛利小五郎”們在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錯誤、愚蠢的,但是如果沒有毛利小五郎就顯示不出真正的好的偵探的智慧與睿智,而“扮演偵探”是這類作品的讀者都會擁有的心態。而且,

我在任何領域的經驗都告訴我,只有實際去做了,你才能做出更好的內容

。所以說,無論別人怎麼講,就“提出假說”這個行為本身,我自己是沒什麼意見的。

但是

——

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說,

提出一個理論,應該知道自己理論的支撐的強弱、可能性的高低

網路時代社群討論,特別是知乎/NGA/虎撲這種點贊排序、B站這種流量排序的社群討論中,

越博眼球,越能吸引注意力

,這個機制讓觀眾、創作者對沖擊性觀點都會更加喜愛,從而出現了

不靠譜、博眼球的觀點佔據討論主體

的現象。觀眾因為對本領域內容的不熟悉,不能照顧到也就算了。我認為,

我們自己應當是清楚的,也有理由明確地向觀眾指出

我在巨人完結討論裡參加了很多討論,遇到過很多很多次,一些朋友給我回復“

只要變成XXX

(一個假說)

,一切問題都會解決

”。客觀來講,

根本沒有任何簡單、可行的理論能夠回答巨人故事全部或者說主要問題

,很多人幻想著只改139話、只改最後一卷的做法,根本就是不現實、不實際而完全經不起檢閱的。

我不認為這種事情那些人不知道

,但是為什麼觀眾總會有著如此膨脹的信心呢?

還是討論的時候的措辭太過絕對、自誇了

上面我講的一些問題,

我很可能也有

,可能只是一些程度上的問題而已。我想說的是,

如果說巨人討論能帶給我們什麼“好”的內容,那就是——要成為一個足夠好的討論者

。希望我們能在下一次參與類似事物(不一定是影視作品)的討論的時候,能夠表現的更好,能夠留下更好的作為討論者的產物。

巨人故事同人之建議

關於巨人故事的同人,我在上面的論述中稍微講了一部分,在這裡稍微給大家再聊一些。

同人作品有同人作品之審美、要求與能力範疇,在同人的範疇內,怎麼做都可以,而且也一定享有創作和表達的自由。

但是

,如果想著“我這樣更好”而試圖獲得主導性評價,

恐怕過於天真而自大

。巨人故事在後期收到了非常多且嚴厲的審視,而

我不覺得你和你的朋友會用這麼嚴厲的審視去看自己的同人創作

。因此,在拿到大眾視野下,

也許並不能得到你想象中的認可

說完了喪氣的話,我來說一些也許能帶給你一些勇氣的話。諫山創有下面的發言:

“諫山

(さまざまなメディア展開がされて)分かったことは、キャラは自分の中にいるんじゃなくて、

理解できれば誰でもそのキャラを描けるんだなと

。だから、自分が関わっていなくてもキャラが獨り歩きしていくのもいいものだなと思って見守っています

這不是我的觀點,是諫山創的觀點哦。

只要你理解的足夠到位,你為什麼不能創作TA的故事

?朋友們,如果你有足夠多的熱情、智慧、耐心和勇氣,對巨人故事依然有著足夠的熱情和到位的理解,

那就勇敢做出自己的表達好了

結語

到此為止,想說的差不多都說完了,剩下一些內容沒有講到也沒什麼關係,

我作為巨人觀眾的純度差不多就是這些了

,講一些沒什麼實質內容的話也沒有什麼意思。無論大家是否認同,本文也可能出現一些錯誤和誤判,但這基本上都是我的最終的認識和想法,我不打算繼續參與任何正經的巨人討論了,也沒有必要再參與了,

巨人在我心裡已經徹底結束了

謝謝各位朋友的閱讀。本文在寫作的過程中受到友人 @肩上的烏鴉 的幫助,特別緻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