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中韋小寶豪賭,借錢給別人賭,將贏的錢返給眾人的處世得以高升,是否誤導年輕人?sumr8492019-04-02 11:05:47

絕對不誤導。青少年變壞怪金庸小說誤導,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金庸小說這麼寫可以說或多或少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當時清朝時期的社會狀況。金庸小說上非常中性的,就像莎士比亞的作品一樣,很客觀,很中性。但如果說這種小說內容會誤導青少年那就錯誤了,因為青少年沾染社會不好的東西其根源根本不在那個東西上,而在於人自己。

如果說金庸武俠小說的這些內容會誤導青少年絕對是一種推卸青少年自身責任的說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都會影響人的成長,但究其根源,人的變化一定是人自己,如果有些青少年讀了金庸小說作品而變壞,那不是金庸小說的錯,而是那些青少年自己的錯,他們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理性判斷,或者判斷能力差,或者有些人就是韋小寶那樣諂媚的人。

我這麼說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很多很多人讀了金庸,讀了《鹿鼎記》,為什麼他們沒變壞?就像盧新寧在北大演講時候說的,很多當年的畢業生經過很多年以後仍然堅守著安貧樂道的信念和理想沒有被世俗汙染,因為他們自己有信念,有理性,有判斷。

我特別不喜歡一種觀念,就是某某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容易誤導人,這分明就是推卸責任的說法,明明很多人變壞的根源在自己,卻非要怪自己接觸的環境和物品。就好比《笑傲江湖》裡面有林平之,是的,林平之墮落我們可以理解,也很可憐。但看看《連城訣》裡面的狄雲,他的苦難一點不比林平之少,但他為什麼到最後仍然能守著善良?狄雲的內心是無比強大的。

我們讀金庸,可以不成為大俠,但可以成為大丈夫。我很奇怪的是,分明就是很多人自己想學壞,卻偏偏推卸自己變壞的責任在自己。讀金庸不學喬峰,不學郭靖,偏偏要去學韋小寶,明珠之流。就像《紅樓夢》,我們可以從裡面讀賈寶玉的信念,讀到人間真摯的愛恨,但偏偏就有些人非要讀成“宮闈秘事”,非要讀成“淫”,真的是很沒必要。有好的不學非要想壞的,究竟是怪文字還是怪個人?我特別相信一句話,如果因為現實的困頓而改變理想和心性,那不能怪環境,只能說明這個人的理想和心性不夠堅定,或者不敢承擔追尋理想和守護心性的巨大代價,就像閻真《滄浪之水》中的池大為一樣,是一出巨大的悲劇。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做不到這些,不配叫“大丈夫”。

孟子講,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就是最適合這種被誤解成“誤導”的推卸責任。王陽明講“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不就是這個道理嗎?人心是鏡子,自己心裡面什麼樣,在外界就會學成什麼樣。

《鹿鼎記》中韋小寶豪賭,借錢給別人賭,將贏的錢返給眾人的處世得以高升,是否誤導年輕人?田園飄雪2019-04-02 09:49:54

鹿鼎記,金庸先生一改往日風格,寫了一個小混混的成長史。韋小寶雖然算不上什麼大俠,但對朋友還是很講義氣的。對康熙,對紅花會眾兄弟,對吳三桂的侍衛,楊溢之,對沐王府的人,對曾柔的王屋派,就連神龍島的胖頭陀,陸高軒,以及朝廷的大臣,侍衛。韋小寶都是講義氣的。他註定不是什麼大俠,從小市井出身。說瞎話就跟喝水一樣簡單。膽小怕事,貪生怕死。連疼都怕,哈哈。金庸先生把這樣一個小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韋小寶借錢也好,高升也好,其實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崇拜英雄,嚮往成為一個英雄,只不過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他的成功巧合真的太多。但這樣的人,更加貼近生活,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這也比現實中許多恩將仇報的人強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說,年輕人不要學韋小寶的缺點,學學他對朋友講義氣還是沒錯的。韋小寶和康熙說了,反清復明他不懂,他對紅花會是講義氣,對康熙也是講義氣。反清復明他不想幹,但和康熙一起剿滅紅花會他更不願意。這是他做人的底線和原則。確實值得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