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公眾號:

謀略那些事

,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資治通鑑》。

內有私密長文:

《如何成為領導的心腹》《送禮的訣竅》《關於錢和財富的思考》《資治通鑑》解讀電子檔。

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領取。

——以下正文開始——

《資治通鑑》第29卷 漢紀二十一

漢元帝 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原文】

初,顯聞眾人多匈匈,言己殺前將軍蕭望之,恐天下學士訕己,以諫大夫貢禹明經著節,乃使人致意,深自結納,因薦禹天子,歷位九卿,禮事之甚備。議者於是或稱顯,以為不妒譖望之矣。顯之設變詐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類也。

【譯文】

當初,石顯聽說人們議論憤激,都說是他逼死前將軍蕭望之,怕招來全國儒生的抨擊。由於諫大夫貢禹深明儒家經典,節操高尚而有名望,石顯便託人向貢禹表示問候之意,用心結交,並向元帝推薦,使貢禹擢升九卿,並對他以禮相待,很是周詳。於是輿論也有讚揚石顯的,認為他不曾妒恨陷害蕭望之。石顯謀略變詐,善於為自己解圍,以取得皇帝的信任,用的都是此類手法。

【解析】

石顯怎麼弄死蕭望之、周堪、張猛不用多說,前面已經分析了不少。

雖然說石顯此時和漢元帝關係極好,而且權力在握,但是不代表他可以真的對這些輿論聲音不管不顧。

主要是這些輿論來自於儒生和士人(其實中國古代基本上輿論都是被儒生、士大夫所掌握)而漢元帝又好儒。

如果形成較大的不利於石顯的單方面輿論,漢元帝在如此壓力之下,就必須把石顯丟出來平息眾怒。

上面的材料中,石顯為了破局,選擇了拉攏示好貢禹。

而石顯這個舉動的背後,有這麼幾個邏輯。

1.非利益性的尖銳矛盾

為什麼石顯弄死蕭望之等人之後,會可能出現儒生、士人的抨擊?

並不是蕭望之和他們有什麼血緣關係。

而是蕭望之恰恰代表了一種形象,儒生士人把自己的意識與蕭望之結合在一起,假想蕭望之代表了自己,而自己的觀點、意識在蕭望之身上能夠得到體現。

但蕭望之被石顯弄死後,這種形象的毀滅,打破了儒生士人這種思想形象上的虛假連結。

就好比如說,你特崇拜一個人,但是他和你沒有任何利益關係、血緣關係,某天這個人被抨擊了,你的感覺就是要為這個人洗白,同時反擊那個抨擊之人。

這種矛盾,與利益無關,而是一種心理意識層面的東西,比較複雜,三言兩語說不清。

2.把握矛盾的主要,核心是什麼

不過矛盾之內還有矛盾,更有主次之分。

講實話,別看把非利益性矛盾放第一位,實際上背後的核心還是權力之爭、利益之爭。

石顯佔據中樞,大權在握,他的權力多了,自然別人的權力就沒有了。

不把石顯弄倒這個權力就要不回來。

之前提到,儒生士人掌握輿論,而石顯的強項是與漢元帝的關係,所以,打敗石顯不能在石顯強的地方入手,應該從石顯的缺失面入手,這個就是輿論,也是儒生士人的強項。

這麼一看似乎就可以明白,朝堂中的大佬發動底層儒生士人輿論,形成浪潮攻擊石顯,他們推波助瀾順勢而為。

不過煽動的時候,蕭望之是切入點,最後想要與儒生士人牽連起來,就要把問題擴大化,上升化,即石顯弄的是蕭望之,實際上他是針對整個儒生群體,現在咱們不聯絡來把他搞走,那麼將來儒生士人將無出頭之日。

不過輿論這個東西,並不是你說怎麼滴就怎麼滴。

群體的智慧還不如一個普通的個體。

3.對貢禹的秀

石顯的破局在於對貢禹的拉攏。

貢禹這個人他可能身份上、經歷上不如蕭望之。

但是卻也是大儒,在儒生以及士人中有一定聲望。

而實現之所以選擇貢禹,大概有三個方面的考量。

其一,貢禹在朝廷中的地位並不高。

其二,貢禹之前的表現,對權力並沒有過多欲望,且對朝堂爭鬥也選擇迴避的態度,讓石顯放心。

其三,貢禹的在儒生士人中的影響也不小。

所以,這樣的人對石顯威脅性極小,恰恰可以拉攏。

不過石顯拉攏貢禹的行為,並不是在於真正拉攏貢禹,而在於行為動作為本身。

即,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大秀”。

其目的有三個。

一方面,做出尊重儒生大賢的樣子給眾人看。

另一方面,釋放出積極訊號,表示自己並不是針對儒生群體。

再一方面,從針對蕭望之的問題上,透過這個動作表明,蕭望之的問題是個例,而非是正如整個儒生士人的。

4.魔幻現實主義效果

議者於是或稱顯,以為不妒譖望之矣。

在石顯的一番操作之下,果然部分輿論開始轉向,開始為石顯“洗白”。

這裡頗為魔幻現實主義,不過分析下來也沒什麼魔幻的。

一方面,一開始儒生士人他們的觀點認識尤其是對於朝堂鬥爭更多也是來源於別人告訴的多手、N手資訊,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具體情況, 別人這麼一說,也跟著信了。

另一方面,對於石顯是否有真實的、切實的、事關自己的矛盾?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很多人可能就湊熱鬧而已。

再一方面,就算石顯對於自己有利益衝突,是不是就真的不可調和?是不是真的非要你死我活?

三這個東西,其實就成是石顯破局的關鍵。

一個個說,在資訊認知方面,之前說了,你如果不知道什麼,那麼別人先告訴你什麼,你就會先入為主,但是實際上你認識的未必是真實的,有可能是別人故意告訴你的。

現在,石顯弄死蕭望之的確如此,但是現在他又做出尊重貢禹的樣子。

如此反覆的認知,在人的認識中其實是一個矛盾。

即你認定的一個東西,前後卻發生截然相反的認知,這會讓你稀裡糊塗。

於是乎這裡又有一個人類意識機制在起作用,即合理化。

人對於自己認識的,無法理解的東西,會自我合理化,比如古人對風雨雷電無法科學解釋,就說有雷公電母行雲布雨。

同理,對於石顯前後截然相反的行為也是如此效果。

不過這裡並不是全部人都會如此轉性,只要部分人轉性就夠了。

他們一開始認為石顯嫉妒蕭望之,所以弄死了他,於是得出一個結論,石顯是大奸臣,排斥儒生士人。

但是現在石顯尊重大儒貢禹,又讓他當九卿,看來石顯只是和蕭望之有矛盾,或蕭望之本身就問題,而並不石顯排斥儒生士人。

這個念頭一旦形成,後面兩個東西就會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那個點,既然石顯與自己沒有矛盾關係,不排斥儒生士人,自己就不參合了。

再一方面那個點,雖然有利益衝突,但是石顯表現出來的東西,並沒有觸碰到絕對底線,即看上去還有合作的可能,那麼在這種僥倖心的作用下,停止對抗似乎也說的過去。

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議者於是或稱顯,以為不妒譖望之矣。”

當然,在這個輿論專項的過程中,石顯有沒有派人在暗中引導,這也十分值得玩味。

【啟發】

要說這個東西,其實比較散亂,因為涉及的方面太多了。

但是歸根結底,其實讓我想起之前分析文章,在處理群體事件的時候,應該如何入手。

其實今天石顯這個案例,也有一點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

如果要說理論上的東西,可能就是源於《矛盾論》裡面的。

再到具體的話,其實對群體中個人的辯證觀察,而不是把群體只統一的來看。

在意識到群體之中有個體,每個個體有各自的利益、心理、屬性需求,那麼對症下藥,才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而在上面的案例中,石顯就敏銳察覺到了儒生士人階層中的步調不統一以及差異,於是採用明面拉攏貢禹來為自己解圍,同時瓦解儒生士人的輿論攻勢。

所以今天的啟發,多讀《毛選》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