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消費者,當選擇要買器材,面對市場上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品牌、型號的有源音箱,如何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挑選到稱心如意的產品呢?眾多技術指標中,音箱功率的大小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大部分的朋友來講,並沒有太多的專業音響知識,總是片面地認為音箱的功率越大越好,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音箱功率是不是越大越好?

一臺普通的袖珍半導體收音機,其所用的揚聲器功率一般只有0。5瓦,照樣讓一間屋的人聽得清清楚楚;一款優質耳機,其功率也不過才幾百毫瓦,也能聽到美妙的音樂。由此可見,欣賞音樂其實並不需要太大的功率。試想:一臺家用電飯鍋的功率不超過1000瓦,卻能夠產生那麼高的熱量,如果你的音箱上標的實際功率是1000瓦的話,那你的音箱產生的熱量足以用來煮雞蛋了!

根據國際標準,音箱的功率有兩種標註方法:額定功率(RMS:正弦波均方根)與瞬間峰值功率(PMPO功率)。前者是指在額定範圍內驅動一個8Ω揚聲器規定了波形持續模擬訊號,在有一定間隔並重復一定次數後,揚聲器不發生任何損壞的最大電功率,是音箱的實際消耗功率,如以漫步者S2。1音箱為例,其標稱功率為80W,就是說S2。1可以長期穩定工作時的功率最高為80W,如果音箱經常在高於80W的狀態下工作,將非常容易損壞;後者是指揚聲器短時間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由於音樂的動態範圍大,音箱的承受功率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一部影片在到達高潮部分時,經常會透過震撼人心的音樂效果來渲染當時的氣氛,此時音箱發出的聲強基本上都會超出音箱的標稱功率,而超出的這個值是有一定限制的,這個限制就是音箱的最大承受功率。

音箱功率是不是越大越好?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早在1974年就規定了功率的定標標準:以兩個聲道驅動一個8Ω揚聲器負載,在20~20000Hz範圍內諧波失真小於1%時測得的有效瓦數,即為放大器的輸出功率。而峰值功率就象是舉重運動員一樣,他能舉起幾百斤重的槓鈴,但是卻只能支撐短短的幾秒鐘,而對於揚聲器來講,說不定幾秒鐘之內就能被大電流衝擊而燒燬。在市場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多媒體音箱產品,一臺標稱的實際功率是15W,而在另一臺採用相同整合電話的音箱卻標150W的功率(PMPO),這兩種表示方法都是正確的,但音箱的瞬間峰值功率和音箱的常規輸出功率之間的相差是很大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應該可以以10:1來換算,甚至可能達到16:1。因此,看到這樣的字眼時,先得在心中盤算一下,看他的實際功率是多少,再根據聽音房間的大小,來決定選購多大功率,切忌貪多貪大。

音箱功率是不是越大越好?

音箱的功率與音質的好壞並沒有必然的聯絡,其功率大小僅僅決定了聲音的大小,因此,對於有限的房間面積而言,音箱的功率適用就好,對於普通家庭使用者的15平米左右的房間來說,音箱的實際輸出功率在15W×2或20W×2就足夠了,如果嫌聲音不夠大,可以考慮30W×2或50W×2的音箱,但在實際應用中,功率增加一倍,聲壓才增加三分貝,因此,50W×2的功率和20W×2的功率在大多數情況下,聲壓的區別不會太大。對於欣賞音樂而言,三分器材,七分環境,如果在10平方米的小房間內放上兩個12英寸以上的落地音箱,用200瓦以上的功率去推動,那這房間內定會 地動山搖 ,心頭髮緊,喘不過氣來,如何能欣賞蔡琴那甜美的歌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