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大眾文化?

英文中的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中文,雖然都譯為大眾文化,但是兩者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mass culture的本意是烏合之眾文化或者群眾文化(群氓文化)。但說到底是一個立場問題。正如雷蒙·威廉斯所言,同樣的人群,同樣的文化,在精英知識分子看來,是暴徒報名和烏合之眾文化,從無產階級革命的視野看來,他們就是一支潛在的生力軍。

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麥克唐納在《大眾文化理論》一文中,開篇就提到西方文化事實上是有兩種文化。其一是高雅文化,可以叫做傳統文化,它主要見於教科書。其二是大眾文化是為市場而成批製作出來的,包括廣播電影卡通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和電視,這些都是嚴肅的藝術家很少願意涉足的領域。麥克唐納認為大眾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直接供大眾消費的東西,就像口香糖。而高雅文化的作品有時候也會流行,雖然它時下愈見蕭條。根據麥克唐納的觀點,大眾文化因此成為標準文化,程式文化,重複文化和膚淺文化的同義詞是為一種虛假的感官快樂而犧牲了許多歷久彌新的價值觀念。

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麥克唐納比較了民間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差別,認為民間文化發端於下層,他是民眾自然而然的經驗表達,不受高雅文化的恩惠,是為民眾自享,滿足自身的需要。大眾文化則是從上面下達,是為商人僱傭的技師製作,它的觀眾是被動的消費者,是參與程度就限制在買與不買的選擇上面。

麥克唐納的觀點作為對大眾文化的一種批判,相當具有代表性。在本雅明名之為機械複製時代的工業社會中,物質和文化的產品被認為沒有真正的區別,汽車的生產和電影的生產一樣是為市場經濟的原則所決定。大眾文化標準化的,程式化的和機械複製產品被認為是刻板,瑣細和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是文化商品化以後的必然結果。與此相反的是藝術,藝術不可能做如此批次生產藝術的美學內涵,他的創造性,它的實驗性和它對傳統的挑戰意味都是生產的大眾文化的技師所無以實現的。真正的藝術家被認為絕不流俗於商業市場行為。同理,民間文化必須是被一個有凝合力的社團所生產,他清醒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而且始終把握著生產方式,故而能夠保證其產品的明確身份。

大眾文化這樣看來就是一種不要思想,只要感性,不求深度,只求享樂,而且是坐享其成,不要觀眾動腦筋參與的逃避主義文化

二、文化工業。

進而視之,大眾文化還是大眾社會的必然產物。後者作為工業化的結果,被認為是抹殺個性,推廣平庸,導致趣味習慣,觀念,甚至行為千篇一律,個人的差異,社會階級的差異,大有給一筆勾消的趨勢。大眾社會的特徵是龐大的官僚機構,強大的傳媒追求大一統,說到底是平庸和異化。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將這樣的大眾文化稱之為文化工業,判定它是壟斷資本和寡頭政治,聯手生產低劣文化產品來給工人階級洗腦,總之是

在追逐利潤中控制思想,在思想控制中追逐利潤

。大規模的現代工業生產技術,大規模的現代消費市場,以及大規模覆蓋的現代大眾傳媒,構成大眾文化的三個要素。

在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看來,大眾文化是資本主義寡頭政治和壟斷資本聯手,自上而下批次生產出來的劣質產品,目的即是麻痺工人階級,使他們樂此不疲,忘卻了肩上擔負的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

《啟蒙辯證法》中題為《文化工業》的章節有一個副標題:“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這或許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一個最言簡意賅的概括。該章開篇就說,在社會學看來,傳統宗教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文化上混沌無分的前資本主義社會,其殘渣餘孽已經徹底消解,反之技術突飛猛進,社會分化與日劇增。但是文化不同,文化並沒有因為社會分工的明晰而變的分門別類,各美其美。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標準化就是文化工業產品的特徵。文化生產的原則在這裡從商品生產的原則毫無二致。在資本主義的高度壟斷之下,所有大眾文化都是一致的。電影和廣播不再需要裝扮成藝術,他們已經變成了公平的交易,為了對他們所精心生產出來的廢品進行評價,

真理被轉化成了意識形態

。既然他們自命為工業,那麼他們就是工業。這就是文化工業。

電影製造幻覺的本領,遠勝過傳統戲劇,以至於經常看電影的觀眾,把外部世界當成他剛剛看過影片的延伸,反過來這些觀眾的以往經驗,則是製片人苦心揣摩的物件。其結果就是,真實生活與電影從此難分難解。製片人複製生活經驗的技術越是嚴謹無誤,觀眾便越是容易產生錯覺,以為外部世界就是銀幕上所呈現的模樣。就這樣電影強迫他的受害者直接把它等同於現實。大眾媒體,消費者的想象力由此喪失殆盡,他們看過的所有影片和娛樂產品,教會了他們要期待什麼,也教會了他們如何自動作出反應。製片商則是心知肚明,即便消費者心煩意亂,依然會一如既往的消費他們的產品,因為每一個產品都是龐大無比的經濟機器的模型。整個文化工業,就這樣讓人類得以在每一個產品上有條不紊的不斷進行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