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王之約,可能是史上君主對臣子開出的最大最豐厚的賞格。

懷王之約對秦末局勢的走向影響很大,是漢政權法統的來源,間接影響了本民族的族名,是楚滅秦的主因之一,是熊心很高明的一招,也是熊心最主要的死因,也是項籍篡位造反的主因,也是劉邦痛恨項籍的主因,等等。

很多人以為秦末就2個主角:項籍和劉邦,實際秦末還有第三個主角:楚懷王熊心。秦末的歷史走向,都和熊心,和懷王之約有著最直接和密切的關係。

先來看看懷王之約的內容,就是:

(楚懷王熊心)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意思就是:

先入關,並且滅秦的人,封王,封地關中(以下簡稱滅秦封王)

談論歷史事件和人物,不能脫離歷史背景,讓我們來看看懷王之約的歷史背景吧。

秦二世二年九月,秦軍擊殺楚國實控人項梁,造成楚國內亂動亂,然後楚懷王熊心就乘機遷都,從後方的盱臺遷到更前線的彭城,收攏了楚國諸將的兵權,執掌了楚國的實權。

閏九月,秦軍圍攻鉅鹿,趙國向列國求援,於是楚懷王熊心做出決策和戰略佈局,出兵三路:北路軍宋義項籍范增,率領楚國主力北上救趙擊秦;中路軍劉邦率領一支偏師西進入關,主要是為了牽制秦軍力量;南路軍共敖率兵攻略南郡,收復舊都郢城。

在三路伐秦的局勢下,為了鼓舞士氣和滅秦,楚王熊心與楚國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這裡的諸將包含了隸屬熊心控制的,和不隸屬熊心控制的,當時楚地還有很多反秦起義軍,只是名義上是楚國的臣子,實際是獨立的軍頭,比如吳芮,後來吳芮就派遣大將梅鋗北上擊秦,想獲得滅秦封王的資格。

楚王熊心釋出滅秦封王的賞格後,其他幾個國王應該也承認了這個賞格。韓王韓成和魏王魏豹是被楚國扶持復國的,趙王趙歇有求於楚國,而燕王韓廣也派兵救援鉅鹿,所以這4個王,也會承認懷王之約,只有齊王田巿(巿fu,不是shi市),齊國實控人田榮和楚國趙國有間隙,沒有出兵救趙伐秦,應該沒有承認這個懷王之約。

也就是說,滅秦封王的物件不只是楚國諸將,還包含了韓國、魏國、趙國、燕國的諸將,只有齊國沒參與。

然後就是不被大家看好的中路軍劉邦(楚國偏師),一路西進略地入關,第一個殺入關中,接受了秦王趙子嬰的投降,滅了秦國,實現了懷王之約的前半段【先入定關中者】。然後劉邦就派兵去駐守函谷關,並向熊心報捷,因為按照約定,關中是屬於劉邦的了,劉邦只需要拿到熊心的回信和封王命令,就可以在關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劉氏秦國。

然後重頭戲就來了,在鉅鹿之戰殲滅王離軍團,又和諸侯聯軍一起逼降章邯軍團的項籍,率軍強行攻破由楚軍駐守的函谷關,率領諸侯聯軍踏入關中。

項籍這個人,天生反骨,野心勃勃,不甘為臣,早有反意。

然後就是鴻門宴了,鴻門宴也沒史書上說的那個玄乎,就是個滅秦後的分贓大會,其實就是項籍藉助諸侯聯軍之勢,迫使劉邦服軟,只要劉邦服軟,間接否定懷王之約,那麼項籍就不會殺劉邦。

劉邦也意識到了這個事情,敵強我弱,不得不忍氣吞聲,答應退出關中,所以後來分封天下時,劉邦就被立為漢王,封地漢中郡、巴郡、蜀郡,沒有關中之地。

項籍在鴻門宴上欺負自己的義兄劉邦,把劉邦從關中趕到了漢中巴蜀,使劉邦極為憤怒和痛恨,後來劉邦每次一說事,就說項籍背約。

鴻門宴後,項籍率領諸侯聯軍屠掠關中,然後派人回報在彭城的熊心,想讓熊心否定懷王之約,否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也可能是想讓熊心承認自己是滅秦首功,讓熊心封自己為王(不一定是關中王,項籍沒有打算呆在關中的想法)。

但是熊心沒有同意,就回了【如約】兩個字,意思是當初的懷王之約有效,既然劉邦先滅秦,那麼就要封劉邦為秦王(關中王)。

項籍沒有先入關滅秦,未獲得封王資格,又不想東返繼續當熊心的臣子,於是開啟了分封天下。

所謂的分封天下,就是一場集體造反,野心勃勃、不甘為臣的項籍勾結和蠱惑了楚國諸將和列國諸將,驅逐舊主,自立為王。

詳細內容參見本人的另外一篇文章,

熊小心:原來是一場集體造反?關於項羽分封天下和殺義帝熊心的一點見解

分封天下(集體造反)後,劉邦還是按照約定被封關中王,因為項籍說了巴蜀也是關中地(笑,其實項籍說過很多這樣的政治藉口,比如宋義謀反、熊心無功,等等),劉邦封王王號漢王(這就是開頭說的懷王之約間接影響了本民族的族名)。

對於項籍而言,因為懷王之約,未獲得封王資格,所以才要篡位造反,但因為倉促篡位,為自己的敗亡埋下了伏筆,可以參見本人的另外一篇文章,熊小心:項羽建立西楚國時的惡劣局面;

對於熊心而言,因為懷王之約,成功滅了秦國,但也因此而身死國滅;

對於劉邦而言,因為懷王之約而封王,封王有合理的法統,但因被項籍欺負,所以很痛恨項籍,最終把項籍大卸五塊,以弒君逆賊的身份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