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前,藝術和高雅文化一直是貴族專利,主流藝術作品的題材大都是史詩、神話、宗教、王權、貴族。自文藝復興以來直到19世紀中,藝術家探索造型藝術的素描關係和解剖透視,色彩僅被視為物體的固有色的明暗變化。大衛、安格爾、庫爾貝等人將素描關係的油畫發展到難以超越的高峰。所以,19世紀的藝術家不得不思考繪畫藝術的新出路,在色彩方面開始尋求突破。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保障了中產階級的財富和社會地位,藝術和高雅文化成了這個新階級也有能力消費的事物。中產階級開始為自己和家人定製肖像,客戶群的擴大以及藝術商和藝術評論家的活躍也使藝術家們開拓創新、迎合新的需求。所以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藝術史充斥著各種專有名詞,如:寫實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日本主義、東方主義等等。

這些派別是後人以繪畫題材及其背後隱藏的藝術理論才界定,事實上他們的產生伴隨著相互交流和影響,很多時候界限並不明確。

懷舊的前拉斐爾派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的姿勢和優美的繪畫已經被學院藝術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主張迴歸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出大量細節、並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尤其著迷於中世紀的文化,相信中世紀文化有著後來的時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創造性,反對庫爾貝唯物的寫實主義以及印象派。

學院派詮釋了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以及跟隨著這兩種運動並試圖融合兩者作為風格的藝術,也被稱為歷史主義與融合主義,學院藝術也相當偏向理想主義,與寫實主義成為強烈反面對比。運用鬆散筆觸來作畫的印象派畫家也批評學院藝術光滑平坦的風格,這種風格在攝影出現後受到挑戰,被批判為跟不上現代社會的步伐。

巴比松派熱衷於描畫自然風景和農村生活,開始把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為印象派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印象派被譽為現代繪畫的端倪,如今深受觀眾青睞,然而在當時卻備受爭議。很多印象派畫家都是學院派出生,有一些印象派畫家甚至在晚期迴歸古典主義。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經略鎖國的日本,日本主義影響了一批印象派畫家,例如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即運用了浮世繪的技法。梵高可能是著名畫家中受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梵高臨摹過多幅浮世繪畫作,並將浮世繪的美術元素融入他之後的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渦捲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