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隱喻?

百度百科是這樣回答的。“隱喻,也稱暗喻、簡喻。巧妙地使用隱喻,對錶現手法的生動、簡潔、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靈活、形象。”

隱喻的英文為:metaphor,在牛津字典的解釋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n expression is used to refer to something that it does not literally denote in order to suggest a similarity”

這裡有兩個關鍵點:1。來源於相似性。2。只能表現被喻體的

部分

性質。3。是一種心理/語言/文化行為

舉個例子:我們的意識裡總是會有“時間就是金錢”這種想法,(英文世界裡也有這個隱喻,time is money)因此我們經常會說這樣的句子:

“你正在浪費我的時間”、“我在她身上花費了好多時間”、“你根本就沒有好好利用你的時間”、“謝謝你的寶貴時間”。。。

因為這個隱喻的存在,我們會認為時間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能被揮霍,衡量,投資,浪費。時間在我們的文化裡是被當做是一種有限資源,也許源於商業社會;從一開始的僱主花費金錢購買工人的時間,到房租按月計算,再到銀行投資的年化利率,這些無處不在的現象影響著我們的認知、語言和思維。

在來談談另一個我們熟悉的隱喻:“argument is war”(爭論就像戰爭一樣激烈)。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現象:公交車上兩人爭吵,接著打了起來;夫妻間的小爭論演化成揮刀動武;美國總統選舉,本該正經地討論政治問題,結果畫風一變成為嘴炮大戰;不一而足。

學生時代有一次被迫參加學院的辯論大賽。(所謂的辯論大賽,私以為就是各執極端的偏見來鬥嘴)當初的辯題我已經忘了,估計是“大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之類的詭異辯題”。看著他們鬥得面紅耳赤,恨不得把對方給撕開的模樣,我只能在臺上默默地感嘆。

我們使用戰爭來比喻爭論,自然會把一場爭論演化成戰爭。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用舞蹈比喻爭論,那爭論會變得多麼有意思。

我們的大腦是個認知吝嗇鬼,總是希望以最少的認知負荷來處理各種輸入資訊;隱喻恰恰是我們的認知吝嗇鬼最常用的招數。把頭腦裡的資訊透過無關緊要的關聯點進行連線,(如戰爭與爭論,透過勝敗這一關聯點;時間和金錢,透過稀缺性這一關聯點;)諸不知爭論無分勝負,戰爭也沒有勝負之分,輸的一方永遠是無辜百姓;時間具有稀缺性,但是金錢沒有。金錢是財富,是能被創造出來的,但時間不能。

透過簡單的連線而形成的隱喻每時每刻都在指引著我們的思維,我們卻渾然不知,就好像Big brother(老大哥)每時每刻監視著我們,我們卻還以為自己生活在烏托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