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讀的這本《社會性動物》對於人在社會當中容易受到的影響進行了很深入的分析,本書總共是由七個部分構成:從眾、大眾傳播與宣傳、社會認知、自我辯解、人的攻擊性、偏見、喜歡與愛。

透過這本書我也更清晰了看見人真的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他人、組織的影響的,而我們也很經常性地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我想這就是閱讀心理學書籍的魅力,它讓我看見自己性格上面的缺陷或者說是不理性,從而讓我在處於那個場景中的時候能夠發現自己可能會做出的錯誤選擇。同樣的,它也讓我能夠更加的瞭解自己,從而使得我對於犯錯的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

以下是本書的思維導圖,好像太多內容了有點不清晰~

Social你和我|讀《社會性動物》有感

由於本書的內容實在太多,就在每一部分選擇了自己最有感觸的部分,寫一下感受和啟發。

1.從眾

任何一個行為的產生要麼是由於依從,要麼是認同或者是從眾,都會有其原因。只是採取獎勵和懲罰的方式產生的依從行為是不可持續的,只有是認同和內化的方式才能夠更加好的改變行為。

2.大眾傳播、宣傳和說服

不要忽視大眾傳媒對你的影響力,實驗證明經常看電視的人可能更多的具有暴力傾向、種族歧視等。所以要對於自己接觸的資訊進行篩選,應該更多的看一些積極的東西。同時也要注意所呈現給你的資訊,是否是片面的、感性的、帶有個人光環效應的。

3.社會認知

我們總是試圖採用簡化複雜問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包括(1)忽視一部分資訊減少我們的認知負擔 (2)過度使用其他資訊避免尋找其他資訊 (3)接受一個不盡完美的選擇。

給我的啟發是在做選擇的時候,比如寫論文,我是否已經儘可能的蒐集了可以蒐集的資料,還是我只是“進行了”蒐集資料,選擇了一個根據有限資料“還可以”的選擇。這些有限的資料已經讓我覺得很好了。再比如,我在做一個事情前去判斷其成功率的時候,我是否只是看到了成功者的案例,而沒有去看見那些失敗者的案例,從而讓自己錯估了這個事情的風險和成功機率。

我們的思維受到太多的因素的影響,比如資訊的數量、呈現順序、參照點與對比效應、刻板印象、啟發性判斷等等。所以在做重要決策的時候,要儘量花更長的時間,蒐集更多的資訊,更加理智地去做出決策。

4.自我辯解

認知失調即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這可能會導致非理性的行為。比如面對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我如果害怕去做,那麼我就會盡量的在我的認知裡告訴自己這個事情其實也沒有這麼重要,現在不去做也沒什麼,然後就一拖再拖。很多事情,意識到了就要採取行動減少認知失調而不是透過改變想法減少認知失調,後者會使我在之後遭遇更大的挑戰。

而認知失調也可以用來改變別人的行為,書中舉的例子是,你先讓別人回憶起自己失敗的經歷,然後再讓他們做出承諾以後不這麼做,從而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產生衝突,他們產生另一種不安的感覺。從而在之後,他們更加容易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去符合自己做出的承諾。

5.人的攻擊性

不要說別人的壞話,這樣不會減少你對這個人的討厭,反而會讓你更加討厭這個人。發洩不是一種好的平靜怒火的方式,反而靜靜地坐著會是更加好的方式。

暴力行為增加了人們對於受害者的負面情感(他們不會感覺內疚),最終,暴力總是滋生更多的暴力。

人們會繼續自己的攻擊行為,即便他們知道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但是他們會選擇停止,當他們覺得這對於自己是不利的時候。

6.偏見

我是否也給自己加上了一個定型,覺得女性比較不容易成功、結婚後就是應該更加專注家庭?我們都是很容易被他人影響從而產生一些偏見的,所以要小心自己是不是給自己的成長套上了枷鎖。

當我覺得對別人有偏見的時候,應該是採取和別人更多接觸的方式,去合作,去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如果只是遠離的話,可能沒有辦法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有關係的和解。

7.喜歡和愛

我自己是很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但是這本書指出讓別人幫助你會讓別人更加的喜歡你。這個觀點對於我來說蠻有啟發性的,所以還是不要怕麻煩別人,這可以增進你們之間的關係,幫助是互相的會比較好、

這本書也指出了外表的重要性,這不是第一次看見這個觀點了。雖然我一直覺得性格和品行會比較重要,但是人們的感覺和實際的行動並不是一致的。所以還是要注重一下外表,即使輸在起跑線上還是不要被套圈比較好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