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

1930s-1940s,希特勒執政,社會處於納粹集權的狀態,德國統治階層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技術宣揚政治理念,使大眾文化變他們的傳播媒介。同時期的美國也開始利用新興媒體如廣播,電視來向大眾宣揚政治思想。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的文化工業理論認為文化工業代表了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同時其產品都變得商品化和標準化。而在當今社會,科技媒介技術的提高與大眾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文化工業宣傳的意識形態也具有了多樣性,儘管文化工業的很多特點依舊在當今社會有所體現,但有的理論發生了變化甚至不再適用。

抖音

大資料時代,加重了普通受眾對工業大生產的文化的依賴,文化工業產品頻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具有標準化,系統性的短影片APP就是當代的文化工業產品。短影片APP進入人們的生活領域,就像阿多諾認為的電視的功能一樣,“它可以形成一個社群,把彼此沒有別的話要說的家庭成員和朋友們帶在一起,無意中滿足了人們對集體的持續渴望”( Paul A。 Taylor & Jan Ll。 Harris, 2008:15)。

其中,以抖音為代表的短影片平臺,有著明顯的標準化特徵,作品的格式都是影片+音樂。充滿同質化的作品,限制了創作者和使用者的創造力,儘管這些影片有著不同的風格,拍攝手法等區別,但它們始終沒有脫離文化工業的總體性,就像阿多諾寫的“文化工業獨具特色的創新,不過是不斷改進的大規模生產方式”(1997:136)。

還有,“全面平等的虛假性”這一特徵在抖音也非常明顯。

抖音裡有很多學生博主,卻擁有上百萬,上千萬的粉絲,這給了使用者,尤其是學生使用者一種假象,就是自己也可以成為網紅。學生當然可以成為網紅,甚至每個人都有著同樣的機會。但這種機率是非常小的,只不過那些少數成為網紅的學生被抖音這個媒體放大了。像阿多諾講的那樣,“那些被獵獲的天才,在更大的範圍被視聽媒體公眾化了”(1997:145)。抖音裡這些具有迷惑性的意識形態,擾亂了大眾自我的價值判斷。

當然,文化工業理論不能完全適用於短影片APP。當時30、40年代、人們沒有太多的選擇性,只能被迫接受媒體的訊息。而如今的短影片平臺作為互動式媒體,大眾作為消費者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可以發表自己的評論和看法,這意味著大眾的主觀意識可以得到體現。

顯然,阿多法和霍格海默在提出理論時過分關注大眾文化的特徵和功能研究,忽略了大眾的主觀意識,這一點缺陷在現在尤為明顯。

流量電影

消費者在大眾文化的驅動下,追隨文化工業,而流量電影就是現代文化工業的一個典型代表。

流量電影多是由流量明星主演,儘管有著低質量的劇本和文化內涵,卻能靠流量明星的粉絲群體進行營銷,獲利良多。顯然這是一個文化工業的產物,具有大眾文化的娛樂性,商品性。

流量電影透過流量明星自帶的影響力達到更廣的宣傳,有著受眾廣泛,獲利大等商業優勢。但這樣的流量電影過多關注商業價值,文化價值反倒被放在末位。越來越多的電影追隨這種模式,電影間的差異性就越來越小,文化工業市場的同質化開始出現,電影市場的文化創造力就會消退。

商品本應服務於人們,而大眾卻為了流量電影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甘願成為商品的奴僕。

總結

如今在新媒體時代,我們要加強理解大眾文化理論,客觀看待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作為創作者,我們要利用好新媒體技術,重視好商品性與文化性的平衡;作為消費者,我們要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提高批判和辨析的能力,不能讓文化工業帶走自己的獨立意識。

參考文獻

[1] Adorno, Theodor W。, (1997)。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from Adorno, Theodor W。,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London: Verso

[2] Taylor, P。A。 and Harris, J。L。 (2008)。 Critical Theories of Mass Media: Then & Now。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3] Lu L。, Pei Y。, (2016)。 Discussion on “fan mov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industry。 News research guide, 7(07), p。199+201。

[4] Luan Q。, Liu Y。, (2019)。 On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in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ultural innovation, 3(23), p。32-34+74。

[5] Ma M。, (2017)。 Breakthrough of Chinese films in IP Cra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dustry。 This media, 25 (10), p。91-92。

[6] Hu H。, (2020)。 Research on The Upsurge of Domestic Sequel fil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dustry。 Audio-visual, (06), p。15-17。

[7] Yan H。, (202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of Frankfurt School。 Journal of Culture, (09), p。45-47。

essa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