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與齊家有什麼關聯?易書科技 2019-04-13

對曾國藩的評價,100多年來,世人結論各異。有人從學術思想的角度對之進行評價,認為曾氏起家詞林,潛心學問,對詩古文辭用力甚勤,對程朱理學造詣頗深,因此把他推為“一代儒宗”、“理學名儒”;有人從政治角度出發對之進行評價,譽稱他為“中興名臣”、“勳德名儉,冠絕百僚”……儘管觀點各異,結論不一,但誰讀完《曾國藩家書》,誰都不得不承認曾國藩在教育子弟方面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他的治家理論和方法,既充實具體,又親切感人。“家書”是曾國藩思想和人格的倒影,世人所十分關心的立志、為學、處世、從政、持家、教子等心法,均詳其內。

曾國藩兄弟五人,他為老大。作為兄長,他全面擔負著教導弟弟們讀書做人、修身處世等方面的重任。他根據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遺規,參合自己的見解,對於在鄉間主持家務的兄弟,在家書中屢次訓導其謹守家風,教育子侄輩讀書做好人,從小養成勤儉、謙虛的品行;要求其弟不忘“耕讀”之本,不要干預地方事務。對於跟隨他在外作戰、做官的三個弟弟,尤其是對曾國荃的訓導可謂面面俱到,從處世為人、政治治事、謹守家風、保養身心等方面都加以細心的開導,有了成績加以鼓勵、讚揚,有了缺點和錯誤則毫不留情地給予批評,充分體現出一個做兄長的形象,盡到了做長兄的義務。這在中國家庭教育史上是不多見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國藩對子侄輩的教導一刻也不放鬆,總是詳詳細細、無微不至,希望他們對先世家風謹守勿失;唯恐他們生長在大官家庭而流於驕侈,因此在書信中總是殷勤指引、細心開導。用現在的通俗語言來說,曾紀澤和曾紀鴻是“正牌高幹子弟”,然而他們在曾國藩的嚴格教育之下,都沒有變成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末著名的愛國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也已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就。不僅曾國藩的兒子個個成材,曾家的孫子輩還出了曾廣鈞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約農、曾寶蓀這樣有影響的教育家和學者。旁系後代也出現了曾昭掄、曾憲植這樣有地位的科學家和政治要人。

曾國藩教育子弟不要背離“八本”,頗有意味。“八本”是指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贍養雙親以得其歡心為本;調養身體以少惱怒為本;立身處世以不亂說話為本;治家以不晚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診斷當以“不忮不求”為最重要。“忮”是指“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是指“貪利貪名,計較實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這一類”。曾氏曾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心中沒有羞愧的事,就會泰然自若,這是人生第一自強的道路,第一獲得快樂的方法,也是守身處世的首要任務。”

曾國藩家庭教育觀對中國近代現代的很多人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例如彭玉麟對曾國藩家庭教育觀揣摩頗深,效法可謂急切而實際,尤其在告誡子弟勤儉持家、做一個好官方面表現極為突出。

總之,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觀不僅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部分學人士子、官僚政客身上得到了突出的反映。它既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又在新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得到了闡發,並賦予了新的內容,取得了實際的效果,從而適合一部分人的心理,把學習它作為教育子弟成材、保持家世經久不衰的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