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初中家長找我諮詢:為何我的孩子讀了不少書,語文成績卻仍然不好,作文也得不了高分?

這是許多同學都存在的共性問題。

其主要原因在於:閱讀有效性不高。

這種有效性,一方面依賴於閱讀材料的質量,另一方面,也是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同學們的閱讀,到底是浮於表面,還是真正地在進行閱讀、理解與思考。

一個真正有效果的,能夠作用於提升語文成績與作文水平的閱讀,是不僅要動眼睛,更要動腦子,動筆頭的。

換句大白話,也就是,要寫讀書筆記。

這不是什麼秘訣,幾乎每個語文老師都會要求同學們來寫讀書筆記。但是,據我瞭解,絕大多數的讀書筆記都是“應付作業”。隨便翻開一本書,挑一兩段看起來還不錯的段落,也不管它上下文到底在說什麼,隨隨便便摘抄到本子上,就算是完成了任務。這屬於“消極怠工”式讀書筆記,沒什麼用處。

還有一種讀書筆記的誤區,也不少見。有很多同學,會準備一些精美的小本子,然後從一些來路不明的“精美散文”或“網路美文”中摘抄一些或華麗或憂傷的小句子。我很欣賞這些同學的態度,非常認真,如果僅僅將這種筆記作為一種愛好,當然無可厚非。可是,如果我們對做讀書筆記抱有幫助提升作文和語文成績的期望,那此種筆記也達不到效果。

綜上兩個例子,我要講的意思就是:第一,我們做讀書筆記的材料本身必須精挑細選;第二,讀書筆記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範。

第一點我先暫時不展開,因為每個同學的興趣點和基礎不一樣,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書單提供給所有人。我唯一強調的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對閱讀材料進行分類。即區分哪些需要泛讀,哪些需要精讀,哪些需要一讀再讀。泛讀的材料,可以不做筆記;精讀的可以寫讀後感;值得一讀再讀的,便可以選擇寫讀書筆記。

我們今天重點來講值得一讀再讀的材料的讀書筆記應該怎麼做。

我以我一個初一學生最近做的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的讀書筆記為例子來講。

稍微交代一下此讀書筆記的背景:前不久我們共讀《朝花夕拾》,我給這位同學提供了蕭紅的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作為補充材料,目的是讓同學們對於魯迅有一個比較形象親切的感知。我並沒有要求對此材料做讀書筆記。但這位同學在課後,主動做了《回憶魯迅先生》的讀書筆記。即如下:

讀很多書卻仍寫不了好作文?你真的會讀嗎?

為了方便同學們閱讀,我在此貼出來的是未批改版,所以內容上會有些許的誤差和有待商榷之處。(圖已打碼,請勿盜圖,盜圖必究)

這篇讀書筆記主要分為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詞彙積累;第二部分是語段分析;第三部分是作者生平;第四部分是閱讀感悟。

一個讀書筆記,分為這四個板塊,是很合理的。基本上需要同學們積累和總結的都涵蓋在內了。

我重點強調第二部分,也就是“語段分析”,這是一份讀書筆記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容易整理地不好的地方。

一般來說,我們整理語段,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語言方面,即寫得特別優美動人的段落。第二方面即如本示例所整理的,能夠在塑造人物或突顯主旨方面有重要作用的,應該整理下來,並且進行分析。此文藍色筆跡便是進行的語段分析。

這個分析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進行文字細讀的過程,一個做閱讀理解題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具體的寫作技巧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恰恰是大多數同學的讀書筆記中所缺乏的。

在這個分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真正地對文字進行認知與思考,而我作為老師,透過對此分析的批閱,亦能夠及時瞭解同學們理解不到位之處,需要進一步分析與講解之處。

比如,此文第一個語段的分析便不到位。當這種不到位透過讀書筆記的形式暴露出來,我們便可以著重地進行詳解。透過講解前後的理解的對比,透過認識自己分析不到位的緣由,發現自己閱讀理解的思考誤區,從而能夠更具操作性地掌握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綜上,我今天要強調的便是,讀書很重要,但在求量的基礎上,我們更應該求好求精。求好求精,從做好讀書筆記開始。日積月累,相信同學們的語文成績和作文水平一定能有很大的進步。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一噸語文,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