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機核網,作者開開開開

洛夫克拉夫特一生都保持著對星象、地理、化學、古生物及神秘學的學術熱情,透過這篇文章,我們意圖窺得作家筆下“宇宙恐怖”的現實來源;而透過這些“靈感來源”,也更加讓我們對這位科幻、恐怖作家心生敬意。

本文觀點及論據均出自lovecraftianscience網站,及S·T·喬什所著的《The Annotated HP Lovecraft》一書。

南極探險的“英雄時代”,及“約翰·富蘭克林消失事件”

我們計劃在南極洲度過一個季度——如果必須的話,也可以延長一些。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羅斯海以南的山脈和高原地帶,沙克爾頓、阿蒙森、斯科特和伯德等人,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過這些區域。儘管這片荒涼的土地上現在只有寒冰和死亡,但它的原始生命史對我們瞭解地球的過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瘋狂山脈》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在《瘋狂山脈》第一章,地質學家“威廉·戴爾”以第一人稱視角,回溯了探險小隊遠赴南極進行勘探的往事。我們得知,這次勘探大約發生在“1930年代”,範圍是“羅斯海以南的地區”,目的是“採集各式化石樣本”。

有意思的是,在闡述探險目的的段落中,H·P·洛夫克拉夫特列舉了幾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極地探險家:

沙克爾頓(Shackleton)、阿蒙森(Amundsen)、斯科特(Scott)、伯德(Byrd)

,並稱小隊的工作是“沿著這些人的腳印前行”。

順藤摸瓜,我們發現這幾位探險家的工作集中在同一個時期,他們名字共同指向了一個詞:

“英雄時代”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由Douglas Mawson領導的澳大利亞探險隊,1912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南極大陸正在成為全世界最受關注的勘探地區之一。在那個技術尚未成熟、探險需承受“身體與心理”極限挑戰的“英雄時代”(the Heroic Age of Antarctic Exploration),來自八個國家的探險者,僅憑“雪橇”等原始交通工具,對南極展開了16次重要的勘探。

與對天文學的熱情一樣,HPL自幼便對南極歷史與極地探險異常痴迷。在外祖父的藏書閣翻閱了威廉·克拉克的《極地海盜》後,1902至1903年間,13歲的他撰寫了三篇以南極為題的論文:《威爾克斯的探險》、《南極地圖集》,以及

《羅斯船長的遠航》

。這裡,我們要重點提及一下“羅斯船長”。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羅斯船長

詹姆斯·克拉克·羅斯是英國著名南極探險家與航海家。1839年,由其領隊的兩艘船隻:黑暗號(Mt。 Erebus)與驚恐號(Mt。 Terror),在英國海軍的支援下遠赴南極,並於南緯72°附近發現羅斯海、羅斯陸緣冰、羅斯冰架,以及兩座大型火山:

埃裡伯斯火山

泰羅火山

顯然,這些發現,均是以羅斯本人和兩艘船隻的名字命名的。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黑暗號”與“恐怖號”在埃裡伯斯火山附近

另外,如果各位還記得去年以南極探險為主題的美劇——

《極地惡靈》

(The Terror),便會發現,這基本是一個與《瘋山》

同根同源

的故事。

劇中,

約翰·富蘭克林

帶領著“驚恐號”船員由比奇島出發,向南航行尋找“西北航道”。途中船員遭遇了一系列超自然事件,幾乎無人生還。而這段故事,實際就是根據歷史上著名的“富蘭克林遠征隊失蹤事件”(Franklin‘s lost expedition)改編的。

1845年,曾三次探訪北極的約翰·富蘭克林爵士帶領著128名船員、三年物資補給,駕駛黑暗號與驚恐號(正是羅斯船長當年駕駛的那兩艘船)遠征南極。兩年後,兩艘船隻在進入北極海域之後便杳無音訊,從此下落不明。

此後多年,包括羅斯船長在內的探險家們,曾多次帶領搜救隊前往南極尋找129人的下落——儘管在一個多世紀的搜尋下,人們發現了一些船員遺物及屍體,但關於兩艘船隻到底遭遇了什麼,一直尚未有明確定論。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劇中的“驚恐號”

讓我們回到《瘋山》。羅斯、富蘭克林一行人的經歷,對洛夫克拉夫特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在於小說頻頻將“羅斯海”和“埃裡伯斯火山”當做地理座標,更在於構建“極地恐怖”的意識層面——對於從未真正探訪過南極的HPL來說,閱讀這些探險家的傳記,無疑對他的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參考意義。

正如HPL著名傳記作者S·T·喬什指出的:當年跟隨羅斯船長遠征南極的植物學家

約瑟夫·道爾頓·胡克

,在被記者採訪探險感受時,曾說了這麼一段話:

那是一副所有想象力都無法抵達的景象……無窮無盡的冰山激發了我們的恐懼和無力……它讓我們感到自己的無足輕重,也讓我們對大自然這個“造物主”心生敬畏。

對自然的謙卑和恐懼,不也正是“宇宙恐怖”的精髓所在嗎?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洛夫克拉夫特對於“科學結論”的借鑑,“謹慎”到了何種程度。

基於幾次南極考察結果,1830年代左右,羅斯船長提出了自己的板塊推論。

羅斯認為,南極洲由兩個板塊組成,一個較大的東部板塊,一個較小的西部板塊,中間由威德爾海、羅斯海以及相關冰架分隔開來。具體見下圖: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瘋山》第一章結尾,探險隊根據所得岩石樣本、推斷陸地起源時,有這麼一段:

鑽頭探得的前寒武紀花崗岩和比肯砂岩證明了我們之前的猜想:這片高原與西方的大片陸地擁有相同的起源。但是它們又與東方南美洲以南的地塊有所區別。那是冰封的羅斯海和威德爾海,從更大的陸地上分離出的一塊較小的地塊。

很明顯,此處“論斷”借鑑自羅斯船長的推論,不過,這是小說

1931年初稿完成

時的版本。實際上,就在《瘋山》於1936年發表在《驚駭科幻》雜誌前的幾個月,美國探險家理查德·伊夫林·

伯德

率領著航空隊第二次考察南極,並用帶回的航空照片證明了“威爾海與羅斯海並非連線在一起”的事實。

在得知這一訊息後,洛夫克拉夫特透過自己的文學代理人朱利葉斯·施瓦茨聯絡到雜誌社,趕在小說出版之前修改了這段文字:

……我們認為,那是冰封的羅斯海和威德爾海,從更大的陸地上分離出的一塊較小的地塊。但是,伯德後來證明這是個錯誤的理論。

不得不說,這一做法確實令人動容。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伯德的飛機有個浪漫的名字:Polar Star

洛夫克拉夫特的“亞特蘭蒂斯”情結

具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失落的“海底城市”,幾乎是貫穿洛氏一生的創作元素。你甚至不必悉數,隨口一說便是一個準。

《瘋狂山脈》自不必多說,

《克蘇魯的呼喚》

中,克蘇魯曾經的居住之地:位於太平洋深處、充滿了“難以理解的幾何建築”的“拉萊耶”,儼然是亞特蘭蒂斯的化身;

《印斯茅斯陰霾》

的結尾,主角接受了自己的“血緣”後,發誓要回到被奇蹟籠罩的印斯茅斯,“潛入海底,進入聳立著無數立柱、雄偉壯麗的伊哈斯雷”。

最明顯的還是

《神殿》

,當主角所在的“潛艇”不斷下沉、潛質海底,洛夫克拉夫特甚至直接將他看到的城市比作“亞特蘭蒂斯”:

我所目睹的,乃是許多宏偉建築的廢墟。儘管這些巨大無朋、精巧無匹的建築樣式和儲存狀態各自不一,但所有都極盡壯美。就算屋頂崩落、立柱折斷,那些不可能被任何事物抹去的、屬於遙遠得難以追憶的太古的光輝,依然沒有消逝。此前一直被我視為神話的亞特蘭蒂斯在眼前出現,我油然生出考察這座廢墟的熱切渴望,為那美麗的、翠綠的階臺和堤岸目眩神迷。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洛夫克拉夫特如此鍾情於亞特蘭蒂斯,那麼,究竟他自己是否相信這個傳說?在其1936年6月19日寫給好友弗雷德裡克·帕博迪的信中,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因此,我認為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之說”只是一個純粹的神話。如果“沉沒的城市”真的存在,它也未必就是柏拉圖說的那一座。

儘管洛夫克拉夫特只把亞特蘭蒂斯當做一個“神話”般的存在,但這似乎並沒有妨礙作家將神話引入自己小說的熱情——至少從一些小說中“

引用

”的書籍來看,HPL似乎對這個“神話”頗有研究。

在未完之作

《後代》

(The Descendant)中,熱衷古老事物的主角,異常沉迷於美國考古學家伊格納提斯·唐納利的著作:《亞特蘭蒂斯:太古的世界》。

書中,唐納利提出了13個有關亞特蘭蒂斯的“原則性觀點”,並稱,所有人類目前已知的古代文明都來自於亞特蘭蒂斯人,他們為世界帶來了青銅器和鐵具,亦是古埃及、古希臘神話的靈感來源。

《克蘇魯的呼喚》

中,主角在叔祖父的遺物中,發現了大量手稿、筆記和剪報(叔祖父生前正在編寫克蘇魯有關的資訊),其中一段“引人注目的筆記”來自於神智學家威廉·斯科特-艾略特所著的《亞特蘭提斯與失落的利莫里亞》,書中,作者透過神秘學與宇宙哲學相關觀點,論述了亞特蘭蒂斯和利莫里亞的存在。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拉萊耶,Welsh Pixie繪

另外,在有關亞特蘭蒂斯的各種假說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這座已經進高度文明的古老之城,是如何在一夜之間覆滅的?

在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中,我們似乎能看到他對不同“假說”觀點的借鑑:譬如《克蘇魯的呼喚》,透過舊日支配者選民的夢境,我們得知拉萊耶似乎是在一次“大洪水”中沉入了大西洋海底。這恰巧對應了柏拉圖和“塞普勒斯說”的“洪災論”。

更明顯的可能是《瘋狂山脈》,隨著大陸漂移、地殼滑動以及隨後襲來的冰河時代(當然還有與克蘇魯的戰役),舊神不得不屢次放棄自己的建築來回遷徙,這也照應了葛瑞姆·漢卡克關於亞特蘭蒂斯“南極說”的推論。

《瘋狂山脈》中的“古生物化石”

人類存在於地球史上的時間只有200萬年左右,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距今約5。4億年前,生物史上出現了一次生命大爆發,大量肉眼可見的硬殼動物開始誕生,這一事件被稱為“

寒武大爆發

”。

在此之前的30多億年間——即距今約45億年前的“地球形成期”、到生命大爆發前,地球上的生命一直以一種極其簡單的形態存在著。這一段時間我們稱為“

前寒武紀

”。

在《瘋狂山脈》中,探險小隊被賦予的任務,正是透過蒐集岩石及化石樣本,來研究地球過往的生物歷史。因此,通過了解這些化石,對於我們梳理小說文脈及研究作家寫作思路,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當鑽孔確定了砂岩的存在,探險隊就會跟進爆破與開鑿。我們發現了一些非常值得研究的化石痕跡與殘骸,特別是

蕨類、海藻、三葉蟲、海百合、舌形貝母以及腹足綱的軟體動物

——所有一切似乎都與此地的遠古歷史有著重要聯絡。同時我們還從三塊碎片中拼出了一道

奇怪的三角條紋痕跡,

痕跡最寬處接近一英尺。

在探險小隊早期收集的樣本中,除了舊神的化石,還有一些有趣的古老生物。譬如上段提及的“蕨類、海藻、舌形貝母”等,它們的生物史均可追述至3億年前。這裡,我們來說一下著名的“三葉蟲”(Trilobita)。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曾生活在海底的三葉蟲,存在於5。21億年前至2。52億年前之間,靠汲取泥沙中的營養物為生,同樣是“寒武生命大爆發”的產物。之所以得此名稱,是應為它的身體結構非常對稱,中間的軸葉與兩旁的側葉基本縱向平分身體,因此被稱為“三葉”。

“三葉蟲”在古生物中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物種,不僅在於它們現存化石數量非常之多,也因為在那個“植物剛剛進化成動物”的年代,這個長得有點像小龍蝦的節肢動物,已經稱得上當時的“優勢物種”了。

在3億年的進化中,三葉蟲堅硬的背甲和肋刺幫它們抵抗了其他物種的攻擊;多胸節組成的“胸甲”不僅能使它們行動自如,甚至可以使它們像“地鱉”一樣將身體捲起來保護自己;至於那雙“複眼”,至今仍被視為是“地球上第一雙眼睛”——三葉蟲是生物史上第一批進化出視覺系統的動物,甚至有一種假設是,眼睛的出現間接導致了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讓我們把時間軸再往前推一點。上文《瘋山》選段中,主角還提到了一塊帶有“條紋痕跡”的化石,地質學家戴爾認為那只是“沉積岩中常見的連鎖效應而已”;但生物學家萊克卻對這些奇怪的化石異常痴迷。

他推斷這些化石是某種

“多細胞高等生物體”的遺蹟

,存在於距今6億年前的“寒武紀”至“前寒武紀”之間,並稱這一發現對生物學的意義,很可能不亞於“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意義(後來我們得知,這些痕跡來自於舊神)。

初看此段,確實很難想象這種帶有“漣漪痕跡”的化石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直到查到了“

埃迪卡拉生物群

”(Ediacaran biota),才得知洛夫克拉夫特這一描述的靈感出自於何。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埃迪卡拉生物群”存在於6。3億至5。42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末期”,是狄更遜水母、查恩盤蟲、斯普里格蠕蟲等擁有“葉狀”外觀生物的統稱。它們

是地球上最早的多細胞生物,亦是現代動物最古老的祖先

在不斷的進化中,埃迪卡拉生物具有了消化與繁殖系統,以及“兩側對稱”、“可以移動”的身體。不要小看這些如今已被我們視為過分平常的“生命特徵”,在地球存在的45億年內,有一大半時間,地球上的最高生命體之位都被簡單的單細胞微生物統治著。

埃迪卡拉生物的這些生命特徵,使得古生物從“植物進化到動物”,從某種程度上,它們也是人類的古老祖先。

H·P·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狄更遜水母

然而,令人十分費解的一點是,“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概念是在1960年代才逐漸得到學術認可的。在此之前,人們堅信前寒武紀不可能存在多細胞生物及更復雜的生命。但洛夫克拉夫特去世於1937年,這實在無法解釋他是如何獲得寫作靈感的。

不過,早在1868年,蘇格蘭地質學家亞歷山大·默裡在紐芬蘭附近發現了一些疑似“埃迪卡拉生物”的化石,當時默裡還撰寫了一篇學術論文,只是沒有激起任何人的關注;1933年,格奧爾格·古裡奇在奈米比亞發現了相似的化石,同樣被學術界斥為假說——這與《瘋山》的寫作時間相當接近。

只能說,如果不是洛夫克拉夫特具有某種“預言能力”,這位作家的確將他的一生都用在了學術鑽研,以及把學術鑽研轉換為瘋狂故事這兩件事上。

結語

初讀《瘋山》時,只記得被最後浮雕上展示的“地球形成時期的歷史”驚訝地說不出話來;帶著“寫文”的目的二讀、三讀,卻被“二疊紀”、“三疊紀”、“前寒武紀”、“白堊紀科曼齊系”之類的名詞搞得頭昏腦漲,幾乎想要放棄本文。

然而一旦我們理清了地球生命史的大致軌跡,便會被這些故事中的“古生物”吸引進真正的生物進化史,那快感和驚訝感,並不亞於第一次閱讀《瘋山》時的感覺。回過頭來再看《瘋山》,也便更加對作者肅然起敬。

原文:“宇宙恐懼”的現實來源:《瘋狂山脈》中的地理及生物學知識

From:

機核丨知識挖掘機

歡迎關注知乎專欄:機核丨電子遊戲救世界

機核丨不止是遊戲

歡迎關注機核網微信公眾號:gamecores

更多內容請訪問www。gcor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