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生路還很多,我必須跨出去,因為我還活著。”

——魯迅(《傷逝》)

近日,由馬伊琍、袁泉、靳東聯袂主演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成為坊間熱談。因為改編自亦舒同名經典作品,這部籠罩著“言情師太光環”的都市情感時裝劇,自播出以來,備受矚目,眾說紛紜。

馬伊琍和袁泉塑造了兩位形象鮮明、性格迥異的女性人物,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全職太太子君和理性剋制、幹練灑脫的職場精英唐晶,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本劇的改編空有亦舒外殼,其中二女共爭一男、閨蜜反目的劇情設定,卻已違背亦舒初衷,失去亦舒精神的魂魄。

眾所周知,亦舒之所以創作《我的前半生》,靈感源自她最喜愛的作家魯迅唯一的愛情小說《傷逝》。這個別出心裁的香港傳奇,既是對大師經典之作的致敬,又重新賦予她筆下的子君以時代精神。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不在意周遭的嚴威和冷眼,走自己的人生路,在魯迅筆下難得一見細緻入微的柔情中,平靜而堅定地說出這句擲地有聲的話。作為五四時期自由戀愛的先驅,子君敢於打破陳規陋習,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家庭專制,抵抗傳統婚姻,是不折不扣的先鋒人物。然而,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愛情只是空談。子君經濟、人格均不獨立,因為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最後走向死亡。魯迅的匕首和投槍,全部指向對時代的控訴。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較之魯迅,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關注點在於女性個體的生存困境,具有極強的女性意識和反思態度。她想透過第二代子君告訴人們,在娜拉出走以後,除了餓死和歸來,還有第三條路可走,即透過個人努力奮鬥,解決生存問題,重新獲得經濟和精神獨立與女性自由,從而找到另一位棋逢對手、旗鼓相當的伴侶,收穫另一段以人格獨立、互相尊重為基礎的婚姻。

新版電視劇中的子君像一株溫室裡的花朵,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早已忘卻翅子的扇動,忘卻如何去外面的世界搏殺打拼。男人的承諾,子君深信不疑,殊不知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於子君而言,一旦失婚,立即失魂,獨自面對窘迫不堪的人生困境,無異於直接墮入十八層地獄。

雖然在好友唐晶看來,她是一隻人畜無害的小白兔,實際卻是一位並不討喜的抓馬女皇。她的缺點顯而易見:頤指氣使,氣焰囂張,虛榮膚淺,作天作地,難以伺候。螃蟹只吃陽澄湖的,太湖出產難入法眼;為搭配漂亮衣服,下雨天也要腳踩真皮大底高跟鞋;不管閨蜜男友是否順路,一切以自己方便為準,軟磨硬泡讓對方送到家門口;閨蜜在香港開重要會議,也要見縫插針為她做私家偵探,打探老公單位實習生是否是潛在情敵;閨蜜剛下飛機,飯還沒吃,就要聽她傾訴煩惱,為她解決情感困惑問題……

如果說這些以自我為中心、不懂為他人著想的細節刻畫只是其傻白甜人設的前期鋪墊,那麼後期因三角戀情導致閨蜜反目、分道揚鑣的情節設定則讓本劇徹底走向崩壞。作為改編作品,既已違背原著初衷,無論劇情安排多麼天衣無縫,都無法令人神清氣爽、心悅誠服。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在三位子君中,若論及現代性和女性意識覺醒,電視劇版子君尤為薄弱。

影視劇作為文化工業主要形式之一,如果只致力於滿足普通觀眾的白日夢幻想,透過簡單粗暴的設計,讓蓬頭垢面圍繞灶臺轉的灰姑娘,搖身一變成為叱吒風雲所向披靡的職場女王,最終完成一場集體狂歡的偽精神盛宴,那麼,或許將如尼爾·波茲曼所說,“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影視劇作為接受度最高、最普及、最通俗易懂的文化載體,勵志,並不等同於狗血,相對於看得痛快過癮,倒不如多一點反思和質疑。

作為中國當代最著名、最富影響力的言情女作家,臺灣的瓊瑤和香港的亦舒塑造了眾多女性形象,下筆如有神。但是,她們創造的人物卻存在極大差異,這也反映出兩位作者迥異的價值觀和情感觀。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瓊瑤筆下的經典人物,多為扁平化的傳統玉女形象:面容姣好,身材纖細,性格溫婉,純潔善良,柔若無骨,不食人間煙火,需要被呵護和照顧。她們通常符合一種中庸之美:不誇張,不極端,不過分。這些刻板的女性形象,很難還原為真實的女人。她們更像一種臉譜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文化符號,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標準,代表人們心中對女性的期許,是對理想中完美女性的情感投射。

正如批評家朱大可所言,“在這個年代,乖女孩們註定要哭泣。”因此,1998年《還珠格格》橫空出世,敢於突破傳統的另類瓊瑤女郎——“小燕子”一炮而紅,這才讓瓊瑤筆下始終活在符號暴力中的純情玉女、古典美人們稍許揚眉吐氣。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相較瓊瑤而言,亦舒更擅長髮掘人性本質和人類情感世界。這位“美麗而豪爽的才女”,曾經寫下數以百計悽豔的愛情故事。繁華都會、現代女性以及她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生活,是構成其小說的基本元素。

亦舒塑造了更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一類是如曼陀羅般妖嬈嫵媚的豔女,如黃玫瑰、朱鎖鎖、貝秀月、姜喜寶、劉印子、李平等,她們皆是傾國傾城,風華絕代,搖曳多姿,顛倒眾生;另一類著力刻畫的是理性剋制、專業幹練的職場女性,如蔣南孫、蘇更生、唐晶、凌叮噹、邵子貴、江寧波、任思龍、鄧永超等,她們個個玻璃心肝,水晶肚腸,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如果說亦舒筆下女子的魅力,在於獨立執著、玲瓏剔透、敏銳堅韌,那麼對於女性友誼的描寫與重視,則是亦舒作品最為核心的精髓。而改編影視劇的最大問題在於,對亦舒頗花功夫、頗下筆墨、頗為看重的女性友誼一筆帶過,或令之讓位於男女之愛、婚姻家庭。此前已有廣為詬病的老香港電影《流金歲月》為前車之鑑,如今新版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又重蹈覆轍。

子君與唐晶,就像南孫與鎖鎖,各有各的美好,各有各的精彩,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姑且不論性格特質、志趣愛好、人生方向截然不同的她們,究竟有多少可能愛上同一個男人,兩個女人純真無瑕的友誼是可以信賴的臂膀,是結實溫暖的依靠,毀掉這樣彌足珍貴的情感,讓兩女為同一個男人反目成仇、友誼破裂的狗血劇情實在荒誕不經,令人啼笑皆非。三角戀的劇情設定難免落入俗套,著力表現的愛恨糾葛與一般都市言情劇無異,如此改編早已失去亦舒精髓。

作為女性作家,亦舒在作品中描述了其獨特真實的女性經驗。在她看來,女人的友誼有時遠比男人的愛情更難能可貴。誰不是在成長中受傷,在受傷中成長,一個女人的人生,難免歷經腥風血雨、滔天惡浪,誰也難以預料何時會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堅強隱忍、努力奮鬥與人格獨立固然是書中要義,現代女性至真至美、堅貞不渝的友誼更是全書之靈魂。而亦舒作品改編的影視劇雖然保留原著中的人物姓名和大致脈絡,卻沒有領悟到原著精神,無論《我的前半生》,還是《流金歲月》,都只識表面皮毛,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性別身份並不是固定的,不是預先給定的,而是不斷建構的過程。它是一種生產,永不完結,永遠處在過程之中,具有強烈的反本質主義傾向。亦舒的先鋒意識正在於突破性別桎梏,而這些改編作品,看似很亦舒,實則非亦舒,形似而神不似。雖然影視劇較之原著晚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年代設定也更換為更易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當今時代,並邀請一線藝人出演主要角色,但是其中的女性意識,並不比出生於1946年的亦舒,更具有現代性。此類作品非但沒有進步,甚至倒退回傳統道德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義。

美好的女性友誼真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嗎?如果終將為爭得男人的愛情而宣告破裂,那麼這些所謂都市情感時裝劇,在本質上又與清宮戲裡處心積慮的嬪妃爭寵有何差異?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女性意識讓位於情感糾葛,《我的前半生》:空有亦舒外殼的另一改編案例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雖有不同方向、迥異道路,卻在生活的映象中對映著彼此。在困境中鼓勵,在彷徨中引導,在泥沼中拯救,當各色人等紛紛戴著假面粉墨登場的時候,如此這般真摯不渝、知遇之恩的閨蜜情,才是撲朔迷離的慾望城市中最多姿多彩的風景線。

稻麥青花:生於北京,文藝學碩士,喜歡看書看電影看世界。也許你說我只是個夢想家,我卻相信有天你會被感動。

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稻麥青花(daomaiqing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