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城市包裹著人類的全部身心,混跡在摩天大樓造就的文明之中的人類,逐漸醒悟到這也是一種迷失。想要回歸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翻開一本名為《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書,在北京大學王力教授教科書級別的文化功底裡,領悟中國古代文化的精彩絕豔之處。

蔡崇達在《皮囊》裡寫道:

“每個人心中都有根,而傳統文化便是我們心中最堅韌的根基,連線著我們與先賢的智慧哲思”

。迴歸我們來自的時代,迴歸我們來自的思想,想象自己身為大樹上的葉片,在秋風的聲聲催促之下,終於迴歸久已眷戀的土壤。中國古代文化是滋養孕育真正中國人性格的土壤,造就了輝煌燦爛的一頁頁、一幕幕。

所幸人類並沒有完全拋棄中國古代文化,仍有專注於傳統領域的學者,筆耕不輟的成為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的“燃燈者”。

談起這個方向的學者,繞不開王力這個名字。他寫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涵蓋了從天文、曆法、樂律地理的客觀規律,到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的社會文化,到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的物質文明的方方面面,是瞭解歷代古人生活細節、思考精髓、社會文化的重要通識類讀物。

該書由後浪出版公司進行選題策劃,分為四色精裝版和單色平裝版,裝幀精美,插圖豐富,審美滿足程度較高。就內容而言,在《古代漢語講義》的基礎上增刪改寫,四易其稿,考據嚴謹,經得起反覆推敲。最終修訂時,既沒有偏題“精神層面”、“思想史”,也沒有落入“禮樂”、“同諧”、“天人合一”教條式的窠臼,單純懇切地深入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所以說,這本書有學者清冽之氣,讀來暢快淋漓、身心一輕。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細緻而耐性地講解了歷代古人觀察世界、制定規則、享受生活的諸多方面,旁徵博引卻不掉書袋,內容充實還帶著有趣。認真翻閱,令人愛不釋手,徹底被精緻細微的中國古代文化征服。全書十四個章節,每一章節都字字珠璣、引經據典,讓人眼花繚亂、神往不已。

1.客觀規律:天文、曆法、樂律、地理

《詩經》裡說“七月流火,八月授衣”,可知古人重天時,按照季節更替,順應自然安排農事、人事活動,是以勤於觀測天象。沉浸入古人的世界裡,日神是羲和,月神是望舒,天上的大多星宿都有了姓名。

喪失了明亮星空的現代人,淪落到在紙張裡循著鉛字,去想象點點星海的浩繁了。

古人在天文上寄託的,不僅是辨別方向的實用意義,更是人生際遇的精神意義。北斗七星在古人看來就像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是鬥身,玉衡、開陽、搖光是斗柄。利用北斗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永遠指向北方,天涯海角只要認出北極星就不會迷路。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所指方向,還可以確定季節。指向東西南北,分別對應天下的春夏秋冬。有了天文觀測的經驗,人世間就有了季節。

參商分別是天上的兩個星宿名,根據執行的特徵,兩者無法相見。善於聯想的古人,即用參商比喻親朋久別難以重逢。杜甫《贈衛八處士》裡的名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表達了這樣的涵義。參商兩星曾經被視作是高辛氏二子——閼伯與實沈死後化為的,被寄予了兄弟不和的比喻義。

原來天上的星宿與人間事也有聯絡啊,看著星星就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經歷,是古人天真可愛之處啊。

古人的歷法體系精準且科學,並不輸於現代所用的歷法。伴隨日月交替的一晝夜為一“日”,月相朔望變化的一週期為一“月”。禾穀莊稼成熟的一迴圈為一“年”。一年被氛圍四個季節,每一季節分為三個月,以孟、仲、季進行區分。在古代,有些日子有特定的稱謂,如按照月亮的盈虧和光感的變化,一個月的首天被稱作朔,一個月的尾天被稱作晦。《莊子》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朔”就是指一個月長的時間,而“春秋”是因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僅有春秋二時,所以指代一年。曆法與古代衍生的文學息息相關,如果不清楚曆法的基礎常識,很難領悟古文的真正涵義。

說起樂律,則不得不說“宮商角徵羽”五音,“五音”與“六律”並舉。五音只有相對音高,而不存在絕對音高。古人音樂造詣極高,著名的《霓裳舞衣曲》傳說是編曲極為悅耳的。在樂器方面,古人制作的編鐘、蕭管、笛子、古琴等皆是演奏的絕佳器物。樂律也仍舊與國家社稷有關,“黃鐘譭棄,瓦釜雷鳴”一句裡,“黃鐘”就是優質的樂器,用以比喻國家棟梁。

地理,可以解釋為行政區劃。古代的地名與現代城市名字既有關聯,也有區別。舉例來說,南京故名“金陵”、“建鄴”,西安故名“長安”、“鎬京”。行政區劃歷朝歷代有所不同,同樣的名稱可能指的是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行政單位有不一樣的名稱,有州、郡、國、道、路、省、府等,與現代的省、市、縣有類似之處,但比現代的區劃複雜得多。

2.社會文化: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

職官、科舉都屬於官場文化,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都有細分。中央官制種類齊全,有文學侍從、史官、諫官等。歷朝歷代都有創制,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等。地方官制的職位則更是在古裝題材的電視劇、電影裡被熟知,知縣、太守、令尹、刺史等都是常見的官名。

科舉制度就更為大眾熟知了,狀元、榜眼、探花的概念幾乎人人都清楚。隋朝開始發展的科舉制,到唐朝已經正式形成,考試科目也有規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不一樣的科目情況不同。“明經”是指背經書的能力,三十歲考過明經已經不新鮮。可“進士”難度係數較大,五十歲考中進士,仍能算作是非常年輕的了。

這之間的區別十分之有趣,而且唐代科舉制將詩歌划進考試範圍,大大鼓勵了士人創作詩歌的激情,不然唐代怎麼能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呢?

姓名和宗法有重要的聯絡,是血親關係的代號。姓和氏不一樣,氏是姓的分支,且是貴族專有,平民沒有姓氏。名字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古人有名有字,嬰兒出生三月後由父親取名,男子行冠禮、女子及笄時取字。古人的姓名叫法大有學問,尊卑有別。另外,古人好為尊者諱,缺筆、改稱都是正常做法。紅迷應該都知道,林黛玉寫“敏”字就會缺筆,全因其母名為“賈敏”。如此避諱,是禮儀文化發展的一個表現。

宗法與姓名有聯絡,姓名是宗法制度的一個體現,人所有的姓名必須與家族聯絡。就喪服喪期而言,深藏著許多身份的區別,嫡庶不同,血統親疏不同可以在喪服制度裡明顯看出來。

書中講到“只要人類社會存在著權力與財富的分化,就必然有禮俗”,禮俗是適應著經濟基礎而存在的上層建築。階級階層的不同可以衍生出太多禮俗,統治者和奴隸的稱謂與待遇是截然不同的。婚姻禮俗,需要經過“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徵和親迎是最為重要的,親迎過後,新人“共牢而食,合巹而酳”,俗稱交杯酒。

社會文化是經濟基礎、生產情況的表現,古人尤其講究細節,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的每一制度都有卷帙浩繁的記載,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

現代人其實也可以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傳統文化的影子,例如面對長者我們都知道不該直呼其名,應該喊“前輩”、“學長/學姐”等。《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不勝其煩地條分縷析,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多維度的古代世界。生活在現代文明裡的我們,仍可以藉此拉近與古人生活的精神距離。

3.物質文明: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

提起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恐怕現代人都能產生一種嚮往之情。尤其是古時候的貴族做派,奢侈、豪華,令人咋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耗費數天,動用專使和驛馬只為了給貴妃送她喜歡吃的荔枝。如果不站在批判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消極作風的立場上,這該是多麼令人豔羨的物質條件啊。而在古代,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發展出的高度物質文明,是超乎你我想象的。

秦代的傳奇數不勝數,其中阿房宮的精緻豪奢已經被杜牧在《阿房宮賦》裡說盡了。帝王將相與陳涉這般“甕牖繩樞之子”相區別。漢代文獻裡的閣與廂,就是室的稱呼。《西廂記》就是在大堂西側的房間,講述發生在這個房間的故事,因此命名。漢代帝王的宮殿和將相之家與普通人家不同,設有廊廡。

種種物質上的區別,都折射了階級層次的區別。

“五花馬,千金裘”,是李白的理想生活境地。車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不只是交通工具。車馬是財富的象徵,是文化典故的形影不離的物件。“傾蓋如故”,就是友人之間發生的故事。蘇軾與蘇轍名字的由來就是車上的部件,一個是扶木,防止蘇軾過於張揚,一個是車轍印,教導他不求富貴但求平安。其上寄託的涵義與他們的性格緊密相連,在他們的人生軌跡裡也有所體現。車馬的內涵太豐富了,各個部件,榫卯相接,都有聯想義和比喻義。

古人飲食也較為講究精美,釀酒、飲茶發展而來的酒文化和茶文化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

李白好酒,藉助酒興才有詩興。那時候的酒雅,不像現代人在酒吧裡爛醉,沉迷於酒精。

古人喝酒都會作詩,實在是風流之至。釀酒是以黍為糜,再加上麴櫱製成的,這是酒。而提起茶,“烹茶”、“買茶”都是常見的。《紅樓夢》裡妙玉親自捧了茶與賈母,這茶就是“老君眉”,是舊年蠲的雨水。製茶、飲茶都是高雅的愛好,文人尤其喜歡。

想起古人生活節奏較慢,有大把大把的光陰可以用來做喜歡的事,放鬆心情,真正地咀嚼生活的味道。

古人從頭到腳的服裝飾品種類繁多,且分類細緻。珠玉、繩結、特殊編織方式、絲綿都派上了用場,裡裡外外全無疏漏。著名的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襌衣輕若蟬翼,絲縷極細,樣式精美,是國寶級的文物。什物囊括了臥具、飲具、餐具等,材料不同,做不一樣的事情有不一樣的器具。飲酒器的通稱是爵,爵有三隻腳,在下面舉火,可以用來溫酒。上古常用的觶較為輕小,所以說“揚觶”。戰國以後橢圓形的杯,有兩隻弧形耳,叫做耳杯,又叫做羽觴。

好美的名字,如果在一個春江花月那樣美麗的夜晚,舉起羽觴,望著清澈的酒液一圈圈泛起的波紋,彷彿就能起微醺之意了。

此書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聯結我與歷史的一個途徑,透過這一百科全書般的樣卷,古代人生活的細枝末節像被置於顯微鏡之下那般清晰。我從而得以瞭解古人信奉的客觀規律、創造的社會文化和享受的物質條件。

閱讀這本書的感受,就好像呼吸雨後格外新鮮的空氣,讓在紅塵裡奔波的我的靈魂,有了小憩的時機。

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寄予其上的生活情調,讓我心折不已。

好想要回到古人的生活環境中去,向古人學習怎麼表達、怎麼待人、怎麼接物,怎麼和睦宗族、怎麼取名字、怎麼飲茶釀酒。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願意向傳統文化致敬,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者。

或許我們現代人需要一個空白期,迴歸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選在一個閒適的午後,學著飲飲茶,甕一壺雨水,從暖暖的茶煙裡打撈起我們早已喪失的閒情逸致。

而不是快節奏的生活,遺忘了生活本該有的樣子。撿拾我們生活的本心,像古人那樣認真地對待每一事、每一物。

中國古代文化並沒有比現代文明落後,反而可以輕而易舉地征服我們的感官。迴歸文明被蒙塵的以前,迴歸中國文化基因裡的初心,你會發覺,迷失在現代文明的人類仍然可以被中國古代文化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