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最基礎的,結構性,本質方面:

和信託一樣都是融資通道的一種,結構大致上沒有區別,只不過發行主體不一樣,信託由信託公司發行,資管由公募基金的子公司發行。信託公司是屬於銀監會監管的,而資管是屬於證監會監管的。

從發行方資質和牌照優越性上面來講:

信託公司:大部分都有十年以上的產品發行和運營經驗,經過銀監會數次整頓之後,僅剩下六十餘家牌照,持股股東經過多年競爭,實力普遍很強。

資管公司:大部分是上年底或者今年成立的新公司,基本均由公募基金控股,股東實力也都不弱。

信託公司有多年的兌付歷史,而資管公司目前產品大部分都是今年才發出,尚未有兌付歷史,假如融資方無法按時還錢,抵押無法變現,公司是否會兜底為客戶兌付本息,還需時間驗證。

但資管的投資範圍方面比信託有優勢,範圍限制較小,例如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目前只有8家信託公司可以開展股指期貨業務,融資融券還未對信託開放,而券商資管就不存在限制或者限制相對較少。

從融資費用角度看:

據個人所瞭解,透過券商資管發行產品的通道費用大概在0。3%,信託在1%左右,託管費方面,券商大概是在0。1%,信託在0。2%-0。25%這個範圍。這個雙方都利弊參半,信託公司費用高,盈利豐厚,有足夠的資金為信託專案兜底,為剛兌提供了保障。但是費用過高會導致好的專案的流失,資管通道費用相對較低,對接專案而言,更有優勢,因為往往好的專案,是不願意拿那麼高的費用去融資的。但是也不排除急用錢的融資方為了更快的融到資而選擇信託通道,因為就目前而言,信託通道融資速度要比資管快。

從監管層面方面來看:

這一點很多人都覺得無關緊要,但是我個人覺得恰恰相反,這個反而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尤為突出,行規跟管理者密不可分,剛兌潛規則源自於05年左右,銀監會在處理金新信託,慶泰信託,伊斯蘭信託等事件的基礎上的表態和要求不出現單個信託產風險,自此,剛兌潛規則就逐漸形成,個人認為這跟監管層的原則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銀監會監管的是銀行和信託,銀行業是要求絕對安全,保本的,銀監會的要求基本上都是無風險,保障客戶資金,而證監會監管的券商,基金向來都有著買者自負的理念,當資管產品出現風險,無法償還客戶本金的時候證監會是否也會要求資管公司類似的賠償兌付,這個尚不得知。

從客戶角度來看:

信託300萬以下的名額只有50個,而資管有200個,很充裕,對小額客戶來說好很多,不怎麼需要考慮額度問題,同時因為通道費託管費中間費用的減少,同等融資費用的專案製作成產品,客戶的收益也會相應增加。

假如我是客戶,我會怎麼樣去選擇:

資管和信託都會是我選擇的範圍,因為資管公司的股東們也不是吃素的,資金池規模也都比較龐大,一個新的通道的開啟,還在萌芽階段,我相信不會有哪個人會捨得把這個香餑餑丟掉,所以資管產品這幾年個人覺得還是比較適合去買的,我相信資管公司的管理人們也都不是傻的,前面的產品就算出問題兜底機率還是非常大的,因為他們還需要開啟市場,就像做生意一樣,前面經常都要虧本經營,到後面才賺錢。信託的話,因為總體來說,這七八年來,信託公司出事專案佔比非常非常低的,而且出事之後需要信託公司兜底墊資的情況就更寥寥無幾了,根據前面所說的,信託公司的各方面費用很高,所以同時盈利不少,加上各大通道來搶飯碗,信託公司不會輕易把自己那麼多年的剛兌金字招牌打破,同時他們暫時也有足夠的資本,所以假如我是小額客戶的話,我可能會優先考慮資管,避免遇上拿不到小額額度的情況,又要重新選產品浪費時間,大額的話,資管和信託同時考慮,還是要根據公司,專案具體分析,尤其是資管產品,在公司註冊資本較低的情況下,抵押物的足值尤為重要,是首要考慮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