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的“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怎麼理解?劍與遠方2017-09-20 14:37:24

素,就是沒有什麼與你的“神”混合雜亂,保持素樸純真,像水一樣,沒有什麼與它混雜在一起,就非常清澈。沒有什麼和它混雜,則只有水的本體。所以,素就要保持“神”本身不被悲哀、快樂……所摻雜,人的外在(表現)皆與神同一,遠離名與利的誘惑,堅守本真。

不過,人始終是社會性的動物,如果一個人要堅守“素”,則難免會出現各種不合點(不僅僅是堅守“素”,只要是堅守,不管是什麼都會出現不合點,畢竟人與人不同)。這個時候則需要“變”。但“變”的不是變你堅守的東西,而是尋找一個安“本”與安人的契合點。一個人堅守的東西如果把它看作是“本”,我們則要“守本達變”。本不可輕變,變不可離本。如果連堅守的“本”都可以變,這就是“輕浮”。

《莊子》中的“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怎麼理解?股魂說股2017-09-21 15:45:12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出自——《莊子·外篇·刻意》

直譯過來的話: 就是沒有摻任何雜質,純粹的意思。後面還有一句:“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結合起來就好理解了!

莊子是什麼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乘萬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中的“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怎麼理解?

純粹樸素的道,只有精神可以守住它。心中無憂無樂,是天賦的最高表現。專一而不變化,是清淨的最高表現。無所牴觸,是空虛的最高表現。不與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現。無所違逆,是純粹的最高表現。普通人看重利益,廉潔的人看中名譽,賢人看中志節,聖人看中真實。如何才能樸素不含任何雜質成為真人呢?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莊子》中的“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怎麼理解?

“素”,道家有太素、太一、太初之說。《黃帝內經》裡首先就是《素問》。素,就是無雜,一面好的鏡子就是純素的,它什麼顏色都沒有,但又能顯示萬物。如果鏡子受到汙染了,有了塵埃了,被其他東西遮蔽了,它就失去了純素,失去觀照萬物的功能。我們的心性也應該守素,而且要進入純素之道,進入一種純粹無汙染的狀態,堅守本真。這樣才能成為真人。

《莊子》中的“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怎麼理解?劉傳峰大仙2017-10-01 20:26:40

這還不簡單,意思是沒有太大欲望追求生活的人,沒那麼多私心雜念。下一句有太多欲望追求生活的人精神很充足,嚴重情況會冒傻氣,若能兩者都能體會經歷適應就是有道之人賢者了,可以放光茫了。

《莊子》中的“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怎麼理解?佳妮英2017-09-22 13:00:20

道致方簡,由來志本,無所與雜,淆混出其方剛,始有崑崙處靜斯啟爾後與眾生而決絕起立,仰息伏止,與靜與動,不可謂與塵乏物累,而今卻公不諱,詳其天脈而為落為塵,雜無章,離繆法,素也為素,為章法而有為,無垢其承。所為有道法而相,相法自息,無所與為為章,無所與為為亂相,相法節潔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