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斫琴,就是古琴嗎?老許願 2020-03-19

古琴的製作和其它樂器的製作一樣,都有自己的“講究”,但這和“斫”字沒有關係。“斫”字說到底,只是“制”字在古琴樂器中的一種“特有”用法而已,用“制”取代“斫”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包括“斫”字在內的古琴“特有”詞彙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態度問題。繼續使用並無大不妥,但要讓古琴融入到眾樂器的大家庭中,我以為應統一將這類用詞替換為同義的,且較為通用、常用的詞,如將“斫琴”改為制琴,將“一床琴”改為一張琴等等,而將原先用法逐條編入古琴歷史用詞詞典。

用詞的改變,並不代表著對優秀制琴師和制琴技藝的貶損和否定。倘若幾個用詞,便能決定一個人、一項技藝、一種樂器的光輝,那麼是否當初的末周王室,只要多做幾篇華麗的文章,就能“重振”“文武周公”的“雄風”而“復興”“禮樂”這一落後於時代的社會思想了呢?我想,與其死摳一些無用的字眼,還不如認真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優秀制琴師所看重的。

用詞的改變,也不代表著對不同用詞的“混淆”。人類語言確是嚴謹的,因此“斫”和“制”在理論上也許會有千萬種不同的理由。但是,人類大腦的功用除了區分不同,更在於尋找相同,提取公因數。這也是為什麼古琴樂器和“其它樂器”都叫做樂器的原因,古代音樂創作和當代音樂創作都叫做音樂創作的原因,古琴藝術和“其它藝術”都叫做藝術的原因。從這一點看,人類的語言更是務實的。我不懂,倘若樂器用語不是人類的創造,倒是人類用語是“樂器”所創造的了?

什麼是斫琴,就是古琴嗎?網友25ce970 2020-03-19

不是。古琴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彈絃樂器之一,古時稱為“琴”、“瑤琴”或“七絃琴”,有時別稱“綠綺”、“絲桐”等。為了區別於胡琴、揚琴等樂器,1919年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所設古琴組將“琴”首稱為“古琴”。古琴的音域寬廣,音響含蓄、深沉,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為歷代文人隱士所喜愛。過去的琴學界及音樂史學界只注重對歷代相傳的琴曲及琴人的研究,斫琴史的研究卻較為蕭條。

古琴這種樂器是何人何時製造出來的,現已無法考證。

傳說原始時代有個發明農耕的叫“神農氏”的家族,曾經“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移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絃琴,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太平御覽》引《通禮篡》雲:“堯使無勾作琴五絃”。

《禮記·樂記》則說“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在《大荒東經》中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弄其琴瑟”。在《海內經》中又記載:“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不論是堯、舜及晏龍作琴,還是伏羲、神農或其他什麼人造琴瑟,都不過是傳說而已。但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創造了“琴”這種樂器。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初期的十絃琴和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七絃琴,是現在已知古琴的最早實物。琴身由獨木斫成,構造簡單,當時還沒有後世琴面上的十三徽,底板和麵板是分開浮擱在一起的。從這些出土的古琴實物可以推測,古琴的形制在先秦時代還在不斷髮展,到漢代以後才逐漸定型。《詩經·國風》中記載,公元前662年衛國人民在楚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建城時唱道:“樹之榛粟,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見,當時的人們就懂得斫琴瑟要選擇理想的木材——梓、桐了。

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初期的十絃琴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七絃琴

古琴在漢魏之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僅有了完善的共鳴箱,而且也有了標誌音位的琴徽。

《後漢書·蔡邕傳》記述這樣一件事:蔡邕在吳(今江、浙)時,有一次見人燒桐做飯,聽到桐木在火中發出清脆的爆裂聲,知是良材,立刻搶救出來,製成古琴,果然音色不凡。此琴因尾部還帶有焦痕,故被人們稱為“焦尾琴”。

在《廣博物志》中則有這樣的記載:“劉子嘗遊泰山,見霹靂傷柱,因以制琴有大聲”。這大概是我國最早的用霹靂木製琴的記載。蔡邕所制焦尾琴,傳至六

什麼是斫琴,就是古琴嗎?好麗友86 2020-03-19

斫琴就是調琴,調琴可以使古琴體現出古琴散,泛,音質勻稱。體現出古琴各音區虛實的聲韻質量,為了達到“九德四芳,二十況”音聲品質的完美體現。

什麼是斫琴,就是古琴嗎?匿名使用者 2020-03-19

斫琴不是琴,其中“斫”字是用刀、斧砍的意思,斫琴是指對中國民族樂器——古琴(亦稱瑤琴,七絃琴,玉琴)進行精工細作的一種工藝技術。

什麼是斫琴,就是古琴嗎?悠悠雄心 2020-03-19

是的自古以來,製作古琴的師傅一般稱為斫琴師一直沿用至今。斫是用刀,斧劈砍的意思,因古人最早是以斧砍木製琴,所以把制琴稱為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