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使用者73488092722592019-10-11 15:56:32

在中國歷史上的事情從來沒有板上釘釘的事情,因為在每一分每一秒因為人心的動搖都會發生不可預知的情況,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看起來已經是板上釘釘,但是實際上在當時的整個朝堂中有著無數可變性。 太子的壓力 李承乾是太子,但是他跟自己的父皇李世民在年紀上差的並不多,也就是說李世民五十歲的時候,李承乾已經三十了,等李承乾從太子之位轉正為皇帝的時候,還不知道要等到多久,當時的李世民說實話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生病才去世的,如果沒有各種的意外很有可能李世民能活到六七十歲,到了哪個時候的太子李承乾還當什麼皇帝,直接當太上皇好了。 說實話跟隨在太子李承乾身邊的人都是想著等太子這個位置轉正之後,然後一起升官發財的,這就相當於投資,但是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投資人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害怕自己投資打了水漂,所以總會不自覺的去加速整件事的進度。 而太子李承乾相對來說就要受到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就是來自於這些在背後為他投資的人,也可能只是平日裡的一句話,也可能是變相的一些詢問,更有可能是直接把事情的走向推動起來。 一隻蝴蝶都有可能會引起一場寵大的龍捲風,更不用說這些在大唐之中手握重權的朝臣們了,所以太子的壓力是越來越大。 也正是這個時候,太子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得到了一個訊息,就是自己的父皇李世民居然開始尋找長壽的方法,比如說煉丹之類的事情,這讓太子李承乾有點糾結,本來自己已經等著快沒有耐心了,現在你居然還想長壽,不會是想直接讓我的兒子來繼承大位吧。 太子的自卑 小時候的太子聰明伶俐,可以說達到了人見人愛的地步,可是也不知道李世民給了所施的肥料是不是偽劣產品,結果就是李承乾越長越歪了,本來挺好看的一個孩子,長到了最後居然是個殘疾人,雖說只是腿上有點毛病,但是在這正常人眼中還是相當於異類。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相當於在馬上得到了天下,所以對自己的兒子們一直要求他們能文能武,而李承乾在武力這方面因為先天身體的原因,一直處於劣勢,當然了可能在李世民的眼中自己這個太子的人選可能是有一些瑕癖,但是問題不是很大。 可是這個問題在朝中的重臣眼中就成了一些機會,比如說泰王的親信們,就認為這可能就是機會,讓自己可以一步登天的機會,於是就在朝中一直散佈著各種太子不好的訊息。 要知道人心這種是最不可琢磨的東西,太子李承乾本身因為腿疾的原因內心就有點不爽,再加上太子的壓力已經讓李承乾透不過氣了,而現在這個時候居然還有一些人在散步自己腿疾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已上升到了太子之位的更換層次。 人最怕就是自己一個人胡思亂想,因為越想越亂,而越亂自己就會做出越多的錯事,就好比自己因為慌亂的原因做了一件錯事,於是又想把這件錯事給掩蓋起來,於是又一件錯事出現了,然後就這樣錯上加錯,到了最後居然無法據收拾了。 李承乾就好比這樣的人,自己總是不想讓大家來談論自己腿的問題,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面已經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可是自己越是太意自己的腿,然後大家談論的問題就會越發的引到了他的腿上面,這就成了死迴圈。 泰王的陰謀 如果說光是李承乾的原因還無所謂,可是相比之下泰王就要比李承乾強上很多倍,不論是形象還是人品方面,當然這個人品也只是指在大眾的眼中,泰王明顯要比李承乾給力很多,再加上李世民對於兒子們可能從來沒有擺自己皇帝的架子,所以在眾人的眼中好像李世民關心泰王有點過度,居然跟太子的關心不相上下。 這就讓很多人的內心產生了小九九,本來這些不是太子身邊的人以為自己已經沒有機會在朝堂之中再提升一步了,可是現在李世民對於泰王的關心讓這些投機者看到了機會,萬一要是太子將來會被換過,哪自己這些跟泰王關係密切的人會不會一步登天。 於是這些人就開始跟泰王進行算計,本來泰王是沒有什麼想法的,但是手下的人說的多了,然後泰王的想法也開始跟著有所轉變,憑什麼李承乾天生就是太子,而且自己這麼優秀卻當不了太子,這不公平。 當這個想法出現在泰王的腦海之中,哪是一天比一天膨脹,於是在某一天泰王決定開始給李承乾這個太子一個小小的刺激,比如說讓太子看到自己跟李世民關係相當的親近,並且有意無意的把話題引到了大唐的將來等問題上。 太子一看自己的父皇居然跟自己的弟弟泰王在聊將來大唐的未來,這是什麼情況,是打算直接越過自己交待後事嗎? 所以說當這些原因全部聚集在一起的,太子李承乾終於受不了這個刺激,開始學習了一下自己的父親當年的作法,只能說結果很不美好,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大家相當的惋惜,明明放著自己太子之位這麼一個板上釘釘的機會不要,非要去挺而走險。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靜夜史2019-01-08 12:01:32

這個問題真的是一聲嘆息。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明明是真正的儲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寵愛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甘願放棄自己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所有天下人“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

那麼這匪夷所思的背後,究竟是利益的驅使?還是道德的淪喪?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歡迎收看本期靜夜史說事兒。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卻落得個冒險造反最後還失敗的悲慘命運。而導致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對的錯綜複雜的內外形勢。

某種程度上說,李承乾的悲劇是封建時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劇。

在那個皇帝乾綱獨斷的時代,皇權是遠遠高於法權的,更是高於倫理道德的。

雖然根據嫡長子繼承製的倫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釘釘的皇太子。在唐太宗駕鶴西去後,他將是大唐帝國名副其實的天子。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但是隻要李世民沒有明確將“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樣寫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沒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內心的那塊石頭就始終無法落地。

而且即使寫入也沒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憑皇帝主觀意志。

也就是說,在“人治”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穩固,完全取決於九五至尊的父親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

首先,作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當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樣英明神武,將大唐帝國的基業發揚光大。

但是從小長在深宮嬌生慣養的李承乾,註定不可能像刀光劍影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唐太宗一樣勇武,這也是封建時代帝位傳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兩代開拓者經歷了腥風血雨,他們對於江山的來之不易有著切身體會,因此格外珍惜。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但是其後的繼承者基本長在深宮之中,像漢宣帝這樣自小流落民間的天子實屬罕見。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的性格相比於先輩而言更加優柔寡斷。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這樣的一個太子。在母親長孫皇后的庇護下,李承乾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按照父親唐太宗設定的路線穩步前行著。

但是在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的人生髮生了巨大改變。因為沒有了母親的庇護,特別是沒有母親長孫皇后在自己和父親間充當良好的緩衝,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開始逐漸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稱心,非常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雖說同性戀在我國古代皇室並不少見,但望子成龍的唐太宗決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行為,於是憤怒的唐太宗賜死了稱心。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這件事讓李承乾蒙受巨大打擊。某種程度上說,稱心的出現是李承乾在母親去世後情感的一種寄託,而父親完全無法理解自己,這讓李承乾對父親非常惱恨。

也就是從這一事件開始,乖巧伶俐的李承乾,突然變得暴戾乖張。而面對這一切,作為父親的唐太宗,沒有反思自己的過錯,反而對李承乾施加了更大的壓力,致使父子矛盾更加激化。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而言都是虎父犬子的狀態,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讓自己的兒子李承乾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性格變得優柔寡斷且生性多疑。

而唐太宗和天底下所有的父親一樣,在寵愛太子李承乾的同時,對李承乾的弟弟李泰和李治也傾注了大量的感情,這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尤其是在李承乾和父親矛盾激化之後,唐太宗對李承乾表現出了很多失望,同時對於弟弟李泰格外青睞。這讓李承乾錯認為自己的太子地位行將不保,於是選擇了最為極端的方式,那就是謀反篡位。

而作為透過血腥政變上位的皇帝,唐太宗對兒子模仿自己的做法怒不可遏。但作為自己和鍾愛的長孫皇后的嫡子,唐太宗並未將十惡不赦的李承乾處死,僅僅將其貶為庶人,至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徹底失去。

李承乾的悲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所有皇太子悲劇的一個縮影,在人治的社會環境下,太子之位是真正的燙手山芋。

而李承乾最後的悲慘結局,和唐太宗過分的溺愛以及太過急切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說,李承乾的悲劇,唐太宗需要負大部分責任。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史論縱橫2019-06-18 22:28:09

李承乾謀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敗的體現,當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這樣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選擇皇儲時依然會十分頭痛。

康熙處理的還算不錯,九子奪嫡的情況下尚未發生流血政變,而且也選了一位比較優秀的皇帝;趙武靈王應該是最死的最慘的英明君主,被兒子活活餓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寢中。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本文主要講講唐太宗的兒子李承乾已經是皇太子了,為何還會舉兵謀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關於他上位時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大家是有所瞭解的,由於其上位的艱難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養。

唐朝嫡庶觀念很嚴重,唐太宗一共14個皇子,其中為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最為唐太宗所重視,他們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對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繼承皇位的同時就立李承乾為皇太子。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在李承乾的太子時代早期,他的人生還是挺順利的,因為有長孫皇后的照看,聰明伶俐的李承乾還是很受太宗皇帝喜愛的,史載其“性聰敏, 太宗甚愛之”。在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唐太宗就任命剛剛卸職的丞相蕭瑀為太子少師,後來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綱為師。

唐太宗這樣為李承乾找老師大概是受了自己當初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一直有一種說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是因為李建成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李綱之後是唐朝著名的史學家李百藥。這些優秀的老師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間,唐太宗對李承乾十分看重,貞觀五年的時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請道士為李承乾祈福,後來又允許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並不是一個迷信宗教的人;貞觀七年的時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請了天竺高僧來給太子祈福。為了李承乾健康狀況,太宗不惜以此種方式來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時候,都是讓李承乾留在京城監國,可以說對李承乾是相當重視了。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這種狀況在貞觀十年的時候發生了改變,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護。

儘管貞觀十二年的時候,李承乾生下嫡長孫,唐太宗很高興,下令天下囚徒都降罪一等,五品以上官員加官一等,但是關於李承乾的負面訊息越來越多。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貪玩,沒有節制,諸如“騎射畋遊, 酣歌戲玩” , “私幸太常樂童稱心, 與同臥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陳大呼交戰, 擊刺流血, 以為娛樂” 。尤其是“私幸樂童”這種在古代看起來大逆不道的斷背情,更是不為當時的社會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師,也不是採取引導的方式進行規勸,大部分都是斥責似的進諫,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誰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對這類的進諫產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幹掉老師的打算。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的種種作為,導致唐太宗對李承乾逐漸不滿。

李承乾會有這樣的作為,估計跟他坡腳有一定關係,在古代的時候,如果作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殘疾的話,那是十分有傷大雅的事情。

縱橫在這裡講一下明朝萬曆皇帝的事情,萬曆皇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懶惰的皇帝,因為在他執政期間竟然長達二十多年沒有上朝,很多抨擊明朝的人經常拿這個說事,認為萬曆是一個沉迷女色的人,其實萬曆早年也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關於為什麼後來不上朝,眾說紛紜。直到建國後,考古學家打開了萬曆皇帝的陵墓,才發現萬曆皇帝的兩條腿的骨頭不一樣長,右腿有一些彎曲,由此可見,萬曆皇帝應該是個行走不方便。

在這個時候,唐太宗十分寵幸魏王李泰,讓李泰產生了奪嫡念頭,李承乾看在眼裡,自然是傷在心裡,認為唐太宗有換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導致當時的大臣都有點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進諫“有逾於皇太子”。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當這些東西都疊加在一塊施加在嬌生慣養的李承乾身上時,李承乾未能頂住壓力,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終走上了逼宮謀反的路。

對於李承乾的謀反行為,大概唐太宗後來也感覺出來並非全是李承乾的問題,最後唐太宗把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誅殺,李承乾卻只是被貶為庶人,儘管很失望,然而還是下不去手。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李承乾身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敗有著必然的聯絡,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失敗的,這種為了權力發生宮廷政變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師明禮2018-01-22 09:04:37

唐朝的時候有個稱心如意,一男一女,搞的大唐皇帝一點也不稱心如意,雞飛狗跳,這都發生在李世民時期。

如意,就是武則天了。范冰冰在電視劇《武媚娘傳奇》裡說武則天本叫武如意,歷史上本無此記載,但是武則天確實寫過一首詩《如意娘》,是出家的時候寫給李治的,據說李治看完之後決心將武則天迎回宮中。

這個寫《如意娘》的武則天把大唐搞的七葷八素,李氏皇室被殺的七零八落,她是李世民的才人,又是李世民兒子李治的皇后。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這個稱心呢,沒那麼出名,但是他是李承乾和李世民關係破裂的導火索。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兒子,正室皇后生,又是長子,繼位的先天優勢可以說是非常的高了,因為生於承乾殿,所以叫做李承乾。

(圖片:影視劇中的李承乾)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李淵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當年就把李承乾立為太子,這一年李承乾才8歲。

李世民非常喜愛李承乾,給他指派的老師都是名士大儒,李承乾早期也不負李世民的期望,盡責盡孝,父子二人早前的關係是很融洽的。

李承乾成年以後,性情大變,推測起來,主要原因有這幾個:

一是他身體不好,後來患了足疾,想象一下,一個將來要做皇帝的太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多影響形象啊,李承乾可能因為生理原因導致了心理自卑等;

二是太早被立為太子,萬眾矚目,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燈下,導致有些心理扭曲,他的老師們以皇帝繼承人的標準對他要求嚴格,李承乾說錯一句話,做錯一點事都會被老師們毫不留情的言諫批評,以致於李承乾曾經派殺手去刺殺自己的老師。

這個老師叫于志寧,《新唐書》記載:“太子大怒,遣張師政、紇幹承基往刺之。二人者入其第,見志寧憔然在苫塊中,不忍殺,乃去。”堂堂太子派刺客殺自己的老師,這有點喪心病狂了。

三是一母所生的弟弟李泰長大成人後也很受李世民的喜愛,李承乾感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了威脅;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四是李承乾的男寵稱心被李世民殺了,父子關係激化。

李承乾的生理殘疾是他性格變化的一個重要內因,老師們對他要求過嚴是他性格變化的催化劑。

畢竟,一出生就受到萬眾矚目,8歲就是太子,舉國關注,和今天這些大明星差不多,不能出一點緋聞,不能出一點醜聞,不然會被老師們罵的狗血淋頭,所以李承乾性格變得有些扭曲。

比如說吧,李承乾特別喜歡扮成突厥的可汗,在地上裝死,讓手下也扮成突厥人,圍著他哭;他讓人做了一口超級大鍋,偷來一些牲畜煮著吃;讓太子府的人假扮突厥人唱歌跳舞,這些都是非常荒誕的行為。

李承乾比較聰明,他對老子李世民派給他的老師表面上非常的恭敬,要是有人勸誡他,他假裝認錯,聽老師的話,一轉身就在自己府裡偷偷玩樂,這種陰奉陽違的態度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時間一長,被李世民知道,難免不喜。

李承乾還好男色,在太常寺有個男童,叫稱心,貌美可愛,李承乾愛上了這個小男童,和他同吃同睡,日日混在一起,另有兩個道士秦英,韋靈符會妖術,和李承乾走得非常近,李世民知道以後,將這些人全部處死。

李承乾非常的傷心,在東宮給稱心立像,早晚祭奠。

稱心事件是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關係破裂的導火線,由於李承乾懷疑是弟弟李泰告密的,所以和李泰勢成水火,心裡也怨恨李世民,此事發生之後,李承乾推託身體有病,幾個月不上朝。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而李世民寵愛李泰之事是李承乾謀反的最大的原因。

貞觀七年,李世民開始逐漸疏遠李承乾,貞觀十年,李世民心裡有了廢太子的意思。這一年,李世民封兒子們為王,下令他們全部下任去做都督。

這17個王裡面,除了幾個年幼的留在長安以外,全部下任,只有一個例外,就是魏王李泰。

李泰,是和李承乾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很得李世民的喜歡,李世民將他封王,又把他留在身邊,應該說,有廢李承乾立李泰的這個深意在裡頭。

此時的李承乾,因為上述的諸多事件,名聲很不好,加上一直以來和李世民鬧得僵化的父子關係,他心裡開始害怕李世民會廢掉自己,所以鋌而走險,謀劃政變。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先是派人假裝是李泰府裡官屬,向李世民密奏李泰“罪行”,但是被李世民識破;李承乾於是派衛士紇幹承基準備去刺殺李泰,但是失敗了;李承乾沒有辦法,便找到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密謀政變,逼李世民退位。

就在此時,李世民五子李佑謀反,失敗之後,李世民下令嚴查,此事又牽涉到紇幹承基,紇幹承基上書告發李承乾謀反,李世民大驚,審理之下確定了李承乾謀反的事實,於是下令將李承乾流放,李承乾抑鬱死去,年僅27歲。

據說,李世民後來召見李承乾,問他為什麼謀反,李承乾說他只是為了保太子之位,李世民問及大臣,大臣們說是李世民三心二意,才導致李承乾李泰結黨爭寵,李世民於是默然不語。

不過,從李承乾的人生經歷來看,李承乾此人屬於縱情聲色之人,政治細胞是有的,但是個人慾望大於政治慾望,是以才會有此不智之舉。試想,嫡皇后生的嫡長子,身邊一大群忠心輔佐的名士,即便什麼也不做,只要熬到李世民死了,這個皇位是穩穩的,等做了皇帝,你想幹啥不行呢?非要在做太子的時候幹,控制不了個人的慾望,在李世民那裡失寵,從而弟弟李泰得寵,即便到了這樣的最差的形勢中,李承乾如果能控制個人慾望,老老實實的做太子本職,李世民也找不到理由廢他,他最後還是能繼承皇位的,可他偏不,做出此等愚蠢的舉動,李承乾是個可憐可嘆的人。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煮酒君2019-07-30 23:52:36

唐太宗歷來為史學家們奉為聖明之君,他勵精圖治,文韜武略,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他的兒子們似乎沒有遺傳到他的良好基因,諸子多有不善,尤其是其長子李承乾。他年少聰敏,深得太宗喜愛,八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卻在17年後,因謀反被廢,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那麼,本已是太子的李承乾,為何要冒險謀反呢?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關於李承乾被廢的原因,歷代史學家早有研究。《舊唐書》中說“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劇的原因是其個人的愚笨和頑固不化所造成的,後來大多數人也都接受這一觀點,認為李承乾的謀反被廢,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英國學者霍華德·韋克斯勒卻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中國的朝廷官員來說,承乾的行為顯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體統;他可能是精神失常。”然而這些看法都有失偏頗,導致李承乾個人悲劇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對其教育上的失誤外,主要原因還是其在貞觀初年黨爭中的失敗。

實際上,李承乾並非愚笨之人,相反的,他“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唐太宗評價他“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長, 丰姿峻嶷, 仁孝純深, 業履昭茂, 早聞睿哲……可立承乾為皇太子。”李承乾身為嫡長子,又兼有諸多優良品德,很得太宗喜愛,很早便被立為太子,唐太宗又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培養和教育。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首先,是為他選拔名師,貞觀四年(630年)七月,選拔了前朝名臣李剛任太子少師,御史大夫蕭瑀為太子少傅,又選了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對他的老師們也是敬重有加,師徒之間相處甚歡。其次,是對其政治能力的培養,貞觀四年(630年)五月,李承乾十二歲時,唐太宗下詔:“自今訟者,有經尚書省判不服,聽於東宮上啟,委太子裁決。若仍不服,然後聞奏。”即讓李承乾開始聽訟,有意培養他的行政能力,而李承乾的表現也讓唐太宗很滿意,直到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去世時,唐太宗對這位太子都是持肯定態度的。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這一時期李承乾也有過失之處,他年紀漸長,貪玩的本性開始暴露,“好聲色,漫遊無度”,然而太宗認為卻是無傷大雅,是可以透過教育改正的。

然而,從貞觀十年(636年)開始,太宗對李承乾的態度開始有了變化,太子承乾本身患有足疾,行走艱難,當時的魏王李泰聲譽鵲起,太宗開始寵愛起李泰,李泰憑藉太宗的寵信和自身優勢,“潛懷奪嫡之計,折節下士以求聲譽”,開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此時的李承乾和太宗關係也開始惡化,太宗對他的猜忌也越來越深。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這樣的變化與李承乾的性格表現和太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李承乾由於跛腳,行動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較自卑,太宗對李泰的寵愛,以及殺害了他所寵愛的太常樂童稱心等做法,無疑對李承乾造成了影響。

太宗對李承乾的教育方式大多以批評為主,對他的成績卻多有忽略,甚至給他選拔的輔臣也都是敢於“犯言直諫”型的,太宗為了鼓勵他們勸諫,對於勸諫的大臣也都是有諫必賞,長期得不到肯定,對於李承乾的心理影響可想而知,以致他的行為越加乖戾,到後來對於敢於提出尖銳意見的功臣,“往往遣人陰圖害之”。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隨著魏王李泰的日益得寵和勢力的擴張,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坐不住了,開始和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密謀攻打西宮。

貞觀十七年(643年),齊王李祐在齊州起兵造反,李承乾對他的衛士紇幹承基說:“我東宮的西牆,離大內只有二十步遠,齊王怎麼能比呢? ”隨後,紇幹承基因齊王叛亂收到牽連,被捕入獄時,告發了此事,李承乾因此被貶為百姓,流放黔州,後於貞觀十九年去世,死後太宗為他停止朝會,並以國公之禮葬之。

李承乾本想以軍事政變的形式,除掉自己的競爭對手李泰,沒想到事情洩露,自己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而魏王李泰雖然深得太宗寵愛,最終也沒能登上太子之位,反倒是晉王李治看似不爭不搶地撿了漏,登上了太子之位。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希望星晨582988692019-08-04 16:09:22

1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世民是立嫡立長的正統法理擁護者,李承乾被立為太子順理成章、天經地義,才八歲就已經身居東宮成太子了; 太宗也對他寄予了厚望,為李承乾遍請天下名師:房玄齡、魏徵、杜正倫…… 等等,都知識淵博、滿腹經綸,名噪一時,而且個個身居要職,地位顯赫,將來充當幕僚,誰可匹敵?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2早在貞觀四年,李世民下詔,命太子

“宜令聽訟”,“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決斷”。

即十二歲的李承乾,就被開啟了儲君鍛鍊的模式,由於聰明,帝王處事的一般訣竅也能領悟大概了;李世民巡幸岐州,14歲的李承乾被委以監國重任…… 而李承乾也不負重望,在自己“班底”的輔助下,把朝廷要事處理得有條不紊,令太宗十分滿意,滿朝文武也讚不絕口。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呢?

1他有強悍的竟爭者。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共育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其中的李泰很強悍, 九歲受封,督22州,後改封魏王;成年後李世民不僅沒有對他外派,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 看看多麼喜歡這個胖子(他身體肥胖);大哥受寵,李泰心有不甘,他要以才華橫溢來感染父親。 他主持編修了《括地誌》,而且表現與太子截然不同的崇師問道的謙遜求知態度、並且虔誠地多次為母親祈福…… 這些細節,李承乾看在眼裡,自然懂得含義,所以兄弟二人裂隙生成,最後,不共戴天。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2。父親秉政時間長,唯恐節外生枝。

李世民很早就開始南征北戰,衝鋒陷陣,有副好身板,玄武門之變上位後,李世民勵精圖治,國富民強,越發精神煥發,無早衰跡象;患有足疾的李承乾憂心忡忡,擔心父親廢舊立新,就鋌而走險派人謀殺李泰, 事敗後,李承乾與皇位距離就拉遠了。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3。受人誤導。

開國元勳侯君集因犯事鋃鐺入獄過,心有不滿,就蠱惑太子謀反,並說他可以效仿父親的玄武門之變,下手為強,透過政變上位,事情洩露後,徹底破滅了皇帝夢!李承乾後來充軍到黔州,在孤苦伶仃的狀況下鬱鬱而終,侯君集等人盡皆處死。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唐風宋月2019-08-04 11:55:18

李承乾要是鐵板釘釘,就不會造反了。李承乾的太子之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太子階段。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李世民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子們像自己一樣兄弟相殘,老早就確立了李承乾的繼承人地位,這從名字就能看出來。繼承乾坤麼。李承乾也一直很上進,滿朝上下都很滿意,問題出在長孫皇后死後。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第二,彷徨階段。長孫皇后的死並不僅僅是李世民缺一個皇后,而是大唐缺了一個能把關隴集團、山東豪傑集團、河北群雄集團都團結起來的樞紐人物。李世民靠山東豪傑起家,但是在關隴集團的地盤建都,對河北群雄集團一直缺乏足夠的控制,換句話說,他一直在三股力量之間找平衡。長孫皇后就是平衡三股力量的關鍵人物。

長孫皇后一死,三股勢力鬥爭日益白熱化,而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是不支援太子的,後來被列入太子黨清洗的候君集是河北群雄集團的,張亮是山東豪傑集團的。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得不到長孫無忌的支援,也就得不到關隴集團的支援,而得不到關隴集團的支援就會被幹掉,從北魏以來六百多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這個道理。所以最後李承乾逼得鋌而走險,但是很快被廢掉了。

對於李承乾的案子,李世民一個門清,所以他不打算殺死候君集和張亮,但是長孫無忌等人死咬不放,李世民只好屈服了。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後來的李治是長孫無忌一力扶持上來的,李世民屬於被動接受,因為關隴集團勢力太大,他也無力迴天了。關隴集團之所以扶李治上臺,就是因為李治懦弱,好控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治能夠娶了武則天聯合徐茂公等山東豪傑絕地反擊,將長孫無忌拿下。

這裡需要澄清一個事實,長孫無忌絕對起個壞種,絕對不是電視裡演的那種忠臣。只是因為武則天篡了大唐,所以他就成了好人。這就比如你上街看到一個強盜,想搶你錢,但是沒得手,又來一個強盜,打跑第一個強盜,把你搶了,於是第一個強盜就成了好人。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豈不大謬。

第三,廢黜階段。廢了被軟禁,沒幾年就死掉了。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王大器2019-07-13 14:00:01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作為嫡長子,李承乾八歲時就被李世民冊立為太子。他自幼被眾人寄予厚望,而他的能力與性格又讓他在朝野中有很高的威望,繼承皇位簡直就是眾望所歸。李世民對他也精心培養,甚至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就已經下詔書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並且在李世民每次外出之時,李承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很明顯,李承乾是鐵板釘釘的繼承人。但是他最終選擇了造反,原因是簡單而複雜的,深究起來,可能就是因為太多人對他有太高的期望,但是從來沒有考慮過他本人的感受。這種適得其反的情況,和現在很多家長傾心培育“神童”一樣。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真是因為他被太多人寄予厚望,所以他不能有一丁點的錯誤。他蓋新房的時候被大臣舉報說奢侈;他與太監玩耍時被大臣舉報說在效仿秦二世;孔穎達經常當面毫不留情地批評李承乾,並稱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太子好,而對自己的行為表示“死無所恨”。漸漸地,李世民也覺得這個太子似乎有問題,所以決定給他點顏色看看,便把經常與李承乾“同臥起”的男寵殺了。李承乾非常痛心,他因此而稱病數月不上朝。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更令李承乾傷心的是,他自幼以來努力地想當好太子,想成為父親的驕傲,沒想到現在父親竟然開始寵愛自己的兄弟——魏王李泰了。甚至李泰現在漸漸有了奪嫡之心,而父皇卻似乎也有了廢立之心。

這充滿羈絆卻不得不忍受的半生到底在是圖什麼?不就是當好太子,當好接班人,將來當個好皇帝嗎?現在自己唯一的希望都受到了威脅,是可忍,孰不可忍?誅殺兄弟、逼父退位可是有章可循的,為什麼不這麼做?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心恬澹2019-11-25 20:42:26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唐太宗非常喜歡他。那為何李承乾還要冒險謀反?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一、望子成龍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崇文館:就是為太子李承乾專門學習的地方。)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給太子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如: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又令劉洎、岑文字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李承乾談論。可見唐太宗心中很想將李承乾培養成皇位繼承人。可事與願違,忽略了李承乾是否適合這種教育方式,反而使李承乾的思想開始出現偏差。

【諸如】: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書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書批評他,將他比作秦二世。

孔穎達,則更加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稍有不對的地方立刻犯言直諫,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

張玄素,更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

後果導致:李承乾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二、稱心的死亡,讓父子關係更加惡化。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繼承人的唐太宗聽後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將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並贈予官職。經常為稱心哭泣流淚。此後,李承乾還在因悲痛,幾個月稱病不上朝。唐太宗看著李承乾這樣胡鬧,也沒有想過廢太子,還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就是告訴眾人,他絕不會廢掉李承乾這個太子。

唐太宗是一心想讓李承乾繼承皇位。一而再再而三的給他機會。可是,他體諒不了父親對兒子的厚望,反而一而再再而三挑戰唐太宗的底線。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三、謀反敗露

貞觀十六年,二月,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賜“物萬段”,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超過太子的規格,後來,唐太宗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

同母弟弟李泰一直有謀嫡之心,兄弟感情一向不和。此事,讓李承乾更加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的胞弟李泰,開始謀劃暗殺,在試圖暗殺失敗後,又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如此這般,唐太宗還是不忍心處死李承乾,在唐太宗保全下,李承乾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失去太子之位的李承乾沒過多久就鬱鬱而終了。唐太宗對這個曾經寄予厚望一心想培養成繼承人的愛子離世會是怎樣的悲痛。

望子成龍,望女為鳳。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有更好的成就。可憐天下父母心,養兒方能體會父母的苦心。

【小編寄語:我是心恬澹,喜歡我的小夥伴加關注留言,持不同意見的小夥伴可以給我留言,大家一起探討。】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昊陽閒看歷史2019-11-26 19:30:04

李承乾的父親唐太宗在歷史上是一代明君,在他的統治下,唐朝走入了空前的繁榮,這對於初唐時期江山非常好,但是,對於太子李承乾來說,這不一定是個好訊息。

因為李世民對唐朝的統治權力空前集中,大小事務都掌握在手裡,這就導致太子李承乾能發揮的空間非常小,他對時局的掌控就更弱勢,他的地位就不是很穩固。

李承乾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但是,他畢竟只是太子,要時刻看父皇李世民的眼色,又要注意其他兄弟的動向,特別是他的四弟李泰很受李世民的重用,讓李承乾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

李承乾個人身體上有一些問題,據說他有足疾,就是走路有點跛。在中國歷史上,登上皇位的皇帝,還沒有聽說哪個是殘疾人,在這點上,李承乾有先天的弱勢。

雖然李承乾被封為太子,但是他的地位並不穩固,他能否登上帝位?要看父親李世民是否支援他?從當時來看,李承乾和李泰相比,並不佔優勢,再加上李承乾身有殘疾,喜好男色,可以說他不是一個成熟的繼承者。

至於說他為什麼要謀反?我覺得最大原因可能是他已經發現朝局的動向,知道自己登上帝位無望,才會謀反。

李承乾是做過太子的人,身份非常尷尬,未來的儲君只要登上帝位,不會留下他的性命,因為這樣會給自己的政敵留下把柄。

對於李承乾來說,早死晚死都是要死的,他基本上沒有退路,只能像他的父親李世民一樣,為了權力努力搏一把,如果運氣好,他也可以像他父親一樣坐上皇位,做全天下最有權利的男人。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布夫舟2019-07-24 01:26:56

李承乾謀反,傳統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是是李承乾愚笨、頑固不化。實際上李承乾謀反並不奇怪,因為唐朝的太子都是比較悲催的。在他之前前太子李建成就是下手太慢,結果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成為了大唐天子。

李世民在歷史上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並不代表他沒有問題。就如同康熙皇帝,非常有作為,但是晚期的時候他照樣九子奪嫡,骨肉相殘。

李世民晚期的時候亦是如此,太子李承乾的地位並不穩固,諸位皇子為了帝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是8歲的時候因為嫡長子的身份成為了大唐的繼承人。幼年的時候,因為他天資聰慧,非常受李世民的喜愛。

可是到了貞觀十年的時候,李承乾的地位開始出現問題。

我們知道李世民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但是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懈怠的時候。貞觀十年後,李世民開始放鬆下來,並不是像貞觀初年那樣時刻保持著危機感和使命感。

因為李世民這個時候非常喜歡另外一個皇子,那便是魏王李泰。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泰的待遇甚至有時候超過了太子。比如貞觀十六年的時候,朝廷給魏王李泰的供給超過了東宮。

李世民下詔書讓魏王李泰居住在武德殿,和他朝夕相處。這是違背當時朝廷制度的,後來魏徵進諫,才得以更正。

李世民這樣嫡庶不分,偏愛魏王李泰,使得太子李承乾非常的不安。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為什麼李世民不喜歡太子李承乾呢?因為太子身上擔負著李世民“國祚長久”的重擔。李世民對李承乾的教育從來就沒有放鬆過。他特意挑選了十幾位老臣作為東宮的輔臣,目的也是希望這些人能夠正確的引導太子。

可問題在於李世民教育的方式存在缺陷。比方說李世民派到李承乾身邊的老臣,往往當著面批評李承乾,毫不講情面。甚至李世民還帶著侍衛闖入李承乾的府邸,當著他的面殺掉他寵愛的樂童,完全不講情面。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揹負的東西太多了,他們忽視了李承乾的承受能力。試想一下,一個人身邊有好幾個老臣天天管著自己,誰受得了。更何況李承乾本身身體就有殘疾,他患有足疾,並且18歲的時候,長孫皇后就去世了。可想而知,他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最終太子李承乾沒有成為李世民所希望的那樣子,於是李承乾便不受李世民的喜愛。

巨大的壓力使得李承乾產生了謀反的舉動,這也最終害了他。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致守仁2019-01-22 18:35:17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第一因為李承乾他怕呀,咱們看歷史,知道唐太宗對李承乾是一如既往的好,並沒有因為李承乾叛逆,腿瘸,同性戀而對李承乾感到厭惡。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但是李承乾他不知道,自從長孫皇后病逝,他和唐太宗就缺少了父子之間最必要的溝通,唐太宗見李承乾叛逆,不找原因,而是找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子給他講道理,還是一如既往的按照一個儲君的標準來培養李承乾,但是李承乾此時最需要的並不是大臣們喋喋不休的嘮叨和勸誡,而是關心和寄託。李承乾先後有兩個男寵,但是都被唐太宗殺了。父子之間隔閡越來越嚴重,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只需要他們二人促膝詳談,唐太宗表明一下自己的態度就行了。(不光是皇家,也不僅僅是古代,感覺父子之間的關係是中國從古至今的一個普遍的問題。)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但是李承乾看到的是唐太宗一次又一次干預自己,對有和自己爭皇位之心的李泰是大家褒獎,古代君王向來是剛乾獨斷,自己雖然是太子,但是隻要唐太宗對自己不滿,明天可能就被廢了。李承乾整日處於心驚膽戰之中,為保皇位,只能鋌而走險。

第二,有前車之鑑。

李世民的皇位怎麼來的作為嫡長子的李承乾怕比誰都清楚。可以說是李世民給李承乾開了一條走向皇位的捷徑,李承乾既然感到了威脅,自然要走這條路。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幻想的天藍色2019-08-13 09:53:03

李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此人是非常優秀的,但由於身體上的殘疾對自己產生了自卑,而自己的弟弟們也還都非常的優秀,所以才選擇了兵變卻被殺。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謀反的原因如下:

1、李世民中年時對泰王的關心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按常理來說一個父親關心兒子很正常,但李世民將自己的關心程度對太子李承乾和當時的泰王都差不多,雖然太子有監國權,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一定就是皇位的歸屬者,所以很怕李世民變卦,自己先下手為強,卻不料皇帝早有準備。

對於這種情況古代是很多的,沒有什麼鐵板釘釘的事情,除非這件事情已經完成,皇帝朝令夕改你能說什麼?難不成到時候再謀反?

那樣會導致自己是奪權篡位的人,就算奪的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順,不過要是李承乾政變成功的話,史書中絕不會有其謀反這麼一說,畢竟史書都是勝利者寫的。

2、李承乾身體上的原因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八歲被封太子,十二歲開始監國可以想象得到李世民是非常器重這個兒子的,但他長大成人後,發現他的腳有問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些殘疾,所以他自己產生了自卑,當時已經三十歲的他,很害怕最終的皇權歸屬旁落他人,當時雖然自己是太子,但皇子中優秀的人非常多,間接導致了其心裡的扭曲。

在唐朝,尤其是身為李世民的兒子要的自然是得文武雙全,缺一不可想要登上大位自然是得要文治武功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才行,但由於腳的原因,李承乾並沒有很多時間去練武功。

3、手下人的風言風語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當時很多人傳出李世民派人出發去尋找長生不老藥,當時李世民已經五十,而太子也有三十歲,所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讓其等下去,如若真正找到長生藥,自己這一身也只能是太子了,永遠是二把手,但是在古代二把手是沒有用的,所以政變的發生是非常正常的。

總結:李承乾發動的政變與李世民一直給其高要求高標準的做法脫不了干係,屢屢在其面前誇獎泰王等皇子,李世民也沒有說一定會將皇位傳給他的,所以發生這種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屬李世民。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澳古說歷史2019-07-31 21:47:18

無他,因為李承乾瘋了,成年的他陷入了徹底的癲狂。

可以說作為父親,李世民真的很溺愛李承乾,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廢掉李承乾。即使是在李承乾因男寵被殺,稱病數月不上朝,還幾次三番想對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痛下殺手,李世民也未起過廢除之心。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相反他為了杜絕其他皇子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他還煞費苦心的讓自己最信任的臣子魏徵去做李承乾的太子太師,以此來表面自己的立場。

而且他還曾經數次對身邊親近的臣子表露出絕不廢太子的心思,曾經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這樣與李世民說道,他說“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李世民回答道“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意思是我知道你的意思,太子雖患腿疾,但他是嫡長子,我是不會廢嫡立庶的。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從以上種種,我們可以得知李世民從未起過要廢除太子的心思,他對李承乾始終都採取包容的心態,他希望用時間去改變李承乾,用自己的耐心去教好李承乾。李世民深信年少時那位“早聞睿哲,幼觀《詩》《禮》”、“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的李承乾能再次回來。

只可惜,李世民錯了,他錯的太離譜了。他的無底線的溺愛,非但沒有讓李承乾知道錯,反而李承乾的性格變得是越發的暴戾,他沒有了曾經的“寬厚”與“仁義”,現在有的只是殘暴與暴戾。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世民給了李承乾的寵愛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哪一天李世民突然減少一絲對他的寵愛,李承乾就開始變得急躁,開始變得多次,甚至是泯滅人性。當年李世民稍微寵愛另外一個兒子李泰,李承乾就開始懷疑了,他開始害怕自己會丟掉太子的位置,所以他瘋狂了,他先欲暗殺李泰,在暗殺失敗後,他害怕自己想殘殺兄弟的事情被父親知曉,然後徹底失去太子寶座,所以他徹底的陷入了瘋狂。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此時李承乾決定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奪下李世民的皇帝寶座,這樣他就能直接坐上帝位,再也不用擔心誰能搶走他的寶座了。

當然最終李承乾失敗,但因李世民真的很疼愛他這個兒子,所以李承乾並未被處死,只是被廢去太子之位,貶為庶民,流放黔州。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只能說李世民對於李承乾的寵愛真的已經到了無底線溺愛的地步。即使李承乾欲造反奪下他的皇位,甚至都想殺他,李世民對這個兒子依然是溺愛,甚至為了在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能夠性命無虞,他還秉持著“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的理念,果斷立了生性仁慈的李治為太子。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

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裡,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這就是一個父親對於兒子最單純的愛,最質樸的愛,最無私的愛。

但也恰恰就是李世民對李承乾這樣毫無底線的寵愛,最終也害了李承乾。李承乾想要什麼,李世民就給什麼,李承乾無論犯什麼錯,李世民都無底線的包容,終讓李承乾誤入歧途。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再加上李世民為李承乾所配的那些所謂的“諍臣”更是加快了李承乾步入歧途的時間。想想看,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什麼都不能幹,與太監玩一會被說是秦二世,蓋一間房子被說是奢侈糜爛,你說這誰受得了?正是那些諍臣時時刻刻限制著年幼的李承乾這不能幹,那不能幹,最終讓李承乾變得極其的叛逆。

成年後的李承乾被壓抑的性格最終爆發,他開始變得極其的叛逆,李世民不讓他幹什麼,他就越要幹什麼,臣子不想讓他幹嘛,他也就越想幹什麼,就這樣,李承乾開始變得暴戾,開始變得殘暴無比。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在李世民的溺愛下,再加上諍臣在幼時對其無限制的壓制,最終曾經作為儲君典範的李承乾就這樣變成了一個癲狂的模樣。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有書共讀2019-08-04 09:50:13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所以,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為一國之尊後,彼時僅僅8歲的李承乾也被順理成章地立為了太子。

李世民對這個長子十分得看重,12歲時就想讓他幫著處理國政,14歲時開始命他在京城監國,16歲時已經正式下了詔書,給了他監國權。

按著這個發展歷程,李承乾將來繼承皇位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可惜,貞觀十六年,李承乾卻聯合漢王李元昌、杜荷等人打算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那為什麼李承乾要冒險謀反呢?有書君總結了三個原因:

一、李世民寵愛李泰,李承乾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李建成”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會冒險謀反,最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開始盛寵李泰,而這一切給予了李承乾危機感,他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李建成。

在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李承乾就出生了,可以說,李承乾接受到了父母雙親最完滿的疼愛。及至李世民登基,李承乾成為太子,這種疼愛都沒有少掉半分。

並且,李世民種種為了李承乾破例的行為無疑都在昭告世人,李承乾就是他最信任的未來接班人。李承乾作為當事人,感觸當然更深,所以他也覺得自己未來的皇位已經是確定無疑的了。

誰曾想,不過幾年,李世民就把之前獨給他的愛給了李泰。他像在自己的嫡子出生時大赦天下一樣,只是親臨李泰的府邸,便做出赦免囚徒的破例之舉。

他像替自己遮掩朝臣上疏一樣,對彈劾李泰的奏本視而不見。更誇張的是,李泰不過編了本《括地誌》,他就樂得跟什麼似的,大量錢財隨意地就賞賜出去了。

大臣覺得太宗這種比太子規格都高的賞賜法不合規矩,李世民呢,渾不在意,非但不削減李泰的開支,反而取消了李承乾的開支限制,以此來變相地維持李泰的花銷。

也不知道是天意弄人還是有人故意作祟,在李泰風頭無兩時,李承乾的日子卻不太好過。

只不過因為新蓋了房子,就被人彈劾奢侈。不過寵幸了一名太常樂人,還被老師罵作是“秦二世”。李承乾不是三歲小孩,他很快便嗅出了陰謀的氣息。

並且,此情此景他簡直太熟悉了,只不過,彼時的主角一個是他父親,一個是他叔父。他和李泰一母同胞,太清楚李泰的心思,可李世民到底是怎麼想的,他卻有點捉摸不透了。

為免自己陷入被動,李承乾開始暗地裡豢養衛士,想要藉機殺掉李泰。可惜,李泰命大,次次都讓他逃脫。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同父異母的七弟李元昌建議他發動兵變,李承乾還沒來得及動手,便被親衛紇幹承基告發,功敗垂成。整件事看似陰謀重重,但歸根結底還是李承乾怕了,他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李建成。

二、李世民信奉“嚴師出高徒”,誰曾想,卻逼出了李承乾的逆反心理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說完了重要原因,我們再來說一下根本原因。

李承乾冒險謀反,其根本原因其實是李世民教子無方,信奉“嚴師出高徒”,為李承乾請了一大堆的名士做老師,還明裡暗裡地要求他們時刻不能懈怠對太子的教養。

豈不知,這樣的培養方式太過用力,矯枉過正,反而逼出了李承乾的逆反心理。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一朝失去慈母,李承乾整個人都沉寂了下來。又過了兩年,李承乾突發足疾,並且御醫也毫無辦法。

心裡的空虛加上身體上的病痛,讓李承乾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充滿了惡意,他叛逆了。

作為父親的李世民,此時本應該以疏導兒子的心理情緒為主,可他不,他覺得李承乾這是缺乏管教了。於是,他便將親自挑選了十餘位名臣,全部送去了東宮。

讓我們數數,這些人都有誰,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對不對。於是,李承乾徹底悲劇了。

這些大臣就像糾錯小分隊一樣,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戴著紅袖章抓太子的小辮子。

一旦李承乾有錯被抓,他們便毫不客氣展開勸誡,且言辭鋒利無比,絲毫不當他是太子。

並且,這些老臣還有個愛攀比的壞毛病,後來者永遠想比之前的人罵得更狠。

李承乾自小就是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哪受過這樣的侮辱。

可老臣敢如此放肆,肯定是李世民給的特權,李承乾一點辦法也沒有。久而久之,被逼狠了的李承乾自然產生了逆反心理,“做太子時拿你們沒辦法,看我做了皇帝怎麼收拾你們”?!於是,別人稍微一鼓動,李承乾立馬同意了造反。

然而,表面上看李承乾是受不了師傅們如此的“侮辱”,實則他是在對著李世民無聲吶喊,畢竟,所有的鍋都是李世民扣給他的。

三、李世民無條件退讓,讓李承乾誤以為謀反失敗的成本不過爾爾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會冒險謀反,還有一個原因,根源也是李世民錯誤的教養方式。

那就是,李世民無條件的溺愛退讓,讓李承乾誤以為謀反失敗的成本不過爾爾,失敗了反正還當他的太子,贏了自然早早坐擁江山,破除一切掣肘。

掀開李世民英明神武的面具,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會為了給兒子祈福,拋棄自己一直堅持的無神論,大修道館和寺院,也會因為嫡孫出生破例大赦天下,更會在兒子患了不愈的腿疾,甚至寵幸男人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竭盡全力為兒子保全太子之位。

甚至,在李承乾頻頻犯錯,朝臣們都看不下去,上疏要求廢太子時,李世民都是偏幫著李承乾的,且一次都沒有想過要廢太子。

“知父莫若子”,李承乾不是不懂父親對他的愛,可他還是摁不住內心的懷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李承乾仔細考量,終於還是決定豁出去賭一把。

因為,他堅信,按著李世民之前對他的態度,哪怕兵敗,李世民也不會真的拿他怎麼樣,但若是贏了,那好處可就舉不勝舉了。

事實證明,這一把李承乾賭了半贏,李世民雖然沒有繼續無底線地幫他保下他的太子之位,但卻保住了他的性命。再選太子時,也一心念著他的安危,選了性情純良的李治。

只可惜,半贏的代價是徹底失去坐上皇位的機會。他天真就天真在做事不計成本,或者說錯估成本。

綜上,李承乾會冒險造反,歸根結底鍋都是李世民的。

是他的溺愛和無條件退讓給予了李承乾造反的底氣,也是他錯誤的“嚴師出高徒”教養方式逼出了李承乾的逆反心理,更是他無所顧忌地寵愛李泰讓李承乾感覺到了危機,這才造成了這出悲劇的發生。

所以啊,當父母這項工程,路漫漫其修遠,我們還需要仔細去求索 。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選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江郎說史2019-02-16 18:40:49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兒子,是李世民的嫡長子。自李承乾出生以後,李世民就對李承乾大力栽培,也對李承乾抱有很大的期望。之後李承乾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太子,只要熬死李世民,那就是大唐皇帝。但是李承乾並沒有等李世民去世,反而提前冒險造反,很多網友就有疑問了,為什麼李承乾要冒險造反?有網友戲稱道擔心李世民,史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也是把罪歸結到李世民頭上,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這樣說吧。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首先古代皇帝繼承製度多數都是嫡長子優先的,只要嫡長子不是白痴(司馬衷例外)那就一定要繼承皇位。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繼承皇位一般都是嫡長子優先,然後就是嫡子,再者就是庶長子,最後才是庶子。李承乾就是嫡長子,出生的時候是唐高祖李淵賜的名。

李承乾一出生就備受期望,一歲成為恆山王、五歲成為中山王、八歲成為太子、這個速度足以見李世民有多寵愛李承乾。

貞觀四年,李世民讓李承乾“宜令聽訟”,並且把一些事交給東宮上啟,並且讓李承乾相機斷絕。明眼人都知道是李世民在培養儲君,而此時的李承乾也不過十二歲。

貞觀五年,李承乾生病,李世民請道士為李承乾祈福(在此之前李世民也不相信什麼佛、道之說)。李承乾病癒,李世民找了三千人出嫁,並且還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貞觀六年,李承乾留在京城監國。

貞觀七年,李承乾病重,李世民讓高僧祈福。

貞觀九年,李淵病逝,李世民詔令李承乾監國權。

貞觀十二年,李承乾嫡子出生,李世民下令天下囚徒降罪一等。

貞觀十三年,李世民下令東宮修建崇文館。如果到此為止,那麼李承乾當皇帝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對李承乾讚譽有加。但是之後卻出現了反轉,對李承乾的評價也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修建個宮殿,大臣一頓猛批,把李承乾比作秦二世。

貞觀十五年,李世民仍舊器重李承乾,讓李承乾監國,並且讓嫡子去東宮出仕。

貞觀十六年,魏王李泰編了一本《括地誌》,李世民對李泰大肆獎賞,其規格程度超過了獎勵太子的。同年,李承乾寵幸一名太常樂人(男)。李世民知道以後,殺了那個太常樂人,但是又讓魏徵當太子太師。李承乾那麼胡來,李世民仍舊沒有廢太子的打算,反而給他找了個有地位的老師。

貞觀十七年,有人上書詢問要不要換太子,但是李世民說:“儘管我兒腿腳有毛病,但是他仍舊是嫡長子,怎麼能放棄嫡長子立其他人?”至此我們可以得到的訊息是李世民開始寵愛李泰,但是仍舊沒有動廢太子的念頭。而李承乾發生了變化,他的胡來已經讓大臣們不滿意了,甚至都有大臣上書全皇帝換太子。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但是李承乾忍不住了,他試圖暗殺李泰,暗殺計劃失敗後選擇逼宮造反。事情敗露以後,唐太宗將其幽禁。李世民詢問李承乾為何要造反的時候,李承乾也只說自己想保全自己的太子之位。之後李世民就懵了,他想起自己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了。李建成差勁不差勁李世民心裡是有數的,他之所以能當上皇帝還是因為玄武門之變。而他一邊立李承乾為太子,又一邊寵愛李泰,這不就是李淵對待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方法嗎?他自己開了流血政變的先河,又怎麼能怪兒子們模仿哪?

李承乾有錯嗎?他擔心李世民廢了他,也擔心李泰是第二個“李世民”所以先下手為強,這有錯嗎?李世民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置李承乾,但是當時有人說李世民是慈父給了李世民臺階,所以李世民就把李承乾廢了,然後流放。立儲的時候擔心李泰會秋後算賬,所以就立李治為皇帝,這樣才能保住這三個兒子。貞觀十八年,李承乾死了,唐太宗葬之國公禮。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縱觀歷史長河,李承乾就是歷代太子的縮影。古代雖說是嫡長子優先繼承皇位的,但是自秦始皇到溥儀,正統皇帝有494位,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沒有嫡長子我們拋開不說,多數的太子都是威脅到皇帝的地位而被廢除,李世民那種篡位的雖說也有但是並不是多數。太子過早確立,那麼就會承擔很強的精神壓力,所以歷史上短命太子也不少。強大的精神壓力,已經皇帝的針對,還有其餘皇子們處心積慮的算計,歷史上的太子其實也就是一個悲劇。

圖片來源網路,文章系江郎說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黑水布衣2019-04-05 20:32:03

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生的長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嫡長子,當時他爹還是秦王,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他生來就是秦王的繼承者,而後來他爹血洗了玄武門,登上了皇位,他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個龐大帝國的合法繼承人, 那時年僅8歲。

少年時期的李承乾,頗得太宗喜愛,太宗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而長孫皇后去世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李承乾的行為變得越發的出格,甚至養起了男寵,這讓太宗逐漸失望,同時皇四子魏王李泰看準機會開始奪嫡行動,因為如果這個大哥如有不測,他就是嫡長子(長孫皇后所生的二兒子),這讓李承乾如坐針氈,不得已鋌而走險,冒險謀反,結局當然是失敗的,但太宗仍然愛著這個長子,並沒有處死他,而只是廢為庶人,送往黔州,不久病逝。

這種悲劇,在中國歷史非常常見,這就不得不說古代皇帝與太子之間的微妙關係。

按血緣,他們是父子,本應很融洽,但古代多數君王子嗣眾多,而皇帝后嗣多在宮中由太監和宮女養大,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父慈子孝的場面,雖有血緣,但關係未必多親密。

太子是接班人,皇帝當然會高標準嚴要求,這對太子來說也是巨大壓力。按級別來看,皇帝是領導,太子是下屬,是儲君,太子平時的表現就很重要。太出色,太過積極,會讓皇帝不放心,認為你要搶班奪權;太平常、無所事事,會讓皇帝覺得自己選擇錯誤,認為太子不堪大任。所以,對太子來說,怎樣拿捏尺度顯得十分重要。太子要儘量低調,做出決定之前要得到皇帝老子的同意,有任務的時候要盡力做好,但不能貪功,一切榮譽歸老爸。上面提的這些,對於那些平時嬌生慣養的皇親貴胄來說,並不容易。

翻開歷史看看,漢武帝的戾太子劉據、隋文帝的廢太子楊勇、康熙的廢太子胤礽,每次更換國本,總會經歷血雨腥風。

總之,太子與皇帝之間的相處,是一門溝通與交流的藝術,也是一個政治學問題。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五味社2019-01-28 14:07:34

李承乾雖然貴為太子,但隨著李世民逐顯廢黜之意,李承乾決定孤注一擲,起兵謀反。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從小便深得李世民喜愛,李世民登基後,年僅8歲的李承乾便立為太子。

李淵逝世後,李世民守孝,17歲的李承乾監國,據悉,李承乾“頗識大體”,把國家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李世民為培養李承乾,為他選派極為優秀的老師,于志寧、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等。

但生於深宮,長於婦人的李承乾並不懂李世民的一片苦心。朝堂上一副賢明的儲君形象,朝堂下儼然是另一張面孔。

李承乾喜歡突厥文化,不僅假扮可汗,甚至表示,自己即位後,要投靠突厥可汗,成為突厥人,只要給我一個將軍當就可以。

李承乾還和漢王李元昌在宮內模仿打仗的遊戲,誇下海口,“要是我當了皇帝,就在御花園設一個萬人營,跟漢王分別指揮,觀賞士兵肉搏戰鬥,豈不快樂!”又說,“有規諫的立刻殺掉”。

李承乾的種種行為令李世民無比傷心,但在李世民心中從未想過廢黜他的太子之位。儘管當時李承乾有位強有力的競爭者,魏王李泰。

由於李泰頗得李世民的恩寵,這在李承乾看來,他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脅,出於忌憚之心,李承乾派人暗殺李泰,卻失敗。最終他聯合李元昌、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瘋小鳥2019-02-17 22:10:10

先來說說李承乾是何許人也,他的父親是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是長孫皇后,他是嫡子又是長子,生下來又聰明伶俐,李世民很是喜歡,可以說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李世民對他寄予了厚望。

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將其立為太子,當時的李承乾只有八歲。按說李承乾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太子,只要耐心等待,遲早會繼位為皇帝,那他為什麼還要冒險謀反,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嘛。其實不然,哪朝哪代的太子都不是那麼好當的,我們來看看李承乾謀反的原因。

太子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太早被立為太子其實對李承乾來說並非什麼好事,過早地成為了人們矚目的焦點,一言一行都要循規蹈矩,做為皇家的中心人物,稍微一點差錯就會遭到大臣、言官們的彈劾,他從小就生活在風口浪尖之上,壓力過大。

太子這個職業並不是什麼鐵飯碗,全憑皇帝老子的喜好,雖然太宗皇帝對他不錯,可他對其他兒子也不錯。太子之位只有一個,而他的兄弟卻有那麼多,同父同母的兄弟就有三個。做為皇子誰不曾肖想過那至尊之位,兄弟鬩牆在皇家那是常事,他父親的皇位就是這麼得來的。

所以,李承乾雖然貴為太子,但卻從來不曾有過安全感。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長孫皇后去世過早,他少了一個能夠規勸他又能庇護他的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可以說是恩愛夫妻的典範。長孫皇后不僅賢德,而且經常用古事勸諫皇帝,很多忠直之臣都受到過她的庇護,唐太宗對她更是又敬又愛,以致於在她去世多年以後還時常想起她。

長孫皇后去世時只有三十六歲,那一年李承乾十八歲,他的身體不好,後來又患了足疾,這讓他心裡又多了一層擔憂,一國之君怎可身有殘疾。

雖然父皇的恩寵並沒有衰減,可是因為長孫皇后的去世,他對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也格外關愛起來,甚至將李治放在自己身邊撫養。

這一切都讓李承乾深深感到不安,以至於後來性格變得越來越乖張,對唐太宗陽奉陰違。再加上言官們一直盯著他,稍有不慎就大加指責,這讓他的性格越發叛逆做了很多錯事,而唐太宗又沒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規勸他,一味的指責只是讓父子的心越來越遠。

如果長孫皇后沒有那麼早過世,定會加以規勸,也許這樣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李世民殺了稱心,成了李承乾謀反的導火線。

古時候盛行男風,男寵在當時並不少見,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十分寵愛,並將他取名稱心。這如果是在尋常百姓家也不算是什麼大事,可是李世民卻不能允許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行為,認為這是皇室醜聞,一怒之下將稱心殺了。這件事讓李承乾非常傷心,父子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這時候他的兄弟李泰卻得到了李世民的歡心,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後,李世民對其大加讚賞並給予厚賜,賞賜的規格甚至超過了太子。雖然李世民並無另立太子之心,但坊間卻傳出了謠言,而李承乾也知道李泰有奪謫之心久已。

重重壓力之下,鋌而走險好過坐以待斃,於是李承乾在暗殺李泰失敗後,又聯合侯君集等人逼宮謀反。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當然,以他的能力哪裡鬥得過殺閥決斷的父親,他老子可是過來人,他的這點小動作怎麼可能逃得過李世民的法眼,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

李世民對這個兒子還算疼惜,並沒有殺他只是將他貶為庶人。

不過,這個曾經讓他寄予厚望的兒子,終究是讓他失望了。

話說李承乾明明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唐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凱撒之怒2018-01-22 13:58:25

如真如題所說,繼承皇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靜靜的等待就能成功上位的話,歷史上也不會有那麼多被殺的太子,難道所有被廢太子都造反了嗎?翻開歷史看看,李承乾之前的皇位繼承,從北周到唐初,沒有一個是正常接班!當親弟弟欺負到頭上的時候,他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這個魏王李泰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善於偽裝,善於在父親面前表現自己,結果最後和太子兩敗俱傷,李世民也怕他繼位自己的子女不能善終,最終扶植了沒什麼才能但宅心仁厚的李治,卻沒想到他自己死後蹦出來個武則天!李世民最有才能的孩子是楊妃所生的李恪,可惜不是嫡出,而且由於有一位隋朝公主的母親,他的爭儲遭到了掌權關隴貴族的強烈反對!名義上是因為不是嫡出,實際上是害怕遭到有隋朝血脈的李恪報復,而且只有立長孫皇后的兒子,才最符合關隴集團頭目長孫無忌的利益,所以皇位繼承人能力不是最重要的,符合他們利益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