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箱子

2001 年 6 月,美國平民生化防衛戰略室、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牽頭,策劃了一項以美國本土遭受生化襲擊為前提的模擬演練,旨在判斷武器化的天花病毒入侵時,軍隊、醫療、媒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應激反應。結果表明,各大城市將在極短的時間內陷入癱瘓,政府體制不堪一擊。

如同預言一般,幾個月後,美國世貿大樓在恐怖襲擊下化為瓦礫,「9-11」事件中的殞命人數直逼三千。

震怒的五角大樓官員,將中央情報局(CIA)、聯邦調查局(FBI)和國家安全域性(NSA)的競爭視為“預防失誤”的病因。受此影響,政府次年成立了「國土安全部」(DHS),意圖改善各機構歸屬和層級混亂的問題,以實現快速應變和反恐行動。

當時的模擬演練被人們稱作「暗冬行動」,它後來成為了遊戲創作的靈感,也恰恰是《全境封鎖》系列的故事開端。育碧還以國土安全部為雛形,塑造了一個名為「國土戰略局」(SHD)的虛構組織。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玩家們對於國土戰略局的印象,主要源於自己的“特工”角色。他們幾乎無所不能,不管攻堅據點、解救人質,還是情報作戰、收集樣本,亦或要修復網路、尋回軍備,處處都彰顯著主旋律式的英雄氣概。而如此全能的形象,有時也讓人覺著脫戲。

不過,若是說他們隸屬的組織可以找到原型,那麼現實當中,是否也有帶著“發光手錶”的特工隱匿於市呢?

手錶沒有,墨鏡行不行?

從組織的職能來看,國土安全部和遊戲裡的“戰略局”確有一些共通之處。2007 年時,美國總統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簽署了針對緊急災變的“51號政令”(NSPD-51)。其中指出,在毀滅性的極端情況下,他們可以組成“持久憲政政府”,以一體化的形式調配資源。

此時的國土安全部得以成立“連續協調委員會”,超越州自治原則,對各地的軍隊和國防提出指導性的建議。虛擬世界的國土戰略局,同樣有著類似的特點,不僅直接受命於總統,地位也比警隊和聯邦僱員更高。略微不同的是,“連續協調委員會”理應由在職人員組成,絕非是那種平日裡不做事的閒人。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雖然國土安全部的主要職責是協調,但並不意味著旗下沒有特工。

作為一個整合性組織,它下設機關眾多。比如在大型災難發生時,隸屬其中的美國海岸警衛隊,就需要承擔一部分攻堅和搜救任務,而聯邦緊急措施署則開始引導民眾,派發救援物資。至於什麼事都能插一腳的「美國特勤局」(USSS),恐怕才是《全境封鎖》特工形象的靈感來源。

特勤局幹員的大眾印象,源於他們的“制服部門”。作為政府要員的保鏢,這些人就像是從電影《黑衣人》裡走出來一般:黑西裝、墨鏡、通訊耳機,再加上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容。流行文化渲染的刻板形象,讓原特勤局特工處處長茱莉亞·皮爾森(Julia·Pierson)都忍不住發聲:“普通人對我們的最大誤解,就是「只是保鏢」。”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但事實上,特勤局也會接到不少對外的靈活任務,比如調查金融和網路犯罪,或是與地方司法部門進行合作,專職情報梳理。如果將時間回撥到 20 世紀初,當時美國政府的執法機構還非常有限,特勤局幾乎什麼都幹。

因為需要參與各類任務,一部分特勤局的特工屬於警衛部,寬鬆的警服和防彈衣才是基礎配備,通常還會用束帶將卡賓槍和手槍掛在身上。有時為了防風防塵,還得戴上鴨舌帽、面罩和墨鏡。在特別糟糕的環境下,甚至能見到狙擊步槍、刺針導彈等殺傷力較大的武器。

看到這裡,你大致就能將《全境封鎖》的特工和特勤局幹員關聯起來。玩家往往會在身上加裝戰術槍套以固定武器,用面具或是面罩來抵禦有毒空氣,並配備 Kevlar 背心和護膝保護身體。當然,那些自動炮臺、跟蹤地雷,或是可以駭入網路的智慧手錶、帶有 AR 功能的隱形眼鏡,在現實裡還不是特別普及。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另一個相似之處在於,遊戲裡的特工通常由現役人員直接推薦,直到完成訓練才會潛伏回社會。而正式入伍美國特勤局前,你得先接受 28 周半的訓練。期間不是被關到馬里蘭州勞雷爾的詹姆斯·J·羅利中心,一個人煙稀少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就是跑到佐治亞格林科的聯邦執法培訓中心,和國會警察互相競爭。

等待著他們的,是特種兵專家和退休軍官的百般刁難。除了基礎的體能訓練外,還包括模擬事件的“角色扮演”活動,老特工們化妝成罪犯、人質和死屍,這樣就能時刻露出宮崎英高的微笑……哦不,是近距離觀察到新人何時舉槍、何時隱蔽,甚至能看出槍法的高低,這些都決定著候選人能否透過考試。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在遊戲中,國土戰略局共有三個部門,分別是戰略、戰術和分析。戰略部門主要為政府官員和領導人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戰術部門是處理野外工作的地面部隊,分析部門則進行資訊處理和資料管理。

不難看出,美國特勤局的職能雖與上述戰略部門相像,但由於工作性質更貼近內侍,安保之外的地面工作主要針對金融犯,網路情報也需要藉助他人的力量,戰術和分析的投入還略有不足。

相比之下,玩家的對手不僅僅只有流氓和逃犯,其中還包括華爾街大亨僱傭的私人武裝、暴力地方軍閥,以及神秘的武裝組織黯牙。為了完善《全境封鎖》中的特工形象,就不得不討論到其他真實的“特工”機構了。

不是軍隊的軍隊

之前提到,做著協調工作的國土安全部,時不時也會參與到正面的武裝對抗中。伊拉克戰爭期間,他們就派出了旗下的海岸警衛隊,負責周遭海域的安全和臨檢,這與特工的形象相去甚遠。不過,在首批進入伊拉克的先遣隊裡,倒是包含了另一個機構的“特工”:來自中央情報局(CIA)的特別行動部。

後來,“特別行動部”又與海豹突擊隊、三角洲部隊組成的精英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JSOC)混編,一同執行前期的特殊任務,包括非常高風險的偵察活動。儘管通常情況下不拼刺刀,但往往會參與一些特定的鎮壓策劃。比如在刺殺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動中,巴基斯坦當地就駐有中央情報局的便衣調查員(Civilian),進行現場的任務分配和支援。

這與《全境封鎖》特工的作戰理念沒有太多不同,在遊戲中斬首「倖存者軍隊」的指揮官查爾斯·布利斯時,來到大會廳的玩家需要與聯合作戰部隊(JSF)一同發起進攻,而發放炸藥、爆破大門等攻堅行動,實際上都由後者完成。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情報局最重要的職能,還是後方的情報收集。在鎖定本拉登的位置時,他們曾嘗試著對黑牢和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的囚犯進行審訊,實際作戰之前,又會再次對間接證據和事實進行評估。

由於“要的是情報”,即便趕赴前線也不一定會打扮成士兵模樣,那樣只會更容易被當成目標,記者和醫療救援人員是較為常見的偽裝。雖然有時同樣會身著卡賓槍、夜視儀、防彈衣自保,但未必會和恐怖分子們直接對抗。實施攻擊的,主要是美國海軍特種作戰研究大隊的將士。

美國作家瓦萊麗·普萊姆(Valerie Plame)曾經就是中央情報局的秘密幹員之一。在伊拉克戰爭初期,她一度前往尼日調查,並向政府上報“伊拉克向尼日採購核武原料鈾的訊息不屬實”。但布什政府卻認為這是薩達姆的罪狀之一,隨後普萊姆就被媒體曝出真實身份,傳聞是遭到了報復。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有趣的是,《全境封鎖》的簡介裡提到:特工們會身著一定數量的裝甲,但“可在文職時進行變動”。比如特工劉菲,受傷後就充當起了派發情報的指揮官,這與中央情報局的主要任務相符。續作倒是有些不同,華盛頓警方組成的聯合特遣隊上頭沒人了,只能由一個通訊兵頂上,為玩家提供重要的作戰資訊。

對映到現實時,中央情報局特工的具體情況,可以參考米歇爾·阿薩德(Michele Rigby Assad)的自述《Breaking Cover》,她曾是其中的一員,並且與基地組織有過面對面的交流。

大多數人不知道,中央情報局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分類機構。情報官員必須對堆積如山的資料進行篩選,以確定哪些是真實有用的,哪些是廢棄無用的。我們必須考慮語言的微妙之處和非語言資訊的細微差別……正因如此,反恐專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搞清楚誰能給我們可靠的情報、以及誰不能。當我們和恐怖分子打交道時,如果把事情搞砸了,就可能導致某些人喪身。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書中提到,他們在伊拉克的線人馬哈茂德(Mahmud)回傳訊息,說是看到了“陌生人”從自己堂兄弟的房子裡走出來,而那棟樓應該是空的。他感覺有些不對勁,認為那是基地組織的成員。

雖然馬哈茂德以往提供過非常準確的情報,但這條訊息仍然需要經過嚴格稽核。若只是“感覺不對勁”,缺乏足夠的細節,一般沒法達到中央情報局釋出訊息的標準。即使線人的信用記錄良好,也有可能因家人被綁、或是其他威脅而不得不叛變。巴格達東北部的迪亞拉省就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基地組織在安全屋內堆滿了炸藥,一旦觸發機關便會引爆。

但有一個辦案人員卻違反了規定,直接把報告給發了出去。緊接著,當地的「伊拉克戰爭多國部隊」就與中央情報局取得了聯絡,表示有興趣前往那棟廢棄的大樓偵查。幸運的是,當士兵們進入建築時,最糟糕的設想沒有發生。他們發現有七名人質被綁在地上,奄奄一息。這是一個刑訊室,隔壁房間堆滿了屍體。綜合來看,若是比對遊戲裡國土戰略局的戰術和分析部門,那麼中央情報局的風格可能更為相似。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拋頭露面可就輸了

在《全境封鎖》中,特工的另一個特點,是當候選人完成訓練後便會迴歸生活,如同正常的社會成員那般成為政客精英、醫生律師、或是離家不遠的外賣小哥,直到自己佩戴的手錶發光才響應號召。至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拋頭露面上戰場那是士兵的工作:這一點,與許多英國的情報部門有些相似。

如果詹姆斯·邦德現在真的在軍情六處(MI6:英國秘密情報局)工作,他會花很多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瀏覽文書,確保所有事情都得到妥善處理和授權。

在接受 BBC 的採訪時,秘密情報局的安娜(Anna)如此說到。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英國安全域性(MI5)的監視官莎米(Shami)大概也會認同這一點,他認為不露聲色才是工作能夠正常展開的關鍵:“你得不斷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你的衣著、走路習慣、說法的方式……你必須融入其中,成為格雷先生(Mr Grey)那樣的無名小卒,一個在街上經常會遇到,但是很快就會被忘記的人。”

《每日電訊報》此前造訪過位於倫敦沃克斯霍爾的秘密情報局大樓,會見了兩位在職人員,分別是卡邁爾(kamal)和科斯蒂(Kirsty)—— 這未必是真名,他們看上去就像是在經營一家中型 IT 公司。

當聊到特工的話題時,科斯蒂認為與流行文化相似的,是他們加入組織時會得到一個“掩護身份”(Cover role)。其中包括一系列安全背景,得以讓僱員們靈活處理,並激發自己的第二天性。有時,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也需要變得更為張揚。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這並非只是噱頭,他們在海外活動時會被委派到大使館或是領事館,以外交官的形象進行活動。由於要做一些煽動和策反的髒活,需要一個對外的假身份。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因為享有外交豁免權,不會被逮捕和起訴。其中的要點,就是扮演好一個經營者,一線任務都留給自己的發展物件。

卡邁爾認為,在秘密情報局的體制下,官方幹員只是代理,而各地的線人才是真正的“特工”:

我的工作,是尋找到那些能夠獲得對英國政府有價值情報的個人。與這些人建立聯絡、合作,進而安全的獲取秘密。

為此,他不得不去招募一些從事危險工作的人,有時這些人甚至得背叛服侍多年的組織。

說到這裡,讓我們來看看《全境封鎖》裡的大反派亞倫·基納。作為原國土戰略局的第一批特工,他的掩護身份是“期貨交易人”。在情緒失控成了叛徒之後,基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平生所學進行遊說和策反,以此來為自己增加同伴。雖然背地裡搞了很多事,但從未與我們正面對抗。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在警察學校中,基納就將代號為“稻草人”的特工拉攏了過來,接著暗算了三名夥伴。事實上,期間他還與倖存者軍隊的查爾斯·布利斯達成合作。對於玩家,也沒忘記用三寸不爛之舌進行策反:“你的行為,在劉小姐看著時和沒人管時完全不同,這種矛盾很有意思。”

經歷過暗區洗禮的我們,理應知道基納的感受。但裝備是裝備,劇情是劇情,正直不阿的腳男們,最終還是沒有受到迷惑。

MI6還是CIA?聊聊《全境封鎖》裡的特工形象

如此看來,要成為《全境封鎖》裡的戰略局特工,得像美國特勤局一樣保護總統,像中央情報局那般奔赴前線,或是如同秘密情報局的幹員,背地裡搞一些“發展人才”的陰謀。雖然不排除現實中有這種全能型的猛男,但大多數情況下,特工和普通白領似乎也沒什麼差別,早晨匆匆趕到公司,接著開啟電腦,然後泡一杯咖啡開始工作。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嘴中討論的不是天氣,而是整個國家當下面臨的威脅。

秘密情報局的卡邁爾,聲稱他們有一套被稱為“情報週期”(the intelligence cycle)的流程。政府高層決定情報的探索方向,接著他們就想盡辦法的獲取資訊,最後回報給對應單位。這其中包括威脅世界的核問題、某個專治軍閥的密謀,又或者只是一條走私路線的發掘。雖然大眾看不到大部分潛藏的努力,但幕後人員付諸的貢獻,也絲毫不會遜色於那些光鮮亮麗的流行形象。

參考資料:

FANDOM WIKI

Real-life James Bonds: spooks reveal the truth about MI6

I was an undercover CIA agent for 10 years

What are spies reall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