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

最近總是單曲迴圈這首《Last dance》,跟劇中不同,我閉上眼腦海中浮現的是李子維和黃雨萱的點點滴滴,彷彿這一切或許真的發生過。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是的,我說的就是《想見你》,開年最令人上頭的臺劇,雖閉環穿越、跌宕起伏的情節是它最開始吸引我的點,但追完之後,我更在乎的是這場穿越時空的靈魂之戀。

“只有你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相遇才有意義。”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懸疑不是這部劇主線,愛情才是核心,然一旦處理不慎,很容易成為落於俗套的偶像劇,不過它的高評分已然證明自己的高質量。

臺版一共13集,內地將其分割成26集,每集皆有明顯的情節引導,比如一開始黃雨萱陷入對逝去男友的思念,接著總在人海中遇見跟男友相似的人,原本我以為到這裡,後續會變得苦情亦或者是重獲愛情的甜蜜。

可都不是!靈魂穿越不新奇,男女主都穿越有點意思。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看到後面,大家都表示有點亂了,太燒腦了,究竟閉環穿越的起點在哪裡?

確實,劇情上面有些小bug,可觀眾一直清楚,從來都是黃雨萱和李子維深愛著彼此。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在內地還播著各種注水劇集時,這部臺劇對比之下用心程度滿分。在驚喜之餘,我想到一個問題:“臺劇何時重新崛起了?”

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臺劇復興之路

曾經的臺劇有多輝煌,想必大家都知道,至今《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吻》、《下一站幸福》等劇還是劇迷的心頭好。

從《流星花園》開始,F4風靡亞洲,臺偶迎來蓬勃發展期,基本上每一位90後都曾沉迷。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無論是高冷江直樹,還是深情李大仁,溫情向來是主打路線。

然自從《我可能不會愛你》完結後,臺劇卻逐漸式微。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其中涉及的原因頗多,有市場衝擊外在因素,也有偶像劇程式化的桎梏,一味投身青春戀愛題材,沒有創新,拾人牙慧是它衰落的重要因素。

12年到15年間,臺偶陷入注水的困境,集數越來越長,實際上拖泥帶水,全劇製作費沒有提高,最高几百萬左右,那麼集數拉長後質量自然不可恭維。

何時再讓我重新注意到臺劇呢?《一把青》不得不說,它改編自白先勇小說《臺北人》,以寫實的手法書寫一段浪漫、無奈的故事。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一把青更像是一把血與淚。

如果說它能夠這麼好,原著內涵的加持功不可沒,那《通靈少女》則是臺劇崛起的標誌。

光聽名字,有些許恐怖,不過它實際上很小清新,女主雖擁有陰陽眼,但實際上她處理皆是一些逝者未完成的心願;與此同時,她有自己的戀愛少女史,爛漫偶像。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通靈少女》只有6集,卻劇情緊湊,暖心治癒,重新找回核心的臺劇,必有回春之勢。

去年熱播《我們與惡的距離》,它以無差別殺人案這一議題開端,但沒有探尋人性惡的一方,反而聚焦社會教育層面。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惡不是重點,我們才是。

再到《俗女養成記》,一個39歲的大齡剩女面對婚姻和事業上的兩大尷尬,她反叛無奈,

“我快40歲了,能做什麼?”

這喊出大部分女人的心聲,但她不喪,勇敢辭去工作,拒絕疲倦的伴侶,做了別人敢想不敢做的事。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此外,《我們不能是朋友》、《我的男孩》皆嘗試將社會話題插入,有直白畸形的戀愛觀、有備受關注的姐弟戀。

在人物設定上編劇加入不同價值觀的碰撞,結果自然是火花四濺,觀眾自會上頭。

從衰落到重新崛起,臺劇經歷了什麼?

在臺劇衰落那幾年,為了迎合市場,製作方全身投入偶像劇,基本上市面上劇集4分之三都是青春愛情主題。

電視臺不敢創新,影視公司不敢選用別的型別。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但事實上,創新人才一直都有,面對臺劇江河日下的境況,本土的幾位知名導演啟動扶持計劃,“植劇場”工作坊於16年正式成立,目的是培養新生代演員,同時開闢不同主題創作,有靈異懸疑、愛情、都市等等。

系列作品均在7分之上,導演不僅縮短劇集(每一個系列6到7集),而且邀請一些老演員參與,如吳慷仁,以老帶新效果明顯。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至於資金和發行問題,臺劇製作方選擇與海外大公司合作,如HBO、Netflix,比如前面提到《通靈少女》,正是在HBO的幫助下全球同步發行,在亞洲地區皆獲得不俗成績。

《我們與惡的距離》同樣如此,依靠海外製片公司的高效率、大資料分析能力。

另外,在海外公司的刺激下,本土公司有所反思,敢於選擇不同的主題,如《俗女養成記》啟用方言對戲,《我們不能是朋友》打破偶像劇套路。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綜上所述,臺劇的重新崛起,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畢竟誰都不甘心就此“墮落”下去。

從巔峰到谷底,再從谷底慢慢往上爬,一切都是一個迴圈。

最後一句,希望下一個崛起的是內地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