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解題者」解決的第 10 個問題

閱讀本文需要 15 分鐘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Problem # 10:「如何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大家好,我是肖璟。

這篇文章是基於兩年前我的一篇高校演講稿「做個不絕望的聰明人」修改的,如果你一直沒搞清你的方向在哪,這篇文章應該可以幫到你。

以下為正文。

兩年前我從麥肯錫離職,下海創業。創業專案曾一度成為投資人票選冠軍專案,順利拿到 4 家機構的投資意向書,完成估值近 5000 萬的天使融資,再到後來跟合夥人撕X,再到公司清算,現在重新開始新專案。

經歷過這些大起大落,席間我卻也沒有後悔或迷茫過,原因很簡單——畢竟這都是我 follow my heart 作出的決定。

所以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還是很有用的,至少你知道方向在哪裡。

人生目標(life purpose),是你願意花盡一生去追求的一個終態(end-state)。雖是個有點悶的雞湯概念,卻很有用。

不少朋友/讀者都說我是知心大叔,會時不時跟我聊聊感情、探討人生。當我問到他們「人生目標是什麼」時,他們一般會給出以下幾種答案: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答案A:「沒想過」

給出這個答案的大多是學霸(別人家的孩子),他們人生一帆風順,沒什麼大挫折。

有個學霸好友,本科畢業後沒想好做什麼,於是拒了各種高大上的工作 offer,保研留校,研究生唸完後還是不知想找什麼工作,於是決定出國念 PhD。

我問他是不是很喜歡做研究,他說也沒有,只是還沒想好以後想做什麼工作,所以繼續讀書拖一拖畢業時間。

「人生目標」對他來說似乎是順其自然未來會慢慢明晰起來的事情。

「那讀完 PhD 你還沒想好做什麼的話怎麼辦啊?」

「可能會讀個博士後吧。」他自己也笑出聲來。

答案B:「不斷成長進步」

給出這個答案的大多是剛畢業的新鮮人,來自學校的考核忽然沒有了,開始茫然若失,彷彿只有「成長」才可以幫他們解脫。

「成長」這個目標可以引起很多人共鳴。不過在我看來,它更應被當作是本能,而不是目標,因為它不是一個終態。

你的人生目標,不該僅僅是「我希望我會不斷成長」,你要回答的是「我希望自己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不然,很容易會長歪。

答案C:「實現財務自由」

給出這個答案的大多是還沒實現財務自由的80、90後,他們雖不像國民老公那般可以揮霍無度,但家境尚算殷實,可迫於同儕壓力,心裡也渴望著更好的生活。

這並不庸俗——他們之所以有這種念想,主要是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不知該如何選擇,於是希望可以先實現財務自由,再一件件去試錯,探索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

然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時間也是有限的。

有個好友,大學畢業後在投行做操盤手,第一年光獎金就拿下幾百萬。幹了7年,實現了財務自由。然後,她開始花時間去試錯——先跑去麥肯錫做了兩年諮詢,接著跑去某拍賣行做了一年,之後在某投行做戰略總監。

早前和她討論了人生目標的話題,她說:「我的人生目標是想找到自己的 passion,希望透過這個 passion 改變自己和別人的生活,讓不少人因為這個 passion 過得更好。」她話鋒一轉,「不過很慚愧,找了 30 多年還沒有找到我的 passion 是什麼,還和年輕時一樣迷茫。」

你並不是一個人在迷茫。

上述現象,在青年志的一份報告裡有個很好的名詞解釋——

「延後的青春期」

。這意味著本應結束探索穩定下來的年齡,很多人卻選擇延長個體探索期的長度,繼續找尋新的可能性,繼續探索人生目標。

這個現象可以從四個層次去解釋:

危機感的缺失:

經濟發展讓大部分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導致了我們過於安逸、缺乏危機感;

經驗傳承的斷層:

父輩的技能樹已不適用於轉型後的產業結構;

自我認知教育的失敗:

應試為核心的學校教育並無法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探索能力;家庭教育中,父母為子女作出過多決策(參與選學校、選專業、甚至選工作),導致他們缺乏培養獨立決策能力的機會;

文化信仰的缺失:

自主決策通常需要一個自我認知和判斷的支援系統(通常來自宗教、文化習俗等),文化信仰的缺失導致我們做決策時失去了參照物。

因而,我們都在迷茫。

迷茫雖情有可原,但你並不能一輩子拖延下去。像星爺說的: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 3 個步驟,一起來實現鹹魚翻身吧。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這個方法你可能似曾相識,它源自知名博主 Steve Pavlina,這個方法在 Denny 奶牛的那篇長部落格中也被提及過。我在其基礎上把它「升級」了下,它也的確成功幫不少朋友快速找到了人生目標。

你可能需要半小時、一小時甚至一整天。但相信我,這段時間絕對是你這輩子最值得花的。

OK,那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你要找到一段完全空閒的時間。關掉所有電子產品,在房門外掛上「請勿打擾」。然後,準備兩樣東西:一疊紙、一支筆。

接著,閉上雙眼。開始想象「死亡」的感覺。然後反覆告訴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死去,而且你死了之後,這個世界就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這時候可能跟你第一次認識到「死亡」這個概念時的感覺不會有很大不同:恐懼會很快佔據你的內心,求生欲會開始蔓延至全身。

這種恐懼感持續到一定程度後,你會開始問自己:「既然死亡是無法避免的,那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在死去的那一刻不會有任何遺憾?」

然後你可以睜開眼睛,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

接下來,把你腦海裡蹦出來的第一個答案寫下來,任何東西都可以,可以是一句很傻X的話,比如說,「成為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美男子」。

然後對著這句話,問自己,當我達到這個目標後,「so what?」

接著,你可能會發現有其他東西比這句話更重要,如果有的話,把原來的那句話劃掉,寫下那句更重要的。新的這句話可以是前面那句話的補充、完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一句話。

然後不斷地重複,劃掉、重寫、劃掉、重寫,直到寫到某句話,真正觸碰到你的內心,你喊出來了或是哭出來了,你覺得「就是它了」。

這句話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如果你之前完全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的話,你可能會花上幾個小時,也可能在寫到一半就想放棄,也可能寫出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也可能糾結了很久都沒有一個讓你想哭出來的答案。這很正常。這時候請不要放棄,繼續寫。

也很有可能寫到某些句子時,你很有感觸,但還不足以哭出來。沒關係,你可以在那句話的基礎上,補充、完善。

尋找人生目標有個大忌——把別人的人生目標當作自己的。

比如不少大學生看到身邊很多人在創業,覺得創業超級酷炫屌炸天,於是一畢業就創業,甚至輟學創業。但是真的上手做起來卻發現創業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樣。

「對標」(benchmarking)是設定中短期目標的好方法,不過並不適用於設定人生目標。因為人生那麼長,你的榜樣會變(比如明星會因為吸毒等原因人設崩塌),你也會不斷接觸到你更佩服的人。用「對標」方式設定的人生目標會很不穩定。

要避免盲從也不難,當你開始把他人當榜樣時,多問自己幾句「so what」就行。

此外,你的人生目標也可以一點都不高大上。

我有個弟弟,他一直希望自己在大學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安穩工作,在小城市舒服地待著,開心地過完這輩子。

以前的我無法理解,心裡總不由自主地滋生出「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每次和他聊到這個話題總是想把他揪回「正軌」。

當我在 Google 打工時,有一次和老闆 L 聊天。L 很重視青年教育,是 Junior Achievement 的志願者,現在也在做教育培訓領域的創業。

我和他吐嘈了我弟弟胸無大志這個事情。

他笑了笑:「你不能期待每個人都跟你有一樣的人生目標,你要尊重他們的選擇,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其他人身上。You should be open-minded。」

當下,我豁然開朗:人生目標沒有上下之分,只有左右之別。

我找到我的人生目標是在小學一二年級,當時經歷了類似的整個過程(雖然沒有紙和筆)。

整個故事比較有(dou)趣(bi)。

那天,我第一次意識到有死亡的存在。我很怕很不安:怎麼辦?我會死耶,我死了之後這個世界就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於是,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我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

為了安撫自己,我開始在想「人生目標」這個終極議題,最後得出的答案是:

既然會離開這個世界,那麼我希望可以給這個世界帶來足夠大的正面影響,讓這個世界可以記住我。

由於當時我沒有找到很好的標杆,那時我很希望能成為下面這兩位……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當然現在的榜樣已經不再是這二位(還記得前面說的「對標」的壞處嗎),不過我的人生目標到現在仍沒有變過。

完成以上步驟,這時你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你知道了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這很不容易。

但是,有了目標還不夠,回答完 Why 之後,你還得回答 How。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實現人生目標的舉措多種多樣,殊途同歸。

比方說打工皇帝霍建寧和創業青年馬雲一樣都實現了財務自由。雖然一個是幫李嘉誠打工,一個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對於我來說,要做到「讓這個世界記住我」其實不難——只要我給這個世界帶來正面影響,並且這個影響足夠大。

但是有無數種舉措可以實現正面影響,那麼問題就來了——「我要如何實現我的人生目標?」

在這裡推薦一個方法——我在 上一篇文章 介紹過的

邏輯樹(logical tree)

直接上例子: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邏輯樹的分支應該由上一層級延伸出來,同一層級的各個部分之間必須遵照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ive,不重不漏),也就是同一層級的各部分之間必須相互獨立,並且組合起來完整涵蓋了上一層級的要素。

透過邏輯樹的分析,你將得到一個舉措列表: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不過這個舉措列表是你自己展開的,得出的結論會受限於你本身的知識結構。

所以,在列出這個舉措列表時,最好邀請你的前輩、不同行業的朋友一起討論,他們可以給你提供很多不同的思路。

比方說,你覺得「鐵公雞」會是「變得人見人愛」的其中一個舉措,但你的白富美朋友們會馬上否決你的假設。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人生有限,我們自然不可能把列表上的舉措一一嘗試。為了減少試錯成本,你要做優先排序,篩去大部分舉措。

要優先排序,自然涉及到判斷標準的建立。

有兩個標準特別重要——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標準1:你擅長幹這個嗎?

清晰回答了上述問題後,你可以找準自己的定位。

以我自己為例:我剛加入麥肯錫金融機構組時,在麥肯錫服務傳統金融領域的資深專家很多,我知道我就算花上4、5年也拼不過他們。

然而,對網際網路的瞭解和熱愛,同組的人沒有一個可以超越我。所以我主動和領導說,金融創新(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這塊我來負責吧,我以前在網際網路公司待過,也在網際網路領域創過業。

於是我漸漸成為公司最瞭解網際網路金融的人之一,寫專欄、出版了一本關於網際網路金融的暢銷書(《風口上的豬》),結識了一堆行業專家。離開麥肯錫後,不少同事遇到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問題,還是會給我打電話。

當然,很多時候,你無法馬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一方面是因為知識和技能的積累需要時間,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個人天賦只有在嘗試過後才會顯露。於是,你需要不斷試錯。

標準2:你喜歡幹這個嗎?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大多是因為生活閱歷有限,所以無法判斷某一件事情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所以不少人在這個環節也經歷了試錯的過程。

說說我的好友,Strikingly 的 CTO 達峰。他的人生目標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創造impact,make a better world。」但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上創業道路。

剛進大學的時候,他其實希望可以走學術道路,研究人工智慧(AI)。後來糾結了一段時間:當時的 AI 領域在理論和實踐上有點停滯不前、一直沒有突破,而且當時的他也慢慢覺得 AI 過於偏理論,並不是他的真愛。

於是,他開始基於他的強項,pivot 去開發 facebook APP,結果發現開發出來的 APP 大家都很喜歡,於是開始愛上網際網路。

畢業後他先是跑去了一家投行,嘗試過後也發現了那並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

再之後就是 Strikingly 兩度申請矽谷頂級孵化器 YC 然後順利畢業的故事。

透過上述兩個標準,你可以用決策矩陣篩選掉一些你不做的事情。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最後,你的舉措列表上會只剩下最重要的舉措(創業狗、投資客、紳士)。

我自己也經歷了上面的三個步驟,最後我找到了我要做的事情——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圍繞著「傳遞知識」,我做了許多事情:

中學開過個 studio,幫人寫前端做設計,喜歡做 photoshop 教程傳到網上;大學時折騰了不少事情,一直把經驗和方法論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在麥肯錫做的事情就是傳遞知識——把國內外的最佳實踐傳授給自己的客戶;

之前的創業專案「畢老師」(

http://

Gradchef。com

,已出售、停止運營)是一個網際網路教育專案,作為傳遞知識的 facilitator;

專欄文章和出版的圖書則是在分享我所知道的網際網路金融知識;

上一個創業專案「很帥的投資客」是在打造一個「說人話的投資指南」,幫助金融小白掌握投資知識;

目前的創業專案

「解題者」

則是「很帥的投資客」的一個延續,希望幫助大家用「投資思維」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個專案也很符合我的兩個標準:我擅長投資、樂於分享。

當你找到了你人生的主線之後,你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會偏離得太遠,因為你是在可容許的誤差下試錯。

看到這裡,我們已經回答了 Why (人生目標是什麼)和 How (實現人生目標有哪些舉措)兩個問題,並對舉措列表進行了優先排序。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然後,你就對著篩選過的舉措列表,問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比如還在投行諮詢公司打工)能不能幫我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以看看在這個舉措列表中,有沒有優先順序更高的事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該 push 自己往前邁多一步。

接著,花上你一輩子的精力,用心去做,最後實現你的人生目標。

你便再也不會迷茫了。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 課後互動 |

1。 若你感到迷茫,不妨嘗試用上述方法尋找你的人生目標。如果找到了你的答案了,歡迎留言告訴我。

2。 如果有其他尋找人生目標的方法,期待你留言分享。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參考資料/推薦閱讀

[1] 肖璟, <99%的創意天才都有這個苦惱>, 2017

[2] 城市畫報x青年志, <大時代小世界——中國90後青年生活形態報告>, 2013

[3] Steve Pavlina, , 2005

[4] 奶牛Denny, <如何活著:慾望、外界、標籤、天才、時間、人生目標和經歷>, 2011

[5] Oliver Emberton, , 2014

作者肖璟,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理財教育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Linkedin、36氪、南方週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

感謝 Someet 團隊提供的研究支援。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