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堯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鋼琴為主題的音樂電影中,幾乎找不出比《鋼琴教師》更加沉悶壓抑的片子。時斷時續的破碎樂章中,我們接近她和母親呆滯苦悶的生活,旁觀她的緊張、她的病態,她平靜的表情下洶湧的情慾和仇恨。直到這種扭曲的人性摧毀自尊和情愛。一番折騰之後,他人早已再次站在陽光下,留下她攜帶著傷痕獨守著自己的痛苦。

該片改編自作家耶利內克的同名代表作,原著除了大量精彩的音樂評論和體驗,還有著極為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這位四十歲的女教師生活在母親的強大約束下,極度壓抑的情慾將她的生活推入兩個極端:音樂教學的理性安寧和洩發情欲的扭曲病態。如同黑白兩色的琴鍵,奏響了她悲劇人生的震盪旋律。導演以固定機位的臉部特寫來準確捕捉角色表情和動作的細小變化,從而表達出原著中深邃起伏的女性心理。

主演伊莎貝爾·於佩爾以精湛的演技駕馭了這個矛盾的角色。全片她幾乎沒有表情,無論是對學生演奏的失望,面對年輕男子的挑逗,傾慕情人的內心亢奮,敵視情敵的強大仇恨,還是耍心機傷害學生或者試圖刺殺情人時,她面容冷淡,僅憑嘴角抽動、手指糾纏等細微動作內斂的呈現內心澎湃的情感。

《鋼琴教師》:欲,家,罪

《鋼琴教師》:欲,家,罪

在青年為了接近她參加考試時,她獨自坐在遠離眾人的角落,一面因愛慕內心激盪,一面卻又要故作漠然的拒絕錄取。導演用一個構圖刻板的靜止鏡頭,對準坐在課桌椅之間靜默的她,身體靜止不動,雙手卻在桌下揉搓。這種剋制反襯出她在發洩情慾、表達情感時的變態和異類。在緩慢的情節中,觀眾正初步適應她言辭冷漠的個性,壓抑清淡的生活,卻突然需要面對她在浴室中為了洩慾的自虐,擠過一大堆男人獨自觀看色情片,以及在汽車電影的現場偷窺別人。這樣突兀的轉變加深了故事本身的悲劇色彩,也讓觀眾遭遇極度不適的觀影情緒。

音樂是該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儘管許多與鋼琴有關的影片都有著比《鋼琴教師》更為宏大及悲劇的主題。例如《海上鋼琴師》對孤獨和宿命的闡釋,《鋼琴家》中戰爭和死亡的沉重灰暗,以及《鋼琴課》裡那樣無望卻決絕的愛情。但這些影片起碼有著舒暢悠揚的曲調和短暫的明亮時刻,爵士鋼琴的跳躍歡快,納粹軍官陶醉於琴聲的靜謐,或是沙灘上沉醉於音樂的孩童和男人。但《鋼琴教師》卻幾乎沒有這樣的休息時刻,鋼琴聲響起的時候,要麼是她與學生們緊張對立的教學,要麼是情人之間生澀的試探與挑逗。曲調中也缺少舒緩悠揚的旋律,反而充斥著不和諧音,渲染出影片頗具神經質的尷尬氛圍。

《鋼琴教師》:欲,家,罪

《鋼琴教師》:欲,家,罪

在原著中,耶利內克以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語言討論了社會和兩性關係,電影做不到如此的深度和廣度,便簡化了關於人性和音樂的探討,省略了其父母的故事等,將劇情集中於女教師成年後的個人命運。她的悲劇源於影片呈現的兩種強權,擺在明處的是來自母親的極端壓制,同屋生活,同床睡覺,不準時髦衣著,不準久出不歸,更有生活細節上具體而密集的要求,如同奴隸一般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之中,這對一位40歲的成年女性可謂莫大的侮辱。而擺在暗處的則是男性權力的壓制,她在比賽中失敗,不得不屈尊擔當鋼琴教師,“大齡剩女”的身份更是遭受到社會的強大壓力,沒有約會,沒有性愛,音樂成了堅固且唯一的外殼。她的高傲冷峻與他人的異樣眼光就像兩座森嚴對立的城堡,找不到和解的可能。多次出現她都處於遠離人群的位置,導演還以跟隨機位的鏡頭表現她與社會的對立,譬如進入色情影院的段落,她身穿高領大衣,走過喧鬧的咖啡桌和遊藝廳,喧譁而流動的背景襯托出她冷若冰霜的表情;以及她推開玻璃門,狼狽的逃出冰球場時,鏡頭尾隨她的背影,出現了一位在冰面上優美滑翔的少女,其青春軀體散發的熱情將她的屈辱映襯得更加深刻。

她並非逆來順受,而是不斷尋找著反抗的方式,偷偷買入衣櫃的暴露衣著,獨自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以及對母親施以直接暴力,都是她試圖反抗家長集權的努力;而獨自進入色情影廳,偷窺汽車性愛則是公然與男權社會的規則正面對抗。她以面無表情的表情來實施抗爭、掩蓋慘象,最後仍然只能得到落荒逃跑的下場。

她對青年的感情除了年齡上的不倫元素,更充滿著釋放仇恨和延續對抗的情緒,在迷戀著青年的陽光樂觀的同時,她無法擺脫一直以來的冷漠性情,以及控制他人的強大沖動。之前類似於“貓鼠遊戲”的情感追逐似乎還可以看成彼此挑逗,但隨後影片展現出兩人有過的五次接觸,則勾勒了這段情感你爭我奪的執行脈絡。第一場在廁所的遊戲完全由女教師主導。她玩弄著青年的慾望,不放棄卻又保持距離,粗暴持續卻又拒絕他的高潮。這種把控如同玩弄寵物,正是她將強權壓制轉移和對映到青年身上。年輕的男人忍受了這次玩弄。

《鋼琴教師》:欲,家,罪

《鋼琴教師》:欲,家,罪

隨後在女教師的家中,她保持同樣的風格,卻以暴露受虐傾向的長信激怒了青年,信中的坦白本是她表達真誠的方式,但同時暴露了她的強勢企圖和情慾陰影。之後的三場,雙方地位迅速轉變。多年壓抑扭曲,她已無法承受正常的性愛,甚至反感嘔吐。這成為青年逆襲,重新奪取男性權力的轉機。第四場是他們關係的高潮,並非情感高潮,而是戲劇衝突爆發的核心。他以自己的方式虐待和侮辱女教師,同時宣示“你不能這樣侮辱一個男人。”,讓她明白男性的主導力量不容侵犯,而她更直接的認識到自己的虛妄和扭曲,一切幻想都被疼痛和傷痕所擊碎。那也是她徹底被強權擊敗的瞬間。最後一場的刺殺計謀只不過是失敗的一段尾聲,手持匕首的她發現曾經的情人,曾經傷害的情敵都已忘掉了陰霾,重新站立在陽光之下,只有她還獨自沉浸在自以為是的陰影中無法自拔。她把匕首刺入自己的肩膀(原著中是刺入胸口,似乎有更強烈的象徵性),血痕在外衣上浸染成一朵紅花,她佩戴著這枚裝飾走出禮堂,走回自己的靈魂角落,期待著可能永不到來的救贖。

以殘缺家庭導致人格扭曲為主題的影片並不少見,以此取巧的犯罪電影更是氾濫。而該片則增加了更為細膩和多樣的線索,觀者很難對片中角色做出清晰的價值判斷。強權固然值得譴責,生來被壓制的她或許值得同情,但扭曲到傷害他人,用陰謀毀掉少女的鋼琴夢想,這難道還可以寬恕?對情人的挑逗和玩弄令人厭惡,但誰又忍心對幻想破碎、身心俱疲、虛弱不堪的她說一句“活該”?影片的結尾表達了無盡的絕望,也許在以女教師的個體悲劇來控訴集權,也許只是客觀呈現。鋼琴線索讓人想起了曾經的殺人兇手藥家鑫,同樣的爭議並未跟隨年輕的生命終結。接近音樂真的可以洗濯靈魂的陰影嗎?藝術是否可能成為掩蓋病態的道具?這些命題也許可以成為該片的外延,為觀者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主編丨周祚

責編丨 派派&喵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堯耳:小說、影評作者。不善飲,酒不可不備;無暇讀,書不可不藏。

《鋼琴教師》:欲,家,罪

《鋼琴教師》:欲,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