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怎麼樣的人,他的感情又怎麼樣的?該何去何從?中水之053 2014-06-21

徐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出身顯赫富貴的家庭,曾就讀於蘇州師範學校、德國裴斯塔洛齊學院幼師教育專業。1915年嫁給徐志摩,由於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張幼儀雖然出身富貴卻不嬌縱,相夫教子,恪盡婦道。而徐志摩對這樁“無愛的婚姻”始終心存芥蒂。 結識林徽因後,他決心離婚,1922年3月兩人在柏林解除婚約。徐志摩還寫下《笑解煩惱結》一詩送給張幼儀,痛斥封建禮教後說:“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離婚後的張幼儀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 徐志摩一生浪漫、痴心,執著,他為人厚道,熱情,但他對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舊禮教塑成的。 林徽因是在英國倫敦聖瑪莉學院學習的時候,遇到了徐志摩,兩人便一見如故,並互引為知己。從此以後,在柔柔的康河綠波邊,金陽沐浴的垂柳下,他們漫步吟詩,互訴衷情,很快便墜入了愛河。可是,當徐志摩離婚後,林徽因在父輩的安排下,已與梁思成有了婚約。 胡適曾這樣說過:“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林徽因恰恰把這三者水乳般地交融成完整的一體。透過她飄逸的才思、清麗的文字引領我們緩緩地走近她。原來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他人生理想達到至美至善境界的女神化身。 林徽因也曾經透露過內心的蘊藏,她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這便是林徽因為何不嫁徐志摩的真正原因。 林徽因不嫁徐志摩是明智的,這明智除了對徐志摩的懷疑外,還有對自身的懷疑——假如一旦進入形而下的現實生活,自己能永遠保持讓徐志摩心動的那種美好嗎?很難。那麼,到那一天,夢破滅了,水晶變成玻璃,情何以堪?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所愛的並不是真實的她,他只是把一些關於女性的美好的想象都加到了她的身上而已。這說明林徽因對於人性和情感是多麼透徹和了悟。 她眼中的徐志摩也許是純真的,詩性的,多情的,但她更知道正因為如此,多情如徐志摩就會像那一片雲,偶爾投影在這片波心,偶爾又會翩然地投影到那一片,這幾乎是嫁給徐志摩的必然命運,所以她不要這樣的命運。 聰明的女子選擇了做他一輩子的紅顏。林徽因用理智戰勝了情感,將對徐志摩的愛情放到了婚姻之外精神之內。有人說“得不到的美是最永恆的美,得不到的愛是最永恆的愛。”他們做了一生一世的朋友,創造了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又一個美麗的愛情童話。 事實上,林徽因不嫁徐志摩而嫁梁思成的選擇是對的,眼看追林徽因無望,便很快地戀上了北京名媛陸小曼。陸小曼嬌豔美麗,多才多藝。在女性剛剛被社會注視的20世紀二十年代,她確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女性。她嫻熟兩門外語,寫得一手剛勁秀麗的毛筆字,懂得繪畫,也讀詩詞,還擅長音樂、舞蹈,又習京劇、崑曲。她為人熱情、豪爽、直摯、大方;她個性鮮明,我行我素;她聰明伶俐,圓潤通達。那個時代,女人只能逆來順受、循規蹈矩,而她卻能衝破禮教防線,排除社會輿論,掙脫家庭束縛,去追求真摯的愛情。 陸小曼一生為了依自己的真性情生存,不去做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是一個超越時代的新女性,一個真女子。正如胡適先生所說:“陸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與徐志摩相戀時已是有夫之婦,兩人的戀情成為當時最轟動的社會新聞之一,他們在經受了許多痛苦折磨後終成眷屬。 婚後的徐志摩並非進了天堂,他父親始終不承認陸小曼這個兒媳,而陸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場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費才華,她揮金如土的習性也使詩人入不敷出。在種種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創作陷入了“窮、窘、枯、幹”的境地。 徐志摩在北平教書,而陸小曼堅持留在上海,於是徐志摩只得經常在平滬兩地奔波,“總想飛”的詩人還特別喜歡乘坐當時並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飛機。悲劇終於發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機從南京飛向北平,因為他答應20日要幫助林徽因籌劃一個學術講座,飛機在山東黨家山上空撞山。 徐志摩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侍奉公公,撫養兒子,並在上海創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並提議設定“志摩獎金”鼓勵文學青年。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為她唯一的心願,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願望最終沒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