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歲人去世後什麼時候埋葬,應注意些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28 回答

應注意:

停屍儀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報喪儀式 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訊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訊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詳細

招魂、送魂儀式 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做‘七’儀式 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弔唁儀式 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入斂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喪服儀式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出喪擇日儀式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喪儀式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下葬儀式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其他:

(一)靈堂布置

古時候的人們相信靈魂不死,他們認為死亡僅僅是靈魂擺脫了肉體的束縛,必須使靈魂有一個安頓之處,演變到後來,便出現了靈堂。人死後,喪家在家門口搭建靈棚,或在廳堂內設靈堂,使死者靈魂有安息之處,也是親友弔喪死者的場所。

靈堂的佈置一般是靈堂上方高掛死者遺像,下書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兩邊高掛輓聯,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績或經歷;靈堂兩側多掛有輓聯,多少不一;民間還將親朋贈送的祭幛懸於兩側,越多就越顯得熱鬧風光;靈堂前設供桌,上擺祭物,多為菜餚果品之類,兩旁香燭高燒;靈柩置於供桌之後。靈堂的佈置講究肅穆莊重,文明整潔。靈堂門外左右兩側置長桌,一邊為收禮處,一邊為簽到處。守靈期間,靈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盞油燈,時時加油,不使熄滅,號為“長明燈”。現在有特大號的蠟燭,能連續燃燒幾天,可減輕守靈人的負擔。民間認為,守靈時圍觀伴宿者越多,喪家臉上就越光彩。

(二)、守靈方式

過去守靈大多在家庭進行。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同時帶來的住房緊張問題,使原來在家庭進行的守靈活動受到限制,因此,守靈的方式也出現了變化。目前主要有家庭守靈和在殯儀館守靈二種。

1、家庭守靈 家庭守靈就是在家中騰出房間,按靈堂的要求佈置,親友和子女日夜守候在靈堂,接待前來弔喪的親朋好友。家庭守靈,既要安排好守靈人,準備午夜的點心和應急備用的藥品,又要注意電、煤氣、火燭的使用安全。

2、殯儀館守靈 在家中守靈佈置起來比較麻煩,事後還要拆除整理。要騰出地方做靈堂,這對住房不寬裕的城裡人更是捉襟見肘。如今,上海的殯儀館內已經有了守靈這一服務專案,如龍華殯儀館的淨園廳與覺園廳是為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而改建的禮廳,既可以開追悼會,又可以守靈。內有家屬守靈休息室、衛生間及臥室,兩側壁龕有十八羅漢,中間有特色祭奠供臺,庭院內有香爐、牌坊,呈中國古典庭園式佈局。守靈廳內家常用具一應俱全,省卻了喪家許多煩繁瑣之事。

(三)收禮、登記、謝帖、喪宴

家有喪事,總有親朋好友、鄰里同事前往弔喪,其中免不了禮節性的往來,處理好這些細節,體現了作為一個文明人的良好素質。

1、收禮 民間辦喪事期間,喪家也有“人情”收入,並指派專人收禮登記,事畢向喪家交點。普通喪事各方面送禮不外乎花圈、花籃、輓聯、挽幛、禮金等。喪家置備禮簿及謝帖,一方面登記禮物及數量,一方面寫謝帖交送禮者作為證明之用。禮簿登記詳細,可作為將來回報的參考。追悼會上還備有專用?quot;簽到簿“用來登記來賓。

2、謝禮 追悼會上喪家要發放謝禮,一般為毛巾、手帕、糖果、糕點等物品。現在殯儀館為方便喪家,有專門的謝禮供應,也稱為”奠酬“。常見的為毛巾、手帕與巧克力、糖果、糕點的組合。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監製生產的多種奠酬,包裝精美,質量可靠,深受喪家的歡迎。

高壽老人去世後,民間有辦”喜喪“的風俗。親朋好友要向喪家討”壽碗“,喪家分送雲片糕,意在借死者的高壽。

喪家為對來賓表示謝意,喪禮後,要請來賓參加喪宴,事後還可寫感謝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