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第一年清明不掃墓,忌日恰巧在清明怎麼辦?關山聽風2021-03-25 21:54:02

我國地域廣闊,民俗風情多種多樣,可謂是一鄉一俗。老人去世後的第一年清明節,忌日恰巧在清明(或清明期間,即前三後四),不同的地方,因當地的風俗不同,會有不同的說法。

有的地方三年內上了新墳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掛早青”),就忌諱再給老墳去掃墓,有的地方則只有第一年上新墳後,忌諱給老墳掃墓,民間認為一年掛兩次青,為不吉利。但是,有的地方則沒有這種講究,既可以上新墳,接著又也可以在清明時節給老墳掃墓,其中並不衝突,新老都照顧到了。

根據題主的意思,當地應該是老人去世第一年,上了新墳後,忌諱清明節去老墳掃墓。

我們民間傳統,老人去世後三年內(有的地方為規定只有一年)要上新墳。上新墳的時間與清明掃墓是不同的時間,上新墳的時間嚴格地講要在社前,有的地方難記得日子,規定在春分前後挑選一個吉利的日子。

舊時,民間把上新墳和清節掃墓看成是兩回事,分得非常清楚,有“新墳不過社”和“清明上墳掃墓要過社”的說法。

那什麼是“社”呢?社,即社日。我國有春社和秋社之說,春社以立春為基準,按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來推算,時間並不固定,一般在農曆二月初二前後。秋社,以立秋為基準,也是按照立秋後第五個戊日來推算,一般在農曆八月。

那什麼又是戊日呢?這裡講起來比較複雜,簡單地說,戊日是以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個字,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從老黃曆上推,每六十天為一輪,就會出現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六個組合,對應的就是六天,此六天就叫戊日,民間也稱“六戊”。

社日,民間又稱社日節,又稱土地誕,也就是土地的生日,土地一年有兩個生日。按照我國農村的傳統民俗,每年的春天播種的時候,要立社祭祀,祈求土地神,賜予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天把地裡的糧食收穫入倉以後,也要立社祭祀, 此時的祭祀是為了酬報土地神。

現在市面上的各種掛曆,根據民間的需求,大多印刷了傳統老黃曆上的農曆日子,上面一般都能查到第五個戊日在什麼時候。比如說,我在掛曆上查到2021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3月21日(農曆二月初九),為戊辰日,即春社日。

按照傳統習俗,如果今年是老人去世為第一年,那麼上新墳的時間,就要趕在3月21日以前,即農曆農曆二月初九,這就叫“上新墳不過社”。而清明掃墓,則一定要過了3月21日,即“清明上墳掃墓要過社”。大多數地方普遍的習俗,一般在離清明節前十天才正式拉開掃墓的序幕。有的地方習俗,一定要在清明節前掃墓,清明節後(包括)就不能掃墓了。有的地方則是講究“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民間俗稱清明掃墓為掛青),還有前三後四,即清明節的前三天,清明節後的後四天,均可以掃墓。今年清明節是年4月4日(農曆二月廿三)。

這裡再講講忌日上墳。

忌日,從老人去世這方面來說,又叫忌辰,先輩或長者去世的日子。老人忌日上不上墳,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在老人忌日這一天,舉行宴會或娛樂活動,也有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在家裡祭奠。像這種在老人忌日那天不用上墳祭奠的地方,清明那天是老人忌日,自然就在家裡祭奠了,不用去上墳。

而有的地方在老人忌日的時候,鄉俗中的規矩,一定要上墳,也就是說,這是人們必須遵守的一道程式。從民俗角度來說,清明那天是可以上新墳的,只是不要去動老墳就可以了。比如砍掉老墳上的柴草,或者給老墳的墳頭上插紙錢,到老墳的祭臺前祭祀等,不做這些也就等於沒有給老墳掃墓。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忌日上墳和清明上墳是兩回事,清明節是祭祀先人,而忌日上墳是祭奠老人。“祭祀”與 “祭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無論從上墳人的心情,還是所帶的祭品,都有一定的差別。

不過,有的地方有一種風俗,認為一個月內忌上兩次墳,如果題主所在地有這種說法,而社前又上過新墳,社前到清明不足一個月,像這種情況,即使地方上有忌日必須上墳的習俗,忌日恰巧在清明,或者清明期間,人們放棄上墳,改在家中祭奠。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有新風尚,地方一些舊的風俗在不斷變化,很多年輕人一般不講究這些了,不再拘泥於古俗。忌日上墳也,上新墳也好,清明掃墓也好,都是為了懷念親人,表達思念之情,不在乎什麼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