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廣泛應用與航海事業,由什麼人傳入歐洲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06-30 回答

戰國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事業,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指南針廣泛應用與航海事業,由什麼人傳入歐洲 我們之間 1級 2013-06-30 回答

十一世紀末 我國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經開始了。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為了尋找仙藥,就曾派人乘著大船大規模地航海了。 秦漢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的航海事業逐漸發達起來。晉朝時候,有個有名的和尚法顯,曾經走海路到過印度,還寫過一本《佛國記》。根據《佛國記》的記載,那時候一隻海船大約可以乘坐二百人。 到了唐代,海船有的長達二十丈,可以乘坐六七百人,可見規模之大。當時,中國海船的活動範圍,東起廣州,西至波斯灣,是南洋各國之間海上運輸的重要力量。根據一些外國人的記載,那時候在波斯灣各口岸停泊的大船,大部分是中國船。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在大海里航行是非常困難的。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天連水,水連天,很難找到什麼目標。白天,人們還可以看太陽出沒來辨別航行的方向;夜晚,還可以看北極星。可是,遇到陰天下雨,太陽和北極星都看不見,便發生嚴重困難了。假如航錯了方向,就會遇到危險。 這個問題直到指南針發明以後才得到解決。 根據古書記載,最晚在北宋時候,我國已經在海船上應用指南針了。 北宋時候有個朱或,在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一一一九——一二五年),寫了一部《萍洲可談》,書中講到,當時海船上的人為了辨認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陽,陰天落雨就看指南針。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一一二三年),還有一個許兢,他出使到高麗去,回國以後寫了一本《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裡面也有這樣一段記載:船行過蓬菜山以後,水深碧色,像玻璃一樣,浪勢更大了……,這天晚上,洋中不能停船,開船的人看著星辰前進。如果遇到天陰,那就只能用指南浮針來辨認南北了。 到了南宋,根據吳自牧《夢粱錄》的記載,當時航海的人已經用“針盤”航行。這就說明當時指南針和羅盤已經結合在一道了。 這種羅盤,有用木做的,也有用銅做的,盤的周圍就刻上東南西北等方位。人們只要把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和盤上所刻的正南方位對準,就可以很方便地辨別航行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