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冉阿讓人物分析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7-05-19 回答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這種人道主義同情還推動雨果進行尖銳的社會批判。他把下層人民的苦難,明確歸之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他整部小說的目的,就在於揭露這種壓迫如何“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在《悲慘世界》裡,與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並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抗議。在這裡,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不僅是他同情勞動人民的出發點,也是他進行社會批判的一種尺度。

不僅如此,雨果還把人道主義的感化力量視為改造人性與社會的手段,小說中的卞福汝主教與後來的冉阿讓就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卞福汝是小說中一個理想的人道主義的形象,冉阿讓後來也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們身上不僅有無窮無盡的人道主義愛心,而且他們這種愛,還能感化兇殘的匪幫,甚至統治階級的鷹犬,並在悲慘世界裡建立了濱海蒙特勒伊這樣一塊窮人的福地,真正的“世外桃源”。於是,人道主義的仁愛在小說裡就成為了一種千靈萬驗、無堅不摧的神奇力量,這種近乎童話的描寫,倒正是雨果天真幻想的流露,是他的一種侷限。

這是高昂的民主主義激情的體現。誰都會注意到小說中對一八三二年人民革命運動與起義鬥爭的出色描寫與熱情歌頌。在整個西方文學中,我們還沒有見過有什麼作品象《悲慘世界》這樣,對一次革命起義作過如此正面的、完整的,如此規模宏大,如此熱情奔放的描述,其畫面都是以壯麗的色彩、細緻的筆法繪製出來的,具有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女神引導著人民》那種輝煌的風格。作品的這一舉足輕重的部分,無疑給《悲慘世界》定下了革命民主主義的基調,其中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想觀點,事實上也突破了人道主義的框架,彌補了作品的天真幻想的一面。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四種素質、四個方面。就《悲慘世界》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即使是在十九世紀文學中,也只有巴爾扎克的鉅著《人間喜劇》的整體可與之比美。對於它厚實的藝術容積,也許只有藉助巨大的森林、遼闊的海洋這一類比喻,才能提供一個總體的概念。

悲慘世界冉阿讓人物分析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7-05-19 回答

悲慘世界

雨果1802一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人物,他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十九世紀,他在詩歌、戲劇、小說、文論及政論各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創作,並均卓有成就。他的《<克倫威爾>序》是法國積極浪漫主義的綱領;他的劇本《歐那尼》的演出成功是浪漫主義在戲劇領域戰勝古典主義的標誌;他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被列為世界傑作。

《悲慘世界》是以真實的事件為藍本而創作的,當時一個貧苦農民因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又因黃色身份證而不能就業,這深深觸動了雨果,他花了十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鉅著。在“作者序”中雨果指明瞭創作目的:揭露因法律和習俗造成的壓迫,暴露這個世界如何因貧困使男子潦倒、因飢餓使婦女墮落、因黑暗使兒童羸弱,企圖使小說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這部作品結構龐大,枝葉繁複,全書共有五大部分:《芳汀》、《柯賽特》、《馬呂斯》、《卜呂街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及《冉阿讓》;圍繞的中心問題是窮苦人民的悲慘的命運和處境,可以說它描寫的是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去濫判無辜,他為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作品中還透過一個不幸女子芳汀的一生和她的私生女柯賽特的遭遇來揭示社會逼良為娼、兒童身心受虐,從而全面地展開對社會的批判。

這部小說集中地體現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雨果認為,世界上存在合兩種法律:高階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起良知,進而改革社會拯救人類,低階法律是刑罰,它依靠懲治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體現者為米里哀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後者的代表警官沙威,則如鷹犬一般跟蹤冉阿讓,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動物,他最後的精神崩潰投河自盡,表現了現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虛弱及它的破產。作者企圖以抽象的人道主義作為消除社會痼疾的武器,有其侷限的一面。

《悲慘世界》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這裡有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巴黎的貧民窟、修道院、法庭、監獄、資產者的沙龍、大學生居住的拉丁區,構成廣闊而典型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畫面;小說的人物也是典型的。但占主導地位的是浪漫主義風格,雨果倡導的美醜對照原則在人物塑造、場景描寫等多方面廣泛地得到運用;作者善於用誇張的手法塑造不同尋常的人物,用虛構的偶然的因素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同時小說還充滿著濃郁的抒情氣氛,整部小說瀰漫著浪漫主義氣息。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李丹先生翻譯的五卷本《悲慘世界》,1979年至1984年重新印刷出版,它是至今為止的權威版本。

悲慘世界冉阿讓人物分析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7-05-20 回答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這種人道主義同情還推動雨果進行尖銳的社會批判。他把下層人民的苦難,明確歸之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他整部小說的目的,就在於揭露這種壓迫如何“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在《悲慘世界》裡,與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並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抗議。在這裡,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不僅是他同情勞動人民的出發點,也是他進行社會批判的一種尺度。

不僅如此,雨果還把人道主義的感化力量視為改造人性與社會的手段,小說中的卞福汝主教與後來的冉阿讓就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卞福汝是小說中一個理想的人道主義的形象,冉阿讓後來也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們身上不僅有無窮無盡的人道主義愛心,而且他們這種愛,還能感化兇殘的匪幫,甚至統治階級的鷹犬,並在悲慘世界裡建立了濱海蒙特勒伊這樣一塊窮人的福地,真正的“世外桃源”。於是,人道主義的仁愛在小說裡就成為了一種千靈萬驗、無堅不摧的神奇力量,這種近乎童話的描寫,倒正是雨果天真幻想的流露,是他的一種侷限。

這是高昂的民主主義激情的體現。誰都會注意到小說中對一八三二年人民革命運動與起義鬥爭的出色描寫與熱情歌頌。在整個西方文學中,我們還沒有見過有什麼作品象《悲慘世界》這樣,對一次革命起義作過如此正面的、完整的,如此規模宏大,如此熱情奔放的描述,其畫面都是以壯麗的色彩、細緻的筆法繪製出來的,具有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女神引導著人民》那種輝煌的風格。作品的這一舉足輕重的部分,無疑給《悲慘世界》定下了革命民主主義的基調,其中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想觀點,事實上也突破了人道主義的框架,彌補了作品的天真幻想的一面。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四種素質、四個方面。就《悲慘世界》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即使是在十九世紀文學中,也只有巴爾扎克的鉅著《人間喜劇》的整體可與之比美。對於它厚實的藝術容積,也許只有藉助巨大的森林、遼闊的海洋這一類比喻,才能提供一個總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