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獴、侏獴是“通常而言群體中只有一對雌雄個體有權留下後代,其餘個體會照顧這些後代”的群居動物,並不只有上述一對個體能繁殖,但是

通常情況下

這對“支配階級”會殺死其它個體所生的幼崽。結果,像大多數真社會昆蟲一樣,其群體中的許多雌性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沒有成功繁殖後代。不過,其群體的流動性要比真社會性昆蟲大,生殖階級經常替換、非生殖階級的成熟個體經常被趕出群體。

當你

較為寬鬆

地使用真社會性的定義時,這可以算是真社會性。學術界一般稱之為“有真社會性的傾向”。

目前,常用的真社會性動物的特徵仍然是:

繁殖分工——群體中有專行繁殖的階級和較少繁殖或不繁殖的階級;

世代重疊——群體中的成熟個體有兩個以上的世代。

合作照顧未成熟個體——某個或某些個體會照顧群體中其他個體的後代。

過去,真社會性動物的概念

專用於無脊椎動物

,將裸鼴鼠等列為真社會性是比較新的成果(2000年開始較多見),相關論文使用的定義是專門調整過的(生殖分工與合作育雛、世代重疊、終生戀巢,不去分析無脊椎動物所用的職別、群體的規模、生殖偏倚程度和群體內部的識別手段),適用範圍其實比較大(但範圍擴得越寬反對聲音越大,裸鼴鼠等是相對而言接受程度高的),你可以等今後的發展。

裸鼴鼠和達馬拉蘭鼴鼠的群體有時會為了避免近親繁殖而引入外來繁殖階級,但真社會性昆蟲裡也有偶爾這樣做的物種。

狐獴、侏獴的情況容易讓人聯想到人自己。宣稱人是真社會性動物的學者目前人數較少。

一些學者認為狐獴、侏獴的支配階級仍會自行獲取食物、撫養後代,

不算嚴格的繁殖分工,

而且

其群體並不總是呈現世代重疊的狀態

另一些學者認為在繁殖分工方面這就足夠了,畢竟,螞蟻和蜂類的部分物種是工作階級也能進行繁殖的,而且這樣產生的後代往往不會被特意殺掉,乃至一些孤雌生殖蟻群沒有特定的蟻后、看不出什麼嚴格的繁殖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