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雅”,什麼又是“俗”?無敵曉波哥2019-10-05 17:57:53

雅文化是在人類活動以及勞動過程中,產生的以“高雅、典雅、幽雅、儒雅”為顯著特點的文化。

俗文化是通俗、大眾化的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雅文化與俗文化的本質:

①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表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物質文化,是人類對物質的利用的形態,通常體現在人的衣、食、住、行領域,因此也包括了生產力形式;中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質為媒介表現精神的形態,包括藝術、科學、宗教、制度、禮儀、風俗等等;深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哲學文化,是滲透在前兩層文化中的觀念、意識和哲學。

②人類自勞動有了剩餘,社會開始出現階級和階層,生產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並且可以有相對的精細和粗糙之分,於是在同質文化的中層和表層遂有了雅、俗之別。表、中兩層文化覆蓋著、並體現在一個民族全體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把經過更多加工、比較細膩、涉及人較少的文化稱之為雅文化;反之,為俗文化。

③任何社會文化的雅與俗往往有一種向對方靠攏的本然傾向。社會上層(執政者和知識階層)往往向社會底層強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將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擴大對全社會的影響;同時,出於獵奇或調節的目的而從俗文化中汲取營養。社會底層往往出於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謂上行則下效;同時,俗文化又以其質樸清新吸引社會上層,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漸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調節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係,包括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現世與未來的關係。俗文化往往是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但卻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為的,相對於俗的約定俗成,可以說是俗的“自覺”。社會組織形式脫離了部落、部族階段有了國家以後,執政者為了維護社會的完整和穩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煉,形成雅文化。禮及其儀式的規定就是最明顯的事例。

⑤在中國長期的階級社會中,禮是為維護農業社會等級制度、保證政權統一和社會穩定而形成的關於人際關係的行為標準。在禮的貫徹實施過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觀念也因其具有神聖的意義而隨之向四方擴散。禮既然有很強的繼承性,有歷時進行微調而無鉅變的、體現和貫穿在禮中的觀念意識,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導。禮屬於中層文化,而且是體現深層文化最為充分、直接的部分。

何為“雅”,什麼又是“俗”?7日2019-10-05 20:43:34

雅與俗受論很久了,都貧了。實際上談說雅與俗,不能脫離了中國國情,這是綜合性的話題,普及了教育並不證明素質就提高了,改革後思想更是多元了,單純地提誰雅是在裝孫子,曾幾何時,社會上到處流傳黃段子,更成了飯桌上的下酒菜,誰沒聽過三段二段,我們從頭條提問也能感覺到人的思想混亂,悲觀厭世,異想天開,不勞而獲,對些私生活,尤其明星的私生活感興趣,八卦還真不是從國內興起的,發達國家都有,一些國家更是把紅燈區職業合法。你能說這些國家俗嗎,他們那的人素質低嗎,恰恰相反,相比文化程度,還是個人素質,許多國家還是被稱道的。一些國家藝術,文化,雕塑引領潮流,但性是開發的,一些國賭博是國家或地區主業。可並沒有影響社會秩序。什麼雅,什麼俗,就是別帶有色眼鏡,裝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

何為“雅”,什麼又是“俗”?水墨江南文禮2019-10-06 00:27:59

雅俗

雅,貌似文化的典範

俗,泥水裡面的粗魯

人,穿的好叫土豪,穿的得體叫大方,只有穿的大方才叫雅緻。

人,穿的差叫貧窮,穿的邋遢叫凌亂,只有亂中有序,才叫俗。

雅,和年齡無關,雅源於修養。

俗,和貧富無關,俗源於環境。

雅的終點是俗,

俗的終點是貧。

何為“雅”,什麼又是“俗”?北方達人館2019-10-05 14:13:52

個人認為,要區分雅和俗,要從“人的本質”入手。人是什麼?人是最高階的動物,既有動物性的一面,又有社會性的一面。動物性,決定了人會追求動物性快感;社會性,決定了人還需要人獨有的美感。

什麼是動物性快感?就是滿足生理需求後的愉悅感。比如,吃喝拉撒都能帶來快感。又比如,發情後交配。

什麼是社會性美感?那就是在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礎上,更高層面需求得到滿足後,所產生的愉悅感。比如,同樣的進食,動物只滿足於吃飽喝足,而人類卻創造出了各種烹飪方法,形成了飲食文化。又如,交配,動物只有發情後的慾望,而人類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愛情”。

從上述角度來說,所謂的“俗”,指的是更加側重於滿足人的動物性需求。比如王晶電影裡的屎尿屁,又比如黃段子,大家雖然哈哈大笑,但也不能否認它們確實很“俗”。至於“雅”,更側重與滿足人的美感。這個不需要一一舉例,大家都懂。

特別強調,雅和俗不可能涇渭分明。雅是建立在俗的基礎上。在文藝作品中,我們極少能遇到純粹的雅或者徹底的俗。據大多數作品,都是雅中帶俗,俗中帶雅,區別在於其中的比重。純粹的雅,顯得空洞虛偽,因為人畢竟是動物;純粹的俗,顯得低階無聊,因為人畢竟是最高階動物。

一個社會,可以提倡雅,但不可以抵制俗。雅是追求,俗是本能。喜歡雅,是人的權利;喜歡俗,更是人的權利。

一個純粹“俗”的社會是可悲的,一個純粹“雅”的社會是恐怖的。

何為“雅”,什麼又是“俗”?小胖挑戰日記2019-10-05 18:19:55

吃東西是雅還是俗?彷彿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慾望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俗。如果是為了藝術為了所謂更高大上的東西,又變成雅了。雅俗只在人心,心有偏見,雅俗就永遠也不能共賞。

何為“雅”,什麼又是“俗”?影視愛好者1882019-10-05 12:27:51

什麼是雅文化?什麼是俗文化?

什麼是雅文化?什麼是俗文化?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視古為雅,視今為俗;以寡為雅,以眾為俗;以遠為雅,以近為俗;以靜為雅,以動為俗;以莊為雅,以諧為俗;以虛為雅,以實為俗。

我以為在這種觀念中存在著一種簡單化的傾向,即以少數人的口味為準,把自己所欣賞的文化風格當做了惟一的標準,它忽視了大眾世俗生活的文化權利。在我看來,這是應該摒棄的陳腐偏見。因為說到底,大眾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礎,是最本真的“文化文字”,是民族文化偉力的根源。沒有了普通大眾的世俗的生活,人類文化就將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對於雅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大眾文化之間的聯絡,我以為要有具體的分析判斷,不能輕易在它們之間畫等號。不要以為大眾文化只能是粗野簡陋的,而精英文化則必然是高雅精緻的。事實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創造中具體地顯現和接受評判的,並不是誰家固定不變的專利。不要忘記,我國千古名篇《詩經》中的作品,原本是當時的民謠俚曲,卻可以成為後世的風雅之師;而許多當年被視為風雅之極的宮廷御製、狀元文章等,如今卻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歷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滸傳》、《西遊記》等小說,京劇、越劇等戲劇,中國傳統工藝等,都是來自民間的大眾文化、“俗”文化產品,現在則成了傳統文化的瑰寶,成了雅文化。應該說,不論大眾的還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從低向高、從淺入深、從粗到精的發展提高問題。

歷史證明,大眾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貴和優美;而精英文化也難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們的俗氣、無聊和空洞。只有憑藉創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勞動,而不是憑藉某種身份,才能產生精品。對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說來,都是如此。

“雅”或“俗”本身是對文化現象品位的一種描述和判斷,它以文化產品和文化行為的質量為中心,並不是對文化主體(精英或大眾)的界定,不應該將二者輕易地等同或混淆。

怎樣看待“文化重心下移”?

當前,伴隨著整個社會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文化領域出現了“重心下移”的趨勢,普通大眾的文化需求日漸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而精英文化卻在市場上受到某種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稱之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氾濫”。我以為,對此應有冷靜清晰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應該說是一種具有歷史合理性的進步,是我們的文化“為人民服務”之必須,因此決不是什麼壞事。每一個不把自己同大眾對立起來的人,都不應該視之為“危機”和“失落”,而應視之為一種“歸位”和生機。因為多年來,為民眾所樂於和便於參與的文化形式並不豐富,相反是太貧乏了。至於雅文化的“失落”,則應該從其他方面找原因。比如:我們的雅文化發展機制本身如何?它是否適應時代的要求?是否擔起了應有的責任?是否表現出了應有的活力和水平?等等。而這裡思考的前提,應該是澄清這樣一些基本觀念:俗文化和雅文化、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間,究竟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關係,還是互相排斥、此消彼長的對立關係?這就需要我們從根本上作出新的理論定位。

重新定位文化的生產與消費

我主張用馬克思關於人類“三大生產”的理論來指導,以文化上的“生產與消費”的理念和思路,而不是以主體分裂和價值對立的觀念,來把握所謂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區別和聯絡,這樣才能走出傳統觀念的誤區。

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文化活動也和物質生產生活一樣,有生產和消費兩大基本環節:一個是社會文化文明成果的創造生產過程,一個是社會已有文化文明成果的消費過程。這兩個方面有統一的本質:它們歸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再生產、再創造活動。一切社會文化現象的價值可以定位於這兩個方面:它們或者滿足人和社會進行文化生產的需要,或者滿足人和社會文化生活消費的需要。前者意味著不斷為社會的文化生產、創造和更新注入活力,後者意味著直接成為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物件資源,使人們享受文化和文明的成果。與此相應,我們可以將各種文化現象,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在內,區分為“消費型”和“生產型”兩種。

因此,我們可以將所謂雅文化與俗文化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係,理解成文化上的“生產”與“消費”的基本關係。它的意義在於:對於我們這個社會和我們這個時代來說,“精英”與“大眾”的主體分層並不意味著,也決不應該理解為是人與人之間在文化佔有上的分裂和對立,而應該合理地理解為,是同一文化體系自身結構和運轉中的分工與合作;同樣,“雅”和“俗”的文化定位,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結構的不同層次、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文化成果的不同水平,而不是彼此根本排斥的對立形態。

生產與消費互動防止“文化沙漠化”

糾正俗文化和雅文化、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簡單對立的觀念,確立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和諧發展的新理念,是在日益走向市場化的條件下防止“文化沙漠化”的關鍵所在。

所謂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與和諧發展”是指:一方面,讓文化消費的需要,特別是它的發展需要,儘可能成為文化生產的需要和動力,以促進文化生產的發展更新,並保持與大眾消費更密切的聯絡;另一方面,讓文化創新生產的成果,儘可能快地轉化為消費的需要和動力,以幫助大眾文化不斷地上升到新的境界。

文化的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雙向趨近,達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互相轉化,是一個社會文化體系有良好機制的標誌,也是一個社會文化優越狀態的整體表現。它呈現出的是一片文化繁榮、充滿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猶如一片“生命的綠洲”;與之相反,如果一個社會的文化體系中,發生了文化生產與消費、“雅”與“俗”之間的分離和對立,那麼不要多久,這個社會就將呈現出一派“文化沙漠化”的景象。

“文化沙漠化”的直接根源和核心標誌,是文化創造力的衰竭和文化生產的低俗化。文化是與人的生存發展相聯絡的,只要人們仍在生活,就不可能沒有文化。問題的關鍵在於有什麼樣的文化———沒有文化生產的發展,就意味著沒有雅文化的創新,沒有雅文化的創新,就沒有俗文化的提高,於是整個社會在文化上就停滯、就老化、就“沙漠化”了。

總之,沒有文化生產只有文化消費的社會,就會成為可怕的“文化沙漠”。要想保持文化,特別是文化生產的良性狀態,避免發生“文化沙漠化”的後果,就需要全面地、均衡地理解和掌握文化上的多種辯證關係,包括文化上的一元與多元、統一性與多樣性、生產與消費、文化生產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機制、精英與大眾、雅文化與俗文化、文化自身的創新發展與滿足社會需要、群眾文化生活中的普及與提高等等之間的關係。

這裡,處理好文化體系自身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具有總體性的基礎地位———不僅要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充分落實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實現大眾消費型(含次生產和再生產型)文化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而且要調動整個社會資源,著眼於高層次先進文化的發展,實現生產型(原創型、創新型、提高型)文化體制的健全完善。我們的目的在於造就新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積極互動”、“雅文化引導俗文化不斷上升”的良性機制。

相關連結

消費型文化,是指直接進入文化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日常文化需要的產品和活動,也包括為了直接消費而進行必要的再生產(複製)和輔助性創造活動。它們總體上處於文化消費的水平,是重複性的,並不改變現有的文化層次。

生產型文化,首先是指各種原創或首創的創造性活動及其成果,其次還包括滿足文化生產需要,即對文化創新起推動作用的其他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它們是以超越現有水平的新探索和新成果為主,以“新而又新、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文化現象。“生產型文化”的第一成果總是“新”的、“深”的、“一次性(不重複)”的。

何為“雅”,什麼又是“俗”?拍個影片給猴看2019-10-05 23:34:18

真是俗 假是雅

釋放慾望是俗 剋制慾望是雅

一杯水是俗 放幾片葉子是雅

文不加點是俗 咬文嚼字是雅

凳子坐滿是俗 坐三分之一是雅

物質世界是俗 精神世界是雅

簡而言之 雅是建立在生活的複雜上和難受好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