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歷史鑑古今2019-04-28 23:18:46

有道理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玄真子桑2019-04-28 21:49:23

沒道理!人之初始,善者自善,惡者自惡,善惡各有天定。初生者善惡受之於天,後天環境也能對人性有所改變,但有的人卻又是天生性惡,終生難變。親戚家一母同胞四姐妹,同樣的家教可善惡有別,兩個小姐妹特別善良、慷慨,對父母自然不必說了,就是對兄弟姐妹也是親情為重,不怕吃虧;可有一位姐姐天生稟性異常,慳吝非常,對父母、對親兄妹都是錙銖必較、分毫必爭,為芥豆之利益都不擇手段。可見,人之初則有善有惡,並非善則皆善、惡則全惡,就好比龍生九子,子子不同。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純鈞RHGL2019-04-28 22:07:28

這完全跟心理學的某一種說法不謀而合。個人意見,這種說法在【相對】層面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絕對】層面上就說不通。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

竊想,很多大學生應該都學過心理學。心理學有兩大著名的【主義】,一是【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是斯金納;一是【人本主義】,代表人物是卡爾·羅傑斯。

斯金納認為,一個人的所謂“天性”其實並無重大意義,他成為怎樣的人,完全取決於環境強化作用的偶然性,人受他周圍環境的控制。

而羅傑斯則宣稱,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來自於個體的內部,人有自我實現的趨向,人可以自己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即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不謀而合。

但是,對不對呢?

其實我們都知道,並無絕對的【善惡】可言。就像另一位心理學先賢埃比克泰德說過的,【困惑人們的不是事物,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人只不過自作主張地把某些行為【定義】為【善】或【惡】,這隻與利益取捨有關。人之初,懂個鬼的利益取捨?

一個未諳世事的初生者,為了生存,給他奶他會喝,給他血他也會喝,此為善?此為惡?

初生者的善與惡,是相對於他身邊的環境而言的。如果他身邊的人都喝血,他也喝血,那仍舊是【善】的;但如果身邊的人都喝奶,他即使是為了生存,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喝了血,他身邊的人也會把他【定義】為【惡】。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這種說法,只能說【相對】有道理,但不是【絕對】有道理。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

只是,【善】字還有其他的解意。【善】還可以當作【完整】來講,可以引申為,【還是最原始的形態,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人之初,意識還處在最原始、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如果【人之初性本善】是這種涵義,那麼它的確是闡述了事實。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老君兄2019-04-29 07:51:48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不完全對。因為人是有天分的。每個人的天分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就說明天分對人生的作用。既然承認人有天分。那就有兩個可能。有惡也有善。也就不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一種認定。還有:人的後天影響也起決定作用。性本善也是會改變。所以關於人的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爭議。是既有先天遺傳。又有後天造就。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萬學武2019-04-28 22:17:01

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必須要有《易經》思維:一陰一陽之謂道。不然解釋片面,包括《三字經》。結合這句話“人之初,性本善”,秉承這種思維就好解釋了:這是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討論,人性中善惡並存的,或者說本無善惡的狀況,並非代表惡不存在。只是後天的教化不同、環境不同才會凸現出“善”和“惡”這兩個極端。《三字經》是教化人心的,其目的是要揚善抑惡,並不能消除惡。就好像人的影子在光線強烈的時候隱而不現,這就是教化的效果。現代人用“二分法”的思維來解釋就片面了,用“三分法”思維(即太極思維善、惡、善惡並存)就全面了。《三字經》歷時很長,如思維不對,不早就失傳了嗎?!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左小土豆兒2019-04-28 22:25:47

朋友,最近我連續遭遇人生兩大滑鐵盧,跌倒了人生谷底,愛情沒了,工作丟了,甚至連尊嚴都低到了泥土裡。而這些,皆與交友不慎有關。

我一度跪拜在佛前,一邊祈求人生可以少些苦難,一邊無數遍地問著自己同樣的問題: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30年來,我生長在備受呵護的環境裡。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即便人性有黑暗的一面,我也總能從中找到人性的閃光點。

所以,我很少對人有所戒備。有人甚至說我是老好人,因為我總是很容易理解、原諒、接受任何人的任何錯誤,我總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

直到自己漸漸迷失了善惡的底線,直到自己漸漸被帶入歧途,最終釀成了大錯。因為太過相信,最後被出賣,才追悔莫及。

所以,你如果相信人性本善,我必須用痛徹心扉的經歷和如鯁在喉的傷疤提醒你,一定要對人性中的惡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最近,我總是讀到一句俗語: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人性也許本無善惡,誰不是赤條條來,光乎乎去!誰不曾是一張純白無暇的白紙,最後跌落到煙火與塵埃!

如果你問我對人性的判斷,我會告訴你:

1。人心無善惡,全在利和欲。

2。是非有公斷,切莫要輕信。

3。人心存良善,更應懂自保。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上官恨水2019-05-28 01:22:22

看來都是斷代思維!

人出母胎所表現的是動物生存的基本表現。

6~8個月之間逐漸認知環境,對:色,聲,香,味,觸,法(意識感知)。

然後為取得所需要的進行選擇。很多人認為在這之前的人是善的。孔子也這麼認為。

真相是這個定論是錯的。

因為在這之前嬰兒還沒有身體的能力表現出來。此時並不是一張白紙。

從6~8個月開始進行表現,只要細心觀察,除了生存本能的行為,善與惡的表現已經突顯出來。都是不一樣的。

那麼難道說嬰兒在母體中已經受到善惡的影響和教育了嗎?當然不是!

其實在男女交合成組的時候,也就是說Xy只要組合成立,就有一個“瀏覽器”進入這個生命體。“瀏覽器”中沒有清理掉的痕跡就是善與惡。每個孩子的“瀏覽器”中殘留的痕跡的多少不同,有毒和無毒痕跡的比例也不同。這叫根性不同。然後裝入現在的系統,即父母的基因,包括性格,器官,等等。

因此,孕婦的胎教極為重要,可以使痕跡中的善被啟用,隨新系統運轉。

所以,6~8個月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引導,使善種子配合新系統運轉,成為主要程式,形成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在成長過程中,一旦外界有和痕跡相同訊號的時候,也很容易啟用惡種使系統中毒。就是被環境誘惑勾引,使好孩子變壞。

所以人們常說善惡兩面。有時,好孩子有壞的時候,壞孩子有好的時候,就這個道理!

每個生命的瀏覽器都是一樣的,是乾淨的,只是不斷的系統老化(死亡)解除安裝,留下許多痕跡。又到令一個生命體裝載系統。

由此,生生死死,系統更換。

大家弄明白了嗎?想清理瀏覽器嗎?

當今有非常好的防毒包。而且還能清理系統,外加打補丁。

總結:人之出生,善惡均有,比例不同。

結論:人入母體之前那個之初,性本善,均相同。中病毒,習相遠。受教育,要從善,常堅持,惡不顯,惡偶出,要壓住,來誘惑,莫追逐,清系統,殺病毒,六八月,靠父母!

各位朋友!常規認知不究竟,找到“根”,這一

切都不是問題!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道理嗎?思考得豬2018-12-25 03:34:07

呵呵,哪有什麼科學依據,那個時代有科學這種東西嗎?經驗之談而已。

只不過科學也大多都是從經驗而來的,也就是他雖不是科學,但至少也是科學的前身或科學的母體。所以至少它也有一定的科學性。

只是善惡的區分並非那麼狹義,而是非常廣義的。

就像無知是一種善,但無知也是一種罪;就像智慧是一種善,但智慧也是一種惡。

人之處性本善可否叫意識之初性本善呢?或者不知道善惡為何之時是否善惡的區分就減弱了呢?更或者善惡的定義是否只是人類生存過程中的一廂情願呢?

所以善惡目前的定義就是:利他或利己。利他就更善,利己就更惡。只是年幼無知不懂怎麼有效的利己罷了,更不知怎麼有效的利他罷了。

但人為了生存的更好或更久,只有什麼手段都用上才能相對達到目的,所以活久了用的手段多了,就將無知無能視作了一種“初善”,豈不知這只是一種無知罷了。

行為決定善惡,行為的第一或唯一目的就是讓自己活的更好更久,那也就是說:活的好活的久就是一種惡!

所以一切以目的為前提,那過程或前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只有目的是惡或善的,過程或前提沒有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