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東風讀書2019-09-14 10:25:07

我來推薦一些簡單易讀的歷史類書籍,讀完不能說通曉古今,最起碼最中國歷史的框架和某一段歷史的細節會有所瞭解。先培養興趣,再研究細節。

1、中國通史——呂思勉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很多人小時候最先接觸的歷史書是上下五千年,從拼音版插圖版讀到中學生版,幾遍讀下來基本把中國的歷史梳理通順,隨意讀朝代史也不會有壓力。

然而上下五千年真的是為中小學生寫的科普性著作,比較粗略而且不夠嚴謹。

這本通史是民國大師呂思勉先生的著作,呂先生對中國自上古時代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地理、社會與文化等作了全面、簡明的敘述與梳理,文字平實,條理清晰,見解獨到,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為一部上佳的中國通史讀物。本書語言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半白話文,讀慣了也覺得很有意思。

2、中國史綱——張蔭麟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中國史綱跟上一本中國通史寫作方式類似,兩者可以結合閱讀。可惜張蔭麟先生英年早逝,本書只寫到東漢,但卻絢爛至極,遠不同於後來那種簡單化的帝王將相史。

3、隋唐文化史——徐連達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隋唐文化史跟下面一本宋代地域文化史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地域文化系列。

這是一本著重介紹隋唐時期人們社會生活與風俗文化的學術專著,全書從隋唐人的衣食住行說起,包括婚喪嫁娶、人際交往、家蕨社群、教育科舉、宗教迷信、時令節日、衣冠服飾、書法繪畫、娛樂遊戲等,內容涵蓋了當時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讀者展示了隋唐時期人們社會活動的全貌。

而且這本書雖然是學術著作,語言卻很簡潔,讀起來就像有人在旁邊跟你聊天的感覺,對於喜歡唐朝文化的朋友來說,真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了。

4、宋代地域文化史——程民生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本書也是地域文化系列的,主要以地域為界,探討南北社會形態的差異及其原因,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科舉,詩詞等差異,堪稱兩宋時期地圖炮。此係列還有一本晚清文化史,因為實在對清朝及民國不感興趣所以沒有入手,就前兩本的質量看,晚晴那本應該也會挺好看的。

5、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超級暢銷的一套書,把明史普及向大眾的最大功臣。

這套書像小說一樣,看起來超級輕鬆,由於時間久遠已經慢慢忘記了書中的內容,但是仍然記得當時剛接觸這套書時,每天沉迷其中廢寢忘食的看。看裡面權利的鬥爭,人物的掙扎,有時候甚至會感動到流淚,尤其最後講到徐霞客時當年明月的觀點,成功只有一個——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易中天的品三國讓我第一次知道歷史還可以這麼通俗幽默的講解出來,而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我開始欣賞這種寫法的一套書。這套書不是非常專業的,也不是我最喜歡的,但卻因為其內容和觀念,值得再看一遍。

6、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張宏傑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透過7個人物講述明朝從興盛到衰亡的過程,明朝那些事太厚,這本算是縮影。ps:聽說張宏傑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也很好看

7、萬曆十五年——黃仁宇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黃仁宇寫的中國大歷史和萬曆十五年都是非常好看的書,相比之下萬曆十五年人氣更高,我也更喜歡這一本。

作者不寫大,只寫小,由此我開始知道原來還可以由一件事引出只寫某一事件或者某一階段(因為之前確實只知道看通史編年史等等,自己本身對歷史沒什麼研究的),該書以1587這個年份為切入點,以六個典型人物為章節分析了晚明衰敗之原由,看起來是偶然,其實是必然。

8、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孔飛力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這本書名字可以說非常吸引人了,叫魂到底要寫什麼,封建?迷信?

看完才發現寫作手法也是由一件事引出一個階段。是一本讀了停不下來的被書名耽誤的十分嚴肅的史學書,解讀同一事件中平民、官場、皇帝的權力制約與心理補償。在講述叫魂故事的過程中,重在討論這背後的歷史意蘊。叫魂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統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

9、三國演義——羅貫中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終於寫到演義類了,上下五千年跟三國演義是我讀過遍數最多的歷史書了,因為從小就開始看,也是拼音簡版,白話青少年版到真正的的原版一路看過來的。

個人是超級喜歡了,非常非常經典,三國的故事誰不喜歡呢~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書中的內容,不用我多介紹了,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

如果喜歡嚴謹類的,推薦陳壽的三國志,雖然也不一定中立,但是畢竟不是演義了。

10、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蔡東藩寫的歷朝通俗演義整套對了解整個中國歷史很有幫助,一般能寫很多朝代的基本就不要特別嚴謹了,主要還是漲個知識面。畫風跟三國演義類似,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以上就是我的推薦,看歷史,首先是興趣,然後瞭解框架,再瞭解細節。

關注@今又東風,和你一起感受歷史與文化。